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鄠邑酒业溯源

清朝末年直至今天,鄠县的烧酒坊、酒厂此起彼伏,不计其数,遍布城乡。究其根源,都直接或间接与龙窝费家酒有关,可以说他们都是费家烧坊的衍生物。

(一)龙王显灵
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河南卢氏县连年干旱,蝗虫遍野,庄稼颗粒无收。以小作坊酿酒为业的费联,断了生计。一条扁担两个筐,带着一家大小,逃荒到渭河岸边的(咸阳)王道村落了脚。费联前后生有八子(后称八院),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当年用河泥垒墙,建起的草棚已不够居住,开垦的荒地也难以养活一大家子。光绪二十一年(1901),已成人的四子费永泰(人称费老四)带着两个弟弟,来到(鄠县)东马王庙(曾是清政府驻军养马之地,今保东滩)重建草棚安家。这一眼望不到边、满是菅草的河滩地上,散落着山东、湖北、河南以及陕南等逃荒的客户人家。
这些客户人家不断开垦的贫脊滩地,仅能种植高梁和黑豆两种作物,人们勉强维持着艰难的生活。但费永泰却看到了生机,决定重操旧业,用高梁酿酒。虽然此处与卢氏有着水土的差异,可他精心完成每一道工序,第一次埋缸(埋入地下,保持恒温发酵)酿制居然成功了。这标志着费氏烧酒坊在关中腹地诞生。
在那信息不发达的年月,有从周至去咸阳的客商路过东马王庙,喝了费家的酒,认为还算醇香。同时建议:西去20余里五条河(渭河、甘河、耿峪河、白马河、周兴渠)交汇处的“龙窝”水好,在那里酿酒可能更合适。此时费家随着人口的增多,在东马王庙生活也非常困难。费永泰便带着儿子佐明、佐亮及侄子佐古、佐仁、佐清等,来到当时人烟还很稀少的龙窝搭棚造屋,开荒种地,同时操持家族传统的烧酒业。
烧酒除具备原料外,最重要的就是合格的水源。龙窝是渭河底滩,五六尺的泥土下全是沙子。费永泰带领子侄们先挖井筒,见到沙子后,做一圆形木档放入井下,然后自下而上用砖砌井筒至地面,再往下掏沙。木档驮着砖砌的井筒逐渐下沉,到一定深度再继续砌,再掏再砌。没想到的是掏至水下三四尺时,一个冒眼出现,清彻的泉水源源不断涌出。
费家上下高兴极了,认为这是龙王显灵,这口井自然被称作龙窝井。用这口井水酿成的酒果然色泽清亮、酒味醇香、回味绵长。费家从那时起,每年二月二都要举行祭祀龙王和酒神活动,以谢神恩。十里八乡也称费家烧酒为龙窝酒,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
清朝末年费家掏的龙窝井保留至今,被作为“文物”保护,供游人瞻仰参观。

(二)龙酒香溢

光阴似箭,转眼费家佐字辈已长大成人。费佐亮接替父亲费永泰,承担起经营烧洒坊的重任。
费佐亮一表人才,且有文化、有魄力。他自任经理,以股份制形式扩大经营,实行资本与经营分离的制度。他和弟弟佐明、佐古,及侄子建康等均为股东。与此同时,改埋缸酿造为窖池酿造。经营方式的改进和酿制工艺的提高,无疑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随之改龙窝费家烧酒坊为“永茂祥”酒业。
民国十八年(1929)前后,永茂祥龙窝酒的销路,已扩展至周至、咸阳、西安等地。酒坊有房15间,酿酒窖7个,从业者40多人。
费佐亮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对制曲、清蒸、摊凉、加曲、入窖、发酵及蒸馏各道工序严格把关,使酒的纯度由五盅色提升到七盅色(酒色越高,浓度越高)。民国二十二年(1933),永茂祥龙窝酒已可与西凤酒媲美,在周至、鄠县,乃至西安出现了“东龙西凤”之说。
此前的民国六年(1917),曾任永茂祥掌柜的圪塔头人史镇垚(人称史老三,后曾任户县商会会长)辞职,在涝店开设同生积烧坊,并在秦渡镇设德泰源分号。他利用在费家学到的酿造技术和管理经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52年已有大房35间,酿酒窖10多个,从业者40余人,并有油坊、染坊等。
费佐亮不但大胆改进酿造技术,而且慧眼识珠。他发现18岁的相公郭文卿聪慧老成、为人忠厚,便委任为二掌柜(副经理)。民国二十七年(1938),永茂祥在秦渡镇西街设分号,派郭文卿任经理,在副经理吕世录,账房先生阎景华的协助下,请劳工70多人,每天酿制几十担粮食的酒还是供不应求。门店日售烧酒近千斤,费家酒不够卖了,就用马车拉着酒篓,去西宋村燕生元家烧房运酒(燕家烧坊曾在费永泰指导下建立),甚至去凤翔运回西凤酒和龙窝酒搭配着出售。
有一年腊月二十四日一天,竟卖酒两千四百多斤。也有长安客在秦渡镇买不到酒,不顾路途遥远去龙窝永茂祥。因收入可观,秦渡镇酒坊一直扩大到西门口,并有费家粮店、杂货店。秦渡镇南街还设酒坊兼营百货店。1956年公私合营时,“永茂祥”秦渡镇酒坊有房屋110余间。
涝店桥东也有永茂祥龙窝烧坊,其规模和销售量也不小。
民国二十八年(1939),永茂祥副经理吕世录(吕家堡人)帮助族人吕秉文、吕秉钧、吕天时兄弟三人,在涝店开设广成祥烧坊,仅作坊占地6亩,门面房13间,从业者20余人。涝店附近还有新集烧坊、马营烧坊、渭曲坊烧坊,都有一定的实力,也都先后派人到费家烧坊打工学艺。
(三)费佐亮其人

1952年由于粮食短缺,前后经营80余年的永茂祥龙窝烧坊歇业。1956年公司合营,永茂祥龙窝烧坊归并甘河供销社,秦渡镇分号归并于秦镇供销社。费家烧坊西边的住房分与十多家贫农,费佐亮家庭被定为富农成分。而费佐亮本人由于心底善良、为人厚道,没有被戴富农分子或资本家帽子,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也未受到冲击。
据曾任龙窝村书记、现已90多岁的周长喜说,民国时摊派的粮款,穷人往往拿不出来,都是费佐亮替大家交纳;费家骡马车辆,村人可随时使用;每次发大水,费佐亮就招呼村人到地势较高的费家烧坊避灾,且管吃管住。水退后还给断炊人带回粮食,周长喜说,他父亲周严堂当年就多次拿费家粮食度过春荒。
当时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永安滩一人家过事,派人提着瓷汆子去费家买酒。此人灌了酒出门后偷偷喝完,又返回费家说:我付了钱咋没给灌酒呢?费家伙计说刚才明明灌满了。费佐亮上前,二话不说,重新装满一汆递与来人。那人哈哈大笑,说:都说费家人厚道,真是名不虚传。

民国末年,家喻户晓的名伶曹韵卿,曾拜费佐亮为干爹。有如豫剧名家常香玉,拜陕西军界大佬张钫为干爹一样,其实质都是在那混乱的年代,求得有实力者的保护。费佐亮以自己的威望和经济实力,保证了曹韵卿在鄠县北乡及周至东乡演出的安全。
费佐亮晚年居家,本就话语不多的他,更加沉默寡言。时常身着旧衣,头戴草帽,去西宋村和命运相同的燕生元闲聊,以解寂寞之情。1965年,近八十岁的周鄠一带“酒业泰斗”谢世。但他创造的龙窝酒曾几度辉煌。
龙窝酒曾经是西安各大宴席上的佳饮。有“西安事变”时,杨虎成用龙窝酒招待周恩来的传言。建国后,有赵寿山省长以龙窝酒招待周总理的说法。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饮宴用酒方面提到杜康酒。其随行人员中有一秘书,抗日战争时期是陈纳德飞虎队驻鄠县飞机场的航空兵,说他喝过的龙窝酒,其品质更佳。省委书记霍士廉立即电话咸阳地区,查问龙窝酒。得知永茂祥烧坊停业多年,便催促立即上马。户县革命委员会即在费家烧坊原址,建国营户县龙窝酒厂,聘请当年永茂祥酿酒把式、吴赵村陈大(duo)、龙窝村邵国庆担任技术员,采用费家工艺,年产优质白酒700余吨。1995年企业改制,拍卖给赵明理,成为民营西安埙酒坊酒业有限公司,注册“龙窝”商标。
(四)薪火相传

1975年左右,费家当年的伙计,掌握了酿酒技术的陶兴宏、赵清海分别任马场烧坊、县屠宰场烧坊技术员。1980年陶兴宏任龙窝村主任,他和书记周长喜商量,于县酒厂西一墙之隔建起村办酒厂,聘费家老伙计邵有成为技术员。后来,费佐亮侄孙费万选承包了村酒厂,其叔父、曾任职于陕西科学院的费建朝,亲自赴京注册“老龙窝”商标。
2017年,费家酒业第五代传人费国峰,取费家在龙窝两次创业之意建双龙醇酒厂,占地两亩多,工人15人,技术员为费家烧坊第4代传人费万东。他们釆用老太爷费永泰:五甑传统、固态发酵的工艺;以山西红高梁为主要原料,配以少量玉米、小麦、豌豆、大米,虽出酒率较低(高梁4斤酿1斤酒,玉米1.7斤酿1斤酒),但质量无人可比。注册“永茂祥商贸公司”。时隔70多年,永茂祥重新面世,并在西安、铜川、宝鸡、鄠县设有门店,人们又品赏到了当年的“东龙”酒。

当然,双龙醇酒厂也有艰难的时候,2018年因抓环保“一刀切”,厂内停产,但工人合同未满,工资照发。两个月损失六七万元。
新永茂祥不但传承了先祖工艺,而且谨遵遗训:诚实做事、宽厚待人。费国峰说他们每年二月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酒神活动,谢龙王赐予上乘好水,请酒神及历代先祖鉴赏新酒质量。其实质是让后代永远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知道永茂祥口碑来之不易,永远保持家族的优良传统,把制酒业做大做好。

说到酒神,费囯峰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去年正月十五晚,他认为年就要过完了,让酒神多享受一会香火。没想到蜡烛燃完,烧着了祭台和供桌,神仙牌位也被烧毁。正月十六早上出的第一锅酒只有30度,第二锅还是30度。他急忙带上香表供品,去龙王庙重新请回酒神,并虔诚地忏悔自己的失误,第三锅酒一下子上升到和平时一样的70多度。

如今龙窝村还有“兴龙酒厂”“扈龙酒厂”“首龙酒厂”,赵家堡有“卧醉酒厂”,寨尚村有“龙源醇酒厂”,曹家滩有“凤源椿酒厂”,白龙村有“白龙酒厂”等几十家酒业,都与费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采用的都是费家传统工艺。可以说清末至今,费家带动了县域酒业的兴盛,提高了地区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