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泸县屈氏庄园
文/龚飞
2018年一个秋日的下午,笔者在朋友的陪同下第二次游览了泸县屈氏庄园。
说第二次游览,那是因为在1974年春天,笔者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这里作为继大邑县刘文彩“收租院”之后成为四川第二个阶级教育展览馆,我们班级百余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跋涉四五十里路来到这里参观、接受教育,观看大地主屈恒升对贫困农民的残酷压迫,希望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要好好读书,珍惜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得来的幸福生活。

泸县屈氏庄园,又名方洞石牌坊老房子,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扩建碉楼,为砖木土木结构。庄园现有建筑面积约6780平方米,占地面积11034平方米,庄园内共有房屋180多间,围墙和碉楼全是用酒米浆子和石灰砖砌成。庄园是川南地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第二大庄园民居建筑群,庄园的画栋雕梁具有近代建筑和川南典型的民居风味,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艺术特点,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扬帆远航。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6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泸县屈氏庄园修缮完成。2018年,泸县屈氏庄园建成屈氏庄园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屈氏庄园体现了近代社会上层在四川生活的形式和风貌。庄园及庄园遗存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反映了近代泸县(泸州)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和变迁,是近代中国农村的一个侧影。

屈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建筑群采取中轴线对称方式布局,以中堂为主,布局左右花厅、寝室、账房、书房、厢房。整体分为庄园主体、学校、花园、别墅等几大功能区,并有戏楼、碉楼等特色建筑。庄园四周用高达8米的两层围墙围护,东西南北角有四座碉楼,其中两座达12米。
走进屈氏庄园大门,就看见大门正中前清翰林御史、伪总统顾问高蔚然书写的“醒庐”二字;两边是大军阀潭颜楷书写的“入和出明辉光照国、执义秉德安息康居”对联。道光年间修建的中心建筑群采取中轴线对称方式布局,以装修精致的中堂为主,布局左右花厅、寝室、帐房、书房、厢房。中心建筑为悬山穿斗式木结构,飞檐黛瓦、画栋雕梁。戏楼、佛堂为民国初期扩建的中西结合近代建筑,造型严整、雕刻精致、华美动人。庄园外观以第一层高8米的石围墙形成封闭空间;第二层高8米的火砖围墙四角修建高达22米的北极楼、东平楼、南极楼、西平楼四座碉楼。

跨进厚重宽大的豪门,走过庄严肃目的“屈氏祠堂”,漫步曲径通幽的廊庭、后花园,观看精致的厢房、高大的雕楼、建筑精美的戏楼,穿过雕楼下通过九道拐的地下金银珠宝库,看到这些联想到昔日在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时,解说员说屈氏家族是过着歌舞升平,夜夜奢迷的生活。但翻阅屈氏家族编写的《宗史概说》,上面却记载说,屈氏是一支团结友善的家族,他们从开垦种地、挑盐巴起家,前后经历十代人的努力,成为泸州富甲一方的大族,他们家风严谨,忠于婚姻,虽然多数家庭都大富了,但屈氏的男子基本没有纳妾行为,妻子善良淑德,表现出那年代难得的富贵不淫的品质。对有困难的同族和乡里乡亲,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并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重视,而庄园的一代代主人,也同样如此。
据屈氏后人屈义金介绍,屈氏庄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09-1845),是他祖辈五兄弟第三房屈恒升所建,距今约200多年历史。庄园占地30亩,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冱水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正门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谐音衣禄繁华)的石刻牌坊。

屈义金回忆说,清道光年间(1845年),其先人屈应选(清代道光年间清州府知事)请来风水先生挑选家宅修筑地,挑中了西临五仙山、南临濑溪河的这块“风水宝地”。屈应选家族在当时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到到了孙子屈恒升时代,达到了顶峰。屈家共有土地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泸县、隆昌、荣昌三县的10多个乡镇,每年收租粮达63万多公斤。到了孙子屈恒升时,由于匪徒猖行,屈恒升扩建了戏园和碉楼。四座雕楼分布庄园四角,登楼即可俯瞰整个庄园,似四雄狮坐镇把守。一处有事,只要在雕楼上鸣枪,喊话,点烽烟,其他地方即可救应。
醒庐戏台位于庄园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东北向西南,位于大门内右侧,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三面观,共一层。台中有隔墙分隔前后台,隔墙上绘有一幅画家蔡永年的《白鹤望日图》,戏台左侧有五级石踏可达前台。戏台前面是花园,两侧及正面是两层廊楼。

解放初期,解放军南下剿匪部队开进泸县后,把方洞镇和玄滩镇作为剿匪重点,屈氏庄园内有大量土匪武装与国民党残兵结合,与剿匪部队顽抗。剿匪部队集中优势兵力,通过激战,付出重大的牺牲后拿下了屈氏庄园。解放军在泸县剿匪的战斗故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剿匪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屈氏庄园作为这一战争在泸县的核心区域,其保留下来的红色物质,成为泸州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场所和红色旅游纪念地,在泸州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重要价值。
屈氏庄园是我国民间建筑高墙文化在川南地区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是泸县一带数十座庄园的典型代表。它具有中国南北民居风格、同时又兼备中欧风韵的民居群,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民俗、地方历史和当时历史时期的变迁诸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庄园内的雕刻、绘画、装饰等等,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反映了当时的人文思想和信仰,精美绝伦又囊括中西风格的建筑艺术,使其至今依然焕发着不竭的魅力。屈氏庄园在当时条件下,其设计包括园林建筑、安全防御多方面,南北风格结合、中西相融、浑然一体的布局,以及碉楼高大复杂的地上、地下防御设施,其建造技术非常值得探究。庄园经历的满清闭关锁国到被迫打开国门,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多个时期,曲折的历程,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是历史变化的一座标本。

泸县屈氏庄园悄然屹立两百多年,但在不同年代,它又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在解放后,庄园曾作为粮站使用,1972年又将庄园辟为阶级教育展览馆。历尽世事沧桑的庄园,2014年9月,被国家文物局纳入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的试点项目之一,因此,今日的泸县屈氏庄园这颗“川南建筑”明珠,将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3年3月5日。



作者简介: 龚飞,男,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江阳区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当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