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庆良
告别城市进大山,“赤脚行医”45年

“如果我是个医生,母亲是不是能活下来了?”
亓庆良今年65岁,出生在淄博博山区源泉镇源西村,由于家境贫寒,终日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我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她生我时难产,拼着命把我生下来,但自己的身 体却受了重创。因为母亲的体质太弱没有奶水,所以我从出生就没吃过一口母乳,母亲只能用稀面糊喂养我,有心疼我的乡亲们会施舍一口奶,我就这样艰难地活了下来。”亓庆良回忆说。
在亓庆良6岁那年,他的母亲在第二胎分娩时诱发了严重的心力衰竭,最后大小两条人命都没能救回来。过后亓庆良经常回想,如果他是个医生,母亲不就能活下来了?也许正因为日子 艰难,所以直到现在,谁家给了一口热汤,谁家给了一双布鞋,都被亓庆良牢牢记在心上。与此同时,每次看到山区百姓因缺医少药而受到的疾苦,亓庆良的心都会阵阵发疼。在现实的不断 刺激下,“长大后做一名农村好医生”的种子,逐渐在亓庆良心底生根发芽。
“我的每一个人生规划都离不开回到家乡”
1971年亓庆良高中毕业,村支书把他送到了源泉公社医院,经过一年培训后,他如愿以偿做了一名农村“赤脚医生”。那段日子,亓庆良工作之余就是学习,几乎24小时都住在村卫生室,随叫随到,没白没黑地为乡亲诊治。尽管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但在亓庆良心里,感觉自己离真正的医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为他觉得根本满足不了老百姓的就医需求,更无力改变老家缺医少药的现状。心中的失落,成了亓庆良久久难平的心结。
1975年,由于亓庆良勤奋好学,被公社党委推荐上了青岛医学院医疗系,在大学里,亓庆良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每一点知识。因为有接近四年的乡医基础,再加上他刻苦勤奋,成绩优异 。毕业时,亓庆良被学校选拔留校工作,虽然同学们都很羡慕,但亓庆良却几乎没多想就婉言谢绝了学校领导的挽留,更一并放弃了直接分配到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分配到故乡 源泉的博山区医院。

“其实早在毕业之前,我多少次徘徊在校园里为未来计划着,这些计划里的每一条都离不开回到家乡这个主题。理想和目标都已经确定了,所以也没有犹豫过,直到现在也没有后悔过。 ”亓庆良说。
“在乡亲们的眼神中,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那个年代,由于医学院校招生少,卫生专业人才匮乏,博山区医院也不例外,当得知亓庆良要回家乡工作的消息,博山区医院的领导如获珍宝,精心栽培,特意安排他做了一名外科医 生。而亓庆良也倍加珍惜这个岗位,虚心向老医生请教,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能主刀做疝气、切阑尾,三年后他就能独立做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成长为一名业务较全面的外科住院医师。之后他又向院里积极争取进修机会,先后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外科专业进修了一年半,到省千佛山医院的胸外科专业进修了一年,进修回院后,他已可以独立开展肺癌肺叶切除、食管癌、贲门癌、全胃切除等大手术,很快成长为一名外科骨干。

亓庆良回忆说,“回顾接近40年的外科生涯,我有将近一半时间是在手术室度过的,做了1万多例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12台手术,最长的一台手术做了14个小时。难度大、风险大的手 术别人不愿意做,我做。因为从乡亲们的眼神中,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的岗位就在那片大山里,在乡亲们中间。”
“离乡亲们远了,我的心也不安稳了”
1986年,博山区医院搬到了八陡镇,1993年又迁往了城区,医院一走,山区群众看病又没有了着落,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进城后的四年,亓庆良的心从没有安稳 过。
1997年,亓庆良被评为“博山区十大名医”,医院领导也准备提拔他做业务副院长,可谓个人前途和事业一片大好。但是,越是如此,亓庆良的心越是不能安宁,“想到山区群众缺医 少药的情景,我实在是坐不住了。我想起了自己从医的初衷,现在我离乡亲们越来越远,这不是和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吗?”之后,亓庆良受邀回到源泉卫生院做了两次手术,回归之心也 愈加迫切。
在征得妻子女儿的支持后,他毅然向组织请缨重新返回山区卫生院工作。1997年7月,亓庆良如愿回到了乡村,担任源泉卫生院院长。
“一台显微镜,是唯一的医疗设备”
然而,一切并不尽如亓庆良想的那么顺利,刚上任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亓庆良惊呆了,过去的区医院早已不复存在,除了一片狼藉,仅有一座破旧不堪的门诊楼,没有院墙,没有大 门,医院与周围的庄稼地连在一起,院子里杂草丛生,门诊楼门窗破旧,三楼天花板上还有13个燕子窝。
不只如此,语言仅有46个职工,13个编制,10张床位,年收入不足30万元,46万元资产,最少的一天之收入了1角8分钱。夏天时候,医院没一个风扇,冬天时候,也只有药房中一个砖 砌的煤炉子,没有食堂,想喝热水只能用热得快,一台陈旧的显微镜是全院唯一的医疗设备。当时,职工已三个月未发工资,外欠50多万元的药品款,可谓是资不抵债,一穷二白。

面对重重困难,亓庆良没有退缩,他先是用自家的积蓄给职工补发了工资,然后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展业务。到任的第二天,亓庆良就带头开展了第一例手术,手术病人是自城里一名 慕名而来找亓庆良的教师,在当时做手术谈何容易?没有正规的手术室、没有齐全的手术器械、没有麻醉师、没有器械护士、没有称职的助手;不过,最后在保证无菌和安全的情况下,他们 还是顺利实施了第一台手术。手术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大家的心也都“活”了起来。“几个小时手术下来,倒出上百毫升汗水”。
接下来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亓庆良到任的前几年里,由于卫生院位于楼顶的手术室条件不好,到了夏天,火一样的太阳直射进平顶楼板,医院又买不起空调,上午亓庆良还能忍耐,但 下午室内温度接近40度,几个小时的手术下来,他的俩袖桶能倒出上百毫升汗水。而到了冬天更艰苦,医院为了节约煤炭,晚上不能送暖气,由于没有空调,室内温度还不足10度。因为做 手术不能穿厚衣服,穿上半袖洗手衣,亓庆良就开始哆嗦,冰凉的自来水刷手三遍需要5分钟,然后再把手臂浸泡在冰冷的酒精桶里5分钟,浸完后,亓庆良感觉他的整个皮肉都麻木了,有 一阵刺骨的疼痛。但就算遇到这些难处,他们还是硬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组建班子,招聘人员,引进设备,改善环境,外科带动,建设专科,加快发展。亓庆良所带领的卫生院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第二年装修了门诊楼,第三年引进了 新CT,各项工作跃居到了博山区区卫生院榜首。“俩小时一动不敢动,不能让孩子死啊”。 对亓庆良来说,忙碌已是“家常便饭”。
2008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博山区南博山镇下庄村的几个村民用三轮车送来一名因外伤腹痛的14岁少年,入院不到一小时,孩子的血压突然下降,血色素降低。亓庆良接到电话后,带着手术人员迅速赶到医院,当时孩子已经测不到血压,面色苍白,呼吸微弱。

以亓庆良多年的经验判断,孩子应该是是外伤脾脏破裂,腹腔大出血。怎么办?不做手术,孩子的生命就完了;但是做手术,势必将承担巨大风险。亓庆良没有犹豫,对孩子进行剖腹探查,快速输液一万毫升、输血800毫升,手术持续了4个多小时,最后成功救回了孩子。“当时卫生院没有血输给孩子,必须要去淄博第一医院,可是时间怎么来得及,我只能用手在孩子下面捂住他的伤口,一动都不敢动,怕再流一点血,孩子就没救了,就这样过了两个小时等到血来,这其中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恐怕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亓庆良说。
“除了会看病做手术,我真的啥都不感兴趣”。 连亓庆良自己都觉得,他是一个无趣的人。
除了会看病、做手术,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不抽烟、不喝茶、不喝酒,也不打牌下棋,更没有养花、钓鱼之类的闲情雅致。这么多年来,除了开会培训,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医院里围着病人转、围着手术台转。
按照相关政策,卫生院院长51岁就可以离岗待退,也就是说早在14年前,亓庆良就可以离岗休息。当时他正处于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巅峰阶段,有多家民营医院聘任他去做专家,年薪一开就是40—60万元。但是,亓庆良最终还是响应组织的需要留了下来。看着卫生院一天天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看着他亲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可以单独挑大梁,看到山区群众得到了及时救治,他感觉那才是最有意义的活法。
“我不在,卫生院咋办?”

2015年8月12日,亓庆良应邀参加全省关于基层卫生改革的座谈会,为了能及时赶到,他凌晨5点就启程赶往济南,不幸的是,6时许在济南高新区,他乘坐的出租车与一辆重型货车相撞,亓庆良受重伤被送往济钢医院。为治疗方便,他忍着8个小时的剧痛回到当地医院,当天下午,他在淄博第一医院接受了3个多小时的手术治疗。
虽然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在住院期间,亓庆良心中依然牵挂着卫生院的工作,每当有职工去看望,他都会详细询问了解科室的工作情况。因为他是医院的主心骨、顶梁柱,他不在,卫生院工作也乱了套,这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亓庆良决定回到源泉卫生院,边康复边工作。术后第14天,他拆线后直接返回了源泉,从回院的第一天起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当时恰巧开晨会,当时他走路还有点跛,同事们心疼他,就在大厅里给他摆了一把椅子,可是他只是看了一眼,就慢慢绕了过去,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当时同事们为他捏了两把汗,可他却像大树一样一动不动。然而,当晨会结束后,他却因为长时间站立又不能走路了。“20多年了,我不后悔!”
亓庆良告诉记者,在他大学毕业25年的一场同学聚会里,来参加的有的已是美国的博士生导师,有的是加拿大医院的名家,有的是北京301医院研究所所长,大多数同学都在省、市级医院做院长或学科带头人,只有他一个人在乡镇卫生院。许多朋友对他长期在农村工作不理解,但要是让他现在重新选择,他说并不后悔。
在亓庆良的带领下,源泉卫生院20年前能做开胸等大手术,18年前创建了脑中风康复中心,7年前开始了医养结合工作,用半年时间建起了8500平方米的综合医疗楼,时至今日,卫生院已发展成年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床位400张、医疗用房14000多平方米的知名二级规模医院,并为山区群众诊治30多万人次,收入住院病人5万多人,成为博山南部山区预防、医疗、康复、养老四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用国家卫计委领导的话说: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他们看到了最好的“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之一!”

“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里的山水给了我充盈的力量和灵感,我感觉只要是在这方土地上,我的心都是透明和激荡的。我不求更多荣耀的光环,只要在同事和群众心底那杆秤上秤出的亓庆良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医生我也就满足了。”亓庆良告诉记者。
来源:齐创汇订阅号 2017-06-30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