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虹村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
宗玉成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针,举全党和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抓住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开启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的根本精神和实质要领。强国必先强农,实现农业优先发展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乡风廉,治理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就是要锚定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基础产业现状:
我村9个村民小组,1150户3254人,拥有耕地12895
亩,其中流转大户6887亩。河流水域面积1896亩;林地面积758亩。常年农作物以小麦和水稻为主,全年播种面积:18260亩。种田、打工收入和畜禽水产养殖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89元。家庭农场和农家养鸽是本村的特色和亮点,优质商品粮基地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为了将传统产业培植和发展成优势特色产业,尚需在挖潜技改,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业态嫁接上寻求重大突破。
二、产业振兴路径:
(一、)培强做大优质商品粮产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抱团取暖,组建产业联盟,实施产业化经营,开发拳头产品,打响优势品牌,占领中高端市场,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共建共享路径来驱动高质量发展,达到合作共赢,争创高效的目的。优势是有规模基础,有团队协作,有耕种管收运销和一条龙加包装贮藏等配套装备的支撑。难点是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及供应链的外埠链接。例如:生产有机富营养超级强筋面粉,鱼香采色大米,黄金贡米等。
(二、)发展林下圩坡、河塘、庭院生态走廊经济。3254户的室内外空间资源再加上王港河、墒港河,三港河,九总沟的河坡青坎、水域和林隙地资源,总面积达:5854亩。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产生“聚宝盆”的财富效应。河坡栽上耙柳,河边近水面栽种茭白,水体围网或网箱养鱼,水面种植菱角,不仅可以起到生态护坡,生物静水活化水体,降解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污染的功效,而且可以获取一劳永逸的经济和生态回报。在林下栽种生姜、食用菌或者养殖蜜峰、中药材等可以充分利用其蔗荫避热的生态环境及空间资源来获取高额的收益回报。农家房屋走道行廊及棚室天阱和四周空隙地的立体空间资源如能合理开发和利用,也可获得惊人的收益回报。城市人养殖花鸟虫鱼用于陶冶情操,观光欣赏。而农村人则可以美化庭院,开辟财源。如房前种花,屋后栽果,凉棚屋顶牵葡萄,围墙上面长瓜豆;室内立柱长蔬菜,阳台天阱育盆景,水池楼顶养泥鳅等。此外,种植芽苗菜,食用菌,药用菌菇,养殖土元,金鱼等也可丰富庭院经济的成份,让小院落成就大文章。
(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新辟溪径创新、创业、创特色。
通过招商引资或能人带动,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种养加或技术密集型项目。如农旅融合型,资源开拓型,数字经济型,外向联动型,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型,科技创新型产业等。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富民增收的,有益于绿色转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我们都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上。
三、工作推进措施:
一是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增强“五个”意识。即:农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意识;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意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大局意识;克难攻坚艰苦奋斗争先进取的拼博意识;依靠科技创新创业的担当意识。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因势利导对标对号,找准对策,跟进落实。针对产业振兴的难点,组织振兴的焦点,文化振兴的弱点,乡村治理的痛点,生态宜居的阻点,乡风文明的热点分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三是改进作风,强化服务,压实责任,增强本领,提升效能。针对新机遇新挑战要有新境界,新思路,新动能,能举措,新作为。
202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