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景诗剧《女子火线桥》
策划:丁威
导演:李华
编剧:冯玉良
音乐编配:定格
录音:篁竹瑾录音工作室,
领诵:篁竹瑾,王霞
剧中人物:
李桂芳:李华(饰)
刘曰梅:韩英(饰)
王凤兰:徐俐(饰)
解放军团长:杨远墨(饰)
解放军战士:臧赋宇(饰)

【男女领诵】
男: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
百万沂蒙人民用滚滚车轮,
把黎明前的中国推上了胜利大道。
女:
这支浩荡的支前大军里,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她们是清一色的女性,
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称呼——
“沂蒙红嫂”。
男:
在这段历史中,
有很多故事都鲜为人知,
最著名的就是“女子火线桥”。
女:
这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
因为它的桥墩不是钢筋混凝土,
而是32个“沂蒙红嫂”。
男:
就是这座人体扛起的桥,
让一个团的解放军战士,
准时到达了孟良崮的阵地战壕,
才有了“大决战”胜利的旌旗飘飘。
女:这是挑战春寒通向胜利的桥!
男:这是穿越黑暗迎接黎明的桥!
女:
今天,让我们把时钟拨回76年前,
再一次感受
“沂蒙红嫂”带给我们的感动,
再一次重现
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
男:
1947年5月12日傍晚,
沂蒙山区艾山乡妇女主任李桂芳
十万火急地把妇女干部们召集在一起……

【诗情景】
李桂芳:
姐妹们,
我们华东野战军
包围了国民党74师张灵甫军团,
明天要在孟良崮展开决战!
刘曰梅:
桂芳姐,
俺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这次的任务是什么?
是不是让我们支前,上前线?
李桂芳:
梅子,
这是一场包围和反包围的拉锯战,
决定胜利的因素就是时间,
解放军要从五个地段渡过汶河,
我们这里就是一站。
我们的任务是:
在汶河上搭一座桥,
让战士们快速到达战场的指定地点。
王凤兰:
咱这村里的男人
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
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咱们这些女人
做军鞋、送军粮,啥都行,
就是这搭桥的活咱们不会干,
再说了,这搭桥的材料到哪去找呀?
这可咋办?
李桂芳:
凤兰姐,
汶河是战斗的必经之路,
上级指示:
我们必须在五个小时内把桥搭完,
战士们今晚九点
就要经过这里奔向前线。
时间是决胜的关键,
找木料、搭桥墩,根本来不及,
唯一的办法是:
把咱们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刘曰梅:
那用啥做桥墩啊?
李桂芳:
咱们汶河这段
最浅的地方齐腰深,
最窄的地方也就二十多米宽,
我们用身体做桥墩,
四个人一组,肩扛门板,
一组接一组,
连起来就成了一座浮桥。
咱们用自己的肩膀,
扛着战士们,上前线!
王凤兰:
这个办法行!
咱们用身体搭桥,
让战士们踏着我们的肩膀,上前线!
李桂芳:
梅子,凤兰姐,
咱们马上分头去发动妇女们,
挨家挨户卸门板,
然后去河边演练,
让战士们过河时更稳当、更安全,
半个小时后,河边见!
合:河边见!

【男领】
男:
不到半个小时,
三十多个妇女
四个人抬着一块门板,
聚集在河滩……
【诗情景】
李桂芳:
姐妹们!
我们解放军战士
今晚就要从这里过河,
奔赴孟良崮前线,
如果他们趟水过河,
势必贻误战机,也不安全,
我们要用门板搭一座人桥,
让战士们在人桥上过河。
现在离部队到达还有段时间,
我们抓紧演练!
刘曰梅:
大家四个人一组,
抬一个门,
门接门,人靠人,搭起来,
走,跟我下河。
李桂芳:
梅子,
你已经有了身孕
河水太凉,不能下河,
你在岸上指挥大家就行。
刘曰梅:
桂芳姐,
俺身板儿壮,没事儿,
为了部队能打胜仗,
俺挺得住!
姐妹们,跟着我往河对岸走!
【男女领诵】
男:
说话间,
32名妇女4人一组,
扛着8块门板
跳进齐腰深的河里,
一组接着一组,
一直接到对岸。
女:
五月的汶河正值桃花汛期,
水量很大,天气乍暖还寒,
夜晚的河水凉的让人直打冷颤。
男:
“红嫂”们根本没把这些当回事儿,
她们演练了好几遍,
直到满意才回到岸边。
女:
晚上九时许
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朝河边急行而
来……

【诗情景】
李桂芳:
(高喊)战士们来了,
姐妹们,搭桥!
女合:是!
【男女领诵】
男:
话音未落,
32名妇女抬起门板,朝河里跳去。
湍急的河水瞬间淹没了她们瘦弱的身躯,
可她们却像32座坚固的桥墩,
牢牢钉在冰凉刺骨的河里。
女:
越来越近的战士们
看到眼前的情景,
惊呆了!
【诗情景】
战士:
团长,你看!
那不是给咱们送军粮的大姐们吗,
她们在河里搭起了人桥!
团长:
啊?还真是!
(向李桂芳招手致意)
李主任,原来是你们啊!
这可使不得,
我们这些男人怎能踩着女同志的肩膀过河呀!
战士:
是啊,大姐,
我们一个团2000多名战士,
背着弹药、机枪,
实在是太重了,
咋忍心踩着你们的肩膀哪?
我们还是趟水吧!团长。
李桂芳:
同志,你们说的不对。
这是关键时刻,
时间就是保证、就是战机!
不能犹豫了,
请同志们抓紧时间过桥!
去杀敌,去赢得胜利!
团长:
谢谢你们!
请接受我们的崇高敬礼!
我们一定英勇杀敌,
用胜利来回报你们!
(回头对战士们)
同志们,敬礼!
大家全速前进,跑步过河!
李桂芳:
同志们,
为了胜利,前进!
王凤兰:
姐妹们,
挺起胸膛,站稳了,
让战士们安全过河!
李桂芳:
姐妹们,
今晚从这里过河的有2000多名战士,
为了让浮桥更稳定,
咱们十分钟一换肩。
大家听我口令:
一、二、三,
向后转,换肩!
【男女领诵】
男:
一分钟,两分钟,
整整一个小时;
女:
一名战士、两名战士,
整整一支部队!
男:
当战士们的脚步声
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阵地。
这些妇女却被冰冷的河水
冻得周身麻木,
累得瘫倒在河边,
久久不能站起。
女:32名“沂蒙红嫂”
用自己孱弱的身躯扛着门板,
扛起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路,
一直通向胜利!
男:
然而,她们却觉得很平常,
始终没有向世人提及,
和常人一样,
日复一日的生活在平静的岁月里,
直到二十年后,
一个剧组到沂蒙山采风,
这段当年“火线搭人桥”的往事
才被李桂芳讲起。
女:
而彼时,
这32名“沂蒙红嫂”,
有的由于河水寒冷
冻的落下终生残疾,
不能生育。
怀有身孕的刘曰梅不幸流产,
献出生命,
把十九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
沂蒙山这片红色的土地!
男:她们当中
只有8个人留下了照片,
有的只留下范家嫂子、大妮子的称呼,
更多的,人们已无从知道她们是谁,
身在何方?魂归哪里?
女:
这些有名的无名的“沂蒙红嫂”们
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
用生命和鲜血,
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丽的诗篇,
感天动地!
男:
孟良崮战役后,
陈毅元帅这样说:
“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
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革命的支援”。
女:
让我们铭记吧,
她们是蒙山沂水养育的英雄儿女!
男:
让我们礼赞吧,
她们的精神将镌刻在沂蒙
这片红色的大地上——
合:
千秋传续,光耀万里!
【剧终】
演职人员简介
丁威: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播音指导,国家语言艺术考级评审。
李华: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艺术指导、艺术团团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冯玉良: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原航空工业沈飞副总工程师。诗人,词作者。
定格: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大连市公安局中山分局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
篁竹瑾: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配音员,有声书演播人。
王霞: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原沈阳军区某部演员,军艺星光之声主持人,北方艺术团演员。
韩英: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和平区戏剧家协会理事。
徐俐: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杨远墨: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广播电视台北斗融媒语言艺术职教基地讲师。
臧赋宇: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沈阳娱戏艺术学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