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岛赤山一日游
胡保泰
癸卯年二月初六日,虽已进入八九的天了,但是,早晨的气温还是有点凉。我受青岛医保药业集团的邀请,去威海石岛赤山一日游。一早来到李村药店集合,乘大巴车,七点半正式出发,车上三十多人,兴高采烈,这些人多数是药店会员。
途中,药店带队的是年轻的范经理,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她和蔼热情,把一日的行程安排做了详细的解说。指出这次是“百万AI会员专享康养之旅”然后,由特邀健康养生专家黄院长在旅途中作康养讲座,车上人员反响热烈,一致认为涨知识了,受益匪浅。黄院长边讲边互动。为会员日常有一些,困惑模糊的想法,做了解释。黄院长说“人一生什么最重要?——心情最重要,有了好的心情,工作,家庭过日子都会顺顺利利。”语言朴实无华,大家频频点头。一致认为当下是社会新时代,生活水平好了,就应该保养好身体。
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威海石岛,先走进酒店就餐,刚坐下黄院长让服务员,给每位游客泡上一杯怀山山药粉,热乎乎很香,据说这山药粉质地很好,有补脾补肾虚的作用。中午的集体午餐很丰盛,绝对是沿海口味,荣成地区海鲜多。游客们吃好了,备足了游山的力气。
再乘车,进入景区,来到石岛赤山,这是国家AAAA级景区。它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荣成市东南部的石岛海滨,三面环山,山海相依,与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港紧相毗邻,山海湖港互为一体和周边渔村、花村、画村等民俗村连点成线,以山海观光、生态休闲、渔家民俗、佛教文化、国际交流而受游客喜爱,是一处蜚声海内外旅游文化胜地。
几年的旅游,我就盼望着到此一游,可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没来,今天来了,心里格外高兴。
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首先进山沿着上山的道走,这座山并不高,在山巅有一座著名的海神雕像——赤山大明神。当我们来到神像的跟前,仰望高大威武的雕像,据说这座雕像有58.8米高。拾级而上有一百多层台阶,雕像的底部外观是一个高大的正方形高台,而台子当中坐像的底部内是一个空间大殿,供奉着很多的佛像,殿的内壁周围有壁画,其中还有一种特殊发亮材料制作的浮雕画,别有立体感,让人物栩栩如生。走出大殿门,向东看去是茫茫的东海,山下的大海,海滨的港湾,城区楼房的新貌,尽收眼里,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走下上,来到“吉祥平安谷”,这是一座大型的动感音乐喷泉广场,当中有雕塑,上端是四头铜制半身的大象,在其下中间有不同方向的四个门,在音乐奏响时,一会儿各从一个拱形门走出四个小孩儿,头顶着盘子,再下端靠近水池的底盘,有几个仙女造型,慢慢地转动着。观众正在聚精会神的看时,雕塑形体的半腰从龙头口中喷出了火舌,约一米多长,不时地喷一阵儿火,就在这时低矮繁花的池中喷泉,忽的上窜很高,高的高出雕塑的顶端,约有三十多米,真是飞花四射,同时周围的喷泉都向中间喷洒,每一条水花,形成了一条抛物线,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了彩虹。这时音乐齐鸣,乐声美妙悦耳。置身在这环境中,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欢乐,顿时被音乐的韵律所陶醉……
离开平安谷,来到了荣成民俗文化馆,这是中国北方的民俗文化博览馆。刚走到门口,立在甬道两侧的几柱拴马桩。据说这是上世纪甚至是更远的时候的文物,每个桩子顶端都雕刻着不同的雕像,导游解说,其中一个桩顶上蹲坐的一只猴子,其寓意是“一定做侯”,看来自古的人都是有积极向上的思想。走进民俗馆院,管内分几个展厅,首先,看到了海中捕捞时船上用的工具,有原始的各种手摇的撸,(因为荣成这靠海边,自古以来,渔民以捕鱼为业。)还有鱼筐,抓鱼的各种钩子,甚至,还有打海蛎子的小爪钩。还有渔民身披的蓑衣,等等,最令人注目的是渔民在船上睡觉枕的枕头,一个是实木的,另一个是一个箱子,箱子的一侧还上有锁。据说这是当年放金银元宝用的枕头。两个枕头外观相似,两头各为方形,中间稍凹下去。在枕头前面还放着一艘小木船。看来当年的渔民捕鱼非常艰苦,且危险。
紧接着是一些农田种地的农具,犁、播种器、还有牲畜拉的犁,小件有种地用的铁锄、镰刀、镢头等。还看到在收获粮食后,用的脱粒的米舂器等。
展厅中雕塑蜡像很突出显眼,各项都做的惟妙惟肖。正要仔细看,旁边两个黑乎乎打铁的铁匠雕塑站在旁边,二人正在操作打铁的姿态。旁边还有个给牲畜挂蹄子铁掌的;另一侧还有个锔锅锔盆的匠人雕塑,很逼真。接下来看到的古代婚嫁的轿子,大红的绸子绣有绣花围着轿子转了一圈,还有五彩的花线穗,绕着轿子门楣,新娘穿着艳丽的结婚装束,坐在轿子中;移步向前,一位中年男子牵着一匹毛驴拉着车走亲戚,车上有个女人和孩子,还带有走亲的礼品,……这些雕塑做的精致,身高比例与正常人稍小一点。这些雕塑群,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面貌。同时可见,工匠的巧妙的艺术水平。
在另一旁,墙上挂着,好似清代的服装,特别是女装奇特,上衣两肩及胸以上都是刺绣漂亮的坎肩样式;地上摆放着两排鞋码不一的女士尖角鞋。这是旧中国女人裹尖脚穿的鞋子。可见,这是一种习俗,也是封建社会对女人的一种摧残和约束。
在另一展厅,还看到上世纪不同时期的,各种瓷器。表面的花鸟动物装饰,非常奇特,同时反映了旧中国陶器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非同一般。展厅内陈列文物品种众多,琳琅满目。可谓是中国北方民俗文化写照的一角。
在民俗馆院子中还摆放着两块“龙头”浮雕纪念碑。我少年时在家乡路旁就见过有立这样的“龙头”纪念碑。据说立这样的碑,标明在那旧时代对有功德的人,以示纪念。在碑的旁边还有一架井上提水的辘辘车。辘辘水车的滚木一端分别架起,当中固定一绳子头缠绕,绳子的另一端系有水桶,滚木的一端加一摇柄,辘辘摇动,水就可迅速提上来。用这种辘辘车提水,省力。它是一种半机械化的提水工具。
另外,在室外,还摆放着石磨、石碾。这些都是当年加工粮食的器具,实际在青岛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用过。再继续看,旁边还有很多的展品,古老陈旧的劳动工具……
从此看来,我国多少年前,先辈们是聪明,勤劳的。现在很多的新科技,先进的工具器械,都是在远古时的基础上在创造发明的。荣成民俗馆,这些民俗有较高的存放参考价值。
走出民俗馆,与我同游的人乘上返回青岛的大巴车,大家仰望着山巅高大的海神雕像,赞不绝口的说,中国人勤劳、聪慧、伟大。(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胡保泰,男,字山言,网名山脚人家,山东青岛人。多篇散文、小说,分别发表在《半岛都市报》、《财经日报》、《青岛晚报》、《崂山春秋》、《青岛好人》、《市北文学》、《新视听》、《当代散文》、《城阳纵横》、《黄海文潮》、《城阳文艺》等多家报刊杂志。2013年作品入编《乡情民俗》。主笔编纂《崂山五中校志》。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青岛城阳诗词学会会员,蓝月亮文学社会员,即墨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出版合集《梦在蓝天》、《追梦》、《青岛市民间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