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淳教授谢世之时,我正住在深圳,对此噩耗毫无所闻。去春回淮处理家事,一日早晨去楚秀园漫步,于地面上捡了一张报纸,见有胡健先生的文章:《最后一道风景》。说的是本淳同志与钱煦老师常常伉俪而行,于晚饭后漫步于校园内外。称之为“一道风景”,且是“最后”,令我愕然,急切下读,方知本淳同志已经仙逝。想不到有一次从深圳返淮扫墓期间曾在汇通市场与之邂逅相遇,竟成了最后的诀别。于悲痛伤感之余,立即写了一篇怀念的文字,亲送《淮安日报》社,原打算亲手交予时任总编辑的刘顺生,不料他不在班,便从其办公室门下隙缝中塞进去。当日下午就去师院“周寓”探望钱煦老师,偏遇“铁将军”把门。询之邻人,谓钱老师已去南京女儿处短住。后来不曾见到报纸上刊载我那三千字的怀念话语,就又回深圳了。许是编者认为事情已经过去;或者认为我也不是名人,登不登出去也无甚紧要……反正是石沉大海了。此次返淮,听说钱煦老师也撒手而去了,实在是双倍的悲痛啊!
本淳同志是在“文革”的灾难岁月中与我相识相交的。那是1972年,我主事于淮安县(现为楚州区)教研室,暑假中要抽调下放教师编写中学教学参考资料,便先去南京市教育局打探:下放在淮安的南京教师中有哪些人可胜任此项工作。人家推荐的第一位就是他周本淳。遴选参编人员名单报经县政工组批准后即行文有关公社革委会,要他们通知有关下放老师按时来县报到。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偏偏遇到了梗阻:平桥公社政工组一位同志打电话责问我:“你们知道他周本淳是什么人吗?……为什么一定要调他去?你们经过县政工组批准了吗?……”我一一作了回答之后,还是坚定地要他们按文件规定,通知周按时来县城报到,并强调:“有责任不用你们负责,由县文教局和政工组承担。”
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非常时期,一个早已摘了“帽子”的右派,连为人民再做点事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平桥公社政工组提出异议本不足为怪,只是他们是带着情绪办事的,没有把准确的报到时间说清楚,竟叫他立即到县城报到。
赤热炎炎似火烧,本淳同志穿着汗衫、短裤,挎着黄色小书包,拖着一双没有后跟的塑料鞋,步行十数里赶到平桥;没到公社拿介绍信,便坐上二轮车,飞奔进城;找到我的单人宿舍,擂门如鼓,扰了我的午睡,我十分恼火(那时我这样跟首长摇笔杆、做“嫁衣”的人,经常熬夜,午睡太宝贵了)。门一开,他就说:“周本淳来报到!”我转恼为喜,说:“原来是你啊,快进来;我正为平桥公社让不让你来犯愁呢!……”他忙说:“你怎么敢调我来的?”我哈哈大笑:“怎么不敢?我相信你决不会杀人吧!……”他也哈哈大笑,说:“就凭着你这句话,就说明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早就听说你的为人了,相见恨晚啊!……”
我们计划参编人员集中住解放中学,已通知该校整理住地,但尚未就绪。文件上讲的是三天后报到,他今天就来了,住哪儿?他知道此等情况后说:“我不能回去了,夜长梦多啊!”我深深地被他强烈的渴望工作和发挥专长的激情所感动,便说:“好吧,既然心是相通的,就委屈你跟我一起住,愿意大床与我抵足而眠也行,愿意在那张小床上睡也行。”就这样,夜里谈不完说不完,说到投机处,他就从小床上爬到我的大床上了。
参考资料编好付印以后,我在局务会上提出:“抽来编写资料的37位下放老师,水平、能力、表现都很好,干脆跟政工组联系,全部安排他们的工作。这样,他就被就地安排在平桥中学任教。
城里总比农村方便,谁都想调进城里,找我想办法调进城的朋友也太多,三天两头来缠我。而本淳同志却从来没向我开这个口。常国武同志就留在我的教研室,他多次要我想办法将本淳、孙肃两同志调进城。难啊!我位卑职小,人微言轻,其时自己的党籍尚未恢复,属于“四清不掌权”的干部,能有多大的能量呢!我多次在局务会上提出调本淳同志进淮安县中,总是以“下次再议”作结,我为此十分内疚。有一天晚饭后,一个年轻小伙子闯进我的宿舍,开口便说:“我是周本淳的儿子,进城办事的。我爸说我晚上赶不回家,就找你安排住宿……”啊!原来如此,立即就让他在小床上住下。夜间谈心,我说:“我欠你爸一笔债,还没把他弄进城。你爸从没跟我讲过,他很自觉,我非常佩服。你回去告诉他,我正在努力。”他说:“我爸也说过,找你的人太多,这事太难办,城里就那么大,挤不进去没关系,就在平桥教书,进城也还方便。”我听得此言,更加觉得本淳同志就是“本淳”,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他识大体,顾大局,也能体谅朋友的难处,难能可贵啊!
赤热炎炎似火烧,本淳同志穿着汗衫、短裤,挎着黄色小书包,拖着一双没有后跟的塑料鞋,步行十数里赶到平桥;没到公社拿介绍信,便坐上二轮车,飞奔进城;找到我的单人宿舍,擂门如鼓,扰了我的午睡,我十分恼火(那时我这样跟首长摇笔杆、做“嫁衣”的人,经常熬夜,午睡太宝贵了)。门一开,他就说:“周本淳来报到!”我转恼为喜,说:“原来是你啊,快进来;我正为平桥公社让不让你来犯愁呢!……”他忙说:“你怎么敢调我来的?”我哈哈大笑:“怎么不敢?我相信你决不会杀人吧!……”他也哈哈大笑,说:“就凭着你这句话,就说明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早就听说你的为人了,相见恨晚啊!……”
我们计划参编人员集中住解放中学,已通知该校整理住地,但尚未就绪。文件上讲的是三天后报到,他今天就来了,住哪儿?他知道此等情况后说:“我不能回去了,夜长梦多啊!”我深深地被他强烈的渴望工作和发挥专长的激情所感动,便说:“好吧,既然心是相通的,就委屈你跟我一起住,愿意大床与我抵足而眠也行,愿意在那张小床上睡也行。”就这样,夜里谈不完说不完,说到投机处,他就从小床上爬到我的大床上了。
参考资料编好付印以后,我在局务会上提出:“抽来编写资料的37位下放老师,水平、能力、表现都很好,干脆跟政工组联系,全部安排他们的工作。这样,他就被就地安排在平桥中学任教。
城里总比农村方便,谁都想调进城里,找我想办法调进城的朋友也太多,三天两头来缠我。而本淳同志却从来没向我开这个口。常国武同志就留在我的教研室,他多次要我想办法将本淳、孙肃两同志调进城。难啊!我位卑职小,人微言轻,其时自己的党籍尚未恢复,属于“四清不掌权”的干部,能有多大的能量呢!我多次在局务会上提出调本淳同志进淮安县中,总是以“下次再议”作结,我为此十分内疚。有一天晚饭后,一个年轻小伙子闯进我的宿舍,开口便说:“我是周本淳的儿子,进城办事的。我爸说我晚上赶不回家,就找你安排住宿……”啊!原来如此,立即就让他在小床上住下。夜间谈心,我说:“我欠你爸一笔债,还没把他弄进城。你爸从没跟我讲过,他很自觉,我非常佩服。你回去告诉他,我正在努力。”他说:“我爸也说过,找你的人太多,这事太难办,城里就那么大,挤不进去没关系,就在平桥教书,进城也还方便。”我听得此言,更加觉得本淳同志就是“本淳”,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他识大体,顾大局,也能体谅朋友的难处,难能可贵啊!
不久,“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开展起来了。本淳同志被县总工会抽调上来住招待所,帮他们写批《水浒》的稿子,这可把这位大学者难坏了。他是做学问的人,古今中外,提到什么他都能说清来龙去脉。当时县革委会副主任金靖中(原省委办公厅主任)同志称他是“活词典”,我们就称他是“户籍警”,对古籍的“门牌号码”熟得很。他写学术论文是行家里手,写这种胡乱上纲上线的大批判稿子实在为难。况且,要他违心地去骂这骂那,他更不会干。其时我已调宣传部负责理论科工作,晚上他去找我,好不容易跟他胡诌一篇工人、贫下中农批《水浒》的稿子,在《新华日报》上登出来,他总算交了差,得以回平桥中学。
1974年暑后,《新华日报》约我写一篇《论康熙》的大稿子,我写到康熙统一台湾的功绩时写不下去了。因为要捧康熙大帝,就得压郑成功,就得把这位民族英雄骂得狗血喷头。若如此,我们的老祖宗不答应,我们的后代也不答应,我自己又成什么人了!于是找他商量,他这位大学者与我讨论出几种方案,都走不出这个死胡同,最后他说:“写不得,不能写,干脆打退堂鼓。”在这位“通心”朋友的支持下,我给报社同志写了信,说:“工作太忙,近期身体又不好,另请高明吧。”后来也未见这类文章出笼,其实那完全是配合“四人帮”“评法批儒”的恶作剧。
本淳同志与常国武、孙肃,还有位年长的季老夫子是极好的朋友,星期天常常聚会,饮酒作诗,有时也把我拖进去。那些诗,充满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种举动,在那种政治气候下,风险很大。我劝他们少聚会,不写诗,弄得不好,小人告状,白纸黑字,说不清,辩不明,麻烦可大了。我的意见得到了本淳同志第一个赞成。他们说:“你年龄最小,当称你老弟。可关键时候你能把关,又是个主任,就叫你‘人权首长大弟’吧。”写信这么称呼,电话上也是这么称呼,有事通通气,肝胆相照,利害与谋,当时堪称难兄难弟啊!
改革开放以后,常国武、孙肃、季老夫子都回南京了。本淳同志没有走,仍然留在我们这落后的淮阴,把他的知识、智慧奉献给淮阴人民。但是,他也离开了平桥小镇,走进了淮阴师专。后来以大教授的身份当上副校长,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当上了淮阴市政协副主席。我这位“人权首长大弟”也离开了淮安县,来到市政协供职。我主持文史委员会的工作,属他分管,他成了我的直接上级。工作关系颠倒过来了,朋友关系没有变,依然“通心”,在市政协又合作共事达九年之久。他对政协工作的关心是感人的,上武汉开学术会议,都从政协开个介绍信,便中去武汉市政协交朋友,交流政协工作经验。
本淳同志辞世之日我在南国边陲,没能参加对他的告别仪式;后来写了怀念文字投到报社,又石沉大海;竟连钱煦老师,也没能再见上一面,不胜悲憾之至!
1974年暑后,《新华日报》约我写一篇《论康熙》的大稿子,我写到康熙统一台湾的功绩时写不下去了。因为要捧康熙大帝,就得压郑成功,就得把这位民族英雄骂得狗血喷头。若如此,我们的老祖宗不答应,我们的后代也不答应,我自己又成什么人了!于是找他商量,他这位大学者与我讨论出几种方案,都走不出这个死胡同,最后他说:“写不得,不能写,干脆打退堂鼓。”在这位“通心”朋友的支持下,我给报社同志写了信,说:“工作太忙,近期身体又不好,另请高明吧。”后来也未见这类文章出笼,其实那完全是配合“四人帮”“评法批儒”的恶作剧。
本淳同志与常国武、孙肃,还有位年长的季老夫子是极好的朋友,星期天常常聚会,饮酒作诗,有时也把我拖进去。那些诗,充满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种举动,在那种政治气候下,风险很大。我劝他们少聚会,不写诗,弄得不好,小人告状,白纸黑字,说不清,辩不明,麻烦可大了。我的意见得到了本淳同志第一个赞成。他们说:“你年龄最小,当称你老弟。可关键时候你能把关,又是个主任,就叫你‘人权首长大弟’吧。”写信这么称呼,电话上也是这么称呼,有事通通气,肝胆相照,利害与谋,当时堪称难兄难弟啊!
改革开放以后,常国武、孙肃、季老夫子都回南京了。本淳同志没有走,仍然留在我们这落后的淮阴,把他的知识、智慧奉献给淮阴人民。但是,他也离开了平桥小镇,走进了淮阴师专。后来以大教授的身份当上副校长,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当上了淮阴市政协副主席。我这位“人权首长大弟”也离开了淮安县,来到市政协供职。我主持文史委员会的工作,属他分管,他成了我的直接上级。工作关系颠倒过来了,朋友关系没有变,依然“通心”,在市政协又合作共事达九年之久。他对政协工作的关心是感人的,上武汉开学术会议,都从政协开个介绍信,便中去武汉市政协交朋友,交流政协工作经验。
本淳同志辞世之日我在南国边陲,没能参加对他的告别仪式;后来写了怀念文字投到报社,又石沉大海;竟连钱煦老师,也没能再见上一面,不胜悲憾之至!
2004年7月
此文为周本淳教授之子周武军的美篇,曾于2021.10.9发布。发布时周武军附上以下文字:
以上是父亲的老朋友老领导张人权叔叔怀念我的父亲的旧文,收入我们兄弟姐妹合编的“我们的父亲母亲—周本淳钱煦追思录”里。张人权叔叔年近九旬,精神矍铄,才思敏捷,我昨天上午去他的家里听他讲个人经历和与我父亲交往的故事,非常精彩,特把他有关我父亲的故事录音附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听听。
谢谢张叔叔,怀念父母。










张人权叔叔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空时再整理。还要再去取经。祝福张人权叔叔健康快乐每一天。
纪念本淳教授谢世20周年
七律
张人权
念年隔世未曾忘,
每在梦中论短长。
耡下豆肥荑野草,
笔端诗美缀华章。
苏南山薮卧龙虎,
苏北天高飞凤凰。
崛起江淮终发迹,
一方学冠业辉煌!

周武军,退休返聘医生。幼时随父母下放,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人。后上学习医。业余喜爱摄影、写作。淮安市医学会理事,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