薛宝钗有闺蜜吗?
(苏冬梅)
闺蜜,好像是女孩子们必有的,彼此信任,推心置腹,互帮互助,休戚与共。《红楼梦》里的宝钗,端庄美丽,博学多才,温柔和顺,处事周到,很有人缘,很得人心,可她有可以说说心里话,可以发发臭脾气,可以撒撒娇、任任性的闺蜜吗?
黛玉是吗?
她们经常在一起说笑,游玩,开诗社、赏大戏,见亲戚,插科打诨开玩笑,几乎钗不离黛,黛不离钗。可因为和宝玉接触,因为黛玉的“不放心”,因为黛玉的小性爱恼人,宝钗受了黛玉多少气?又因为是客居贾府,要顾全大局,更不能拂了宠爱黛玉的老祖宗贾母的脸,宝钗只有隐忍,只有装聋作哑,只有一笑置之或拿脚离开。黛玉的嘴是什么?是小刀子,是尖蒺藜,连宝玉的奶娘李嬷嬷都被堵的无话可说,只有化恨为赞:“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最典型的是宝玉挨打那一次,宝钗因为怀疑是自己的哥哥薛蟠挑起的口舌,而劝说哥哥,被薛蟠说她想和宝玉配成“金玉良缘”,护着宝玉,气得哭了一夜。早起却又被林黛玉看见,直接嘲讽道:“姐姐自己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这话真是尖酸刻薄,黛玉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宝钗也是为心疼宝玉而哭,却不知宝钗面对宝玉,何曾表现出过什么喜欢的意思来。在宝玉床前绣花,也只不过见袭人绣的鸳鸯戏水,红莲翠叶的,实在鲜亮可爱,是作女儿的一时忘情于女工,哪有什么欲嫁之心?黛玉更是忘了自己昨天还曾哭得两眼肿得桃一般,却来嘲笑宝钗,这捻酸吃醋、动不动含沙射影、夹枪带棒的劲儿才最招人笑,可宝钗又能说什么,心里记挂着母亲、哥哥,只好当没听见。这样的人能作宝钗的闺蜜吗?中间横着一个宝玉呢!
可后来她们似乎真的成了闺蜜!黛玉因看杂书不小心在酒令中说出了里面的词句,被宝钗背后提醒,又悉心教导一番,心内着实感激。宝钗又和黛玉病中相谈,说了一番颇有见地、推心置腹的关心黛玉身体的话来;宝钗还不顾风雨之夜,立马就派个婆子送来了上等的燕窝冰糖,让黛玉前嫌尽释,发自肺腑的承认错怪了宝姐姐:“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再加上薛姨妈一番软语慰颦儿,许说要说给老太太,把黛玉嫁给宝玉,更洗却了黛玉对宝钗的猜疑。自此之后,真的没见黛玉再和宝钗“过不去”。可宝钗真的拿黛玉当闺蜜了吗?最后,她竟然嫁给了宝玉!而且,没有任何的拒绝和反抗!她难道不知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深厚?甚至闹得死去活来?她难道忘了绣鸳鸯时宝玉的梦中真言:“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面对黛玉,她可当得起这“闺蜜”二字?还是她本就看破世间尘缘:爱情何须认真?婚姻才是真正的归宿!
湘云是吗?
湘云对宝钗简直就是折服,她认为宝钗是完美的,她曾对黛玉说“我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她,我就服你。”宝钗待湘云也真挚热诚,湘云亦早把宝钗视为闺蜜,把自己那些家常话、烦难事都说给她听。湘云为起海棠诗社做东道,却忘了自己囊中羞涩,是宝钗主动邀他到自己住处安歇,替她筹划安排了一场借机请贾母王夫人等赏桂花的螃蟹宴,既不铺张,又开心热闹,而且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细致周到。自此,湘云更把宝钗认作了亲姐姐。后叔叔外调,湘云来贾府长住,却拒绝在大观园独居,非要到宝钗处合宿,可见湘云跟她的亲近。可却从未听见好说好笑的湘云说起过什么宝钗的家常话、烦难事。难道宝钗没有吗?她事事都如意吗?选秀失败,家道中落,哥哥粗莽,路在何方,这些都是宝钗这个明白人会考虑的,会烦恼的,可是她从未对湘云这么信任她、亲爱她的人说过,她把自己的心门封死了。
探春、香菱、莺儿是吗?
探春精明志高,敢说敢做,并曾和宝钗一起管过家。在宝钗面前,亦不回避什么,有事说事,有理说理,有火发火,胆壮气豪,比如凤姐抄检大观园,探春打了王善宝家的一事,探春主动说出来,想来三姑娘应该也是惴惴不安,想从她这得到些安慰的。宝钗却不发一言,不做评论,真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和探春,只是在一起谈笑玩乐,顶多互相欣赏罢了,引为闺蜜,实无依据。
香菱,和宝钗相处亦久,还因薛蟠外出,被宝钗带至大观园一起住。可香菱在宝钗眼里就是个“呆人”,单纯幼稚,一切还都是孩子脾性,实在作不得什么闺蜜。
剩下的一个也就是莺儿了,很多人都和自己的侍女几乎无话不谈,她们常常是主子的心腹(心腹比闺蜜还要近),比如黛玉和紫鹃,凤姐和平儿。可宝钗待莺儿也只是温柔宽厚,再者莺儿自身亦活泼贪玩,口无遮拦,如折柳编花篮,和贾环争输赢,实在也不能谈什么心腹大事。
宝钗孤独吗?
所以,从心底说,宝钗是没有闺蜜的;或者说,别人把她当闺蜜,她却从未把别人当闺蜜。那宝钗不孤独吗?从心理上讲,我觉得宝钗从未孤独过。因为她比她们都活的通达,并因为通达时而热诚,时而淡然!从她接受进京选秀时,她便把自己豁出去了。她要做一个拯救者,以自己的女儿身,作整个薛家的拯救者。如元春一样,入宫,借助皇权,换薛家根基永固。元妃省亲,她对宝玉笑说:谁是你姐姐,那上面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她认为这样的姐姐才不枉为姐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用《临江仙.咏柳絮》表达自己的愿望: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私底下亦不知为这宏图大志做了多少功课!要不然,小小年纪焉能如此博学多识,处事周全?
然而不知何原因,选秀竟然未成功。宝钗的希望破灭了!宝钗便又多了一份豁达!她在自己的生日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借《寄生草》一词暗示: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她的元宵节谜语亦示此意: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所以生活中的小嫌隙、小计较,她早看开了,她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些;闺蜜,她亦是不需要的。她是立在天空中看芸芸众生的:对金钏的死,她看的很淡;对刘姥姥的俗,她认为再正常不过,没啥可笑;对真性情的女子,她真诚相助,给你所能的呵护和温暖。黛玉虽是絳珠仙草,却活成了凡间小儿女,钟爱情,悲孤凄,满是烟火地气;宝钗是世事通达,却活成了神仙状,牺牲自我,普渡众生,是真名士自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