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登山之趣(外三篇)
成荣
小时候,就爱爬山。蹒跚学步时,
爬最高的"山",是屋里的窗台。
因为窗户是纸糊的,看不见外景。
因为只有爬上窗台,才能从镶嵌在,
窗纸中间的玻璃上,登“台"远望,
近处的土房,远方的大山,
看的清清楚楚。感觉到,外面世界的辽远!
隔了几年,爬上最高山"。是庭园中的沙果树。立秋后,这颗树就是我游戏的天地。满树的沙果由绿而红时,爬上树摘果。用左右脚交换着登上树杈,时尔手抓枝干脚蹬,时而靠在树干摘沙果,放在卷起衣襟的兜兜里,直到装满,才跳下树来,收获满满,是最幸福的感觉。慢慢咀嚼,甜重酸轻的果汁,缓缓入喉,是最惬意的享用!
又隔了几年,爬最高的山是家乡的
闹牛山。这里是暑假最好玩的地方,
且妙处多多,那些传奇的神话故事,
令人遐想。
而比园中沙果树,高几倍的桑椹树,
采摘桑粒儿是同伴争相爬树的最大乐趣。边摘边吃,满嘴紫色,朗朗笑声,树影婆娑,山风迥旋,回音阵阵弥漫着整个山的世界。多少乐趣,至今难以忘怀!
退休后,登最高的山,应是书山了。静闲之时,书为乐趣。读书成了退休生活的重要营生。搜寻满架藏书,目之所及尽为可读之卷,更有韶华虽尽,尚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智!
移居岛城后,居所北侧千米,即老沧口的楼山。一年四季,在这里放松心情,历练体质。登高望远,胶州湾碧水连天,长桥卧虹,心胸爽怡,别有一番情趣,油然而上心头,提神智,
生诗意。
登楼山
庚子年冬月,闲暇登山。至山顶,
心生感慨,虽无曹孟德登碣石山之豪情,然有兴来之拙笔,以记之。
北登楼山,东望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落叶飘飞,草木衰微。
冬寒瑟瑟,烟霭茫茫。
通衢坦途,车流湧动。
登高望远,心境怡然。
翘首凝眸,青山远照。
夕阳正红,以乐余年。
歌以咏志!
☆畅游圣经山,感悟道教文化
成荣
圣经山,位于山东威海市文登区昆嵛山前怀,是道教全真派发源地。有《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见到这块石刻,会感觉到圣人与圣经同时出现在这里,神秘莫测,似有天意,玄之又玄,故名“圣经山”。听着传说,总想一探究竟!
癸卯年二月初六,有幸游览了圣经山。临近圣经山,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圣人老子容颜尊像,活灵活现的云落在仙山之颠,他的传世之作巜太上老子道德经》被道家奉为圣经。仰望着“老子”尊容,以崇敬之情,渴望与之近距离交流之心,来圣地解读巜道德经》精髓。
圣经山的正门前,有一浮雕“仙山至境,大道全真”。显示这里是道家文化仙境,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神山。
再往里走,道家的名人一一排列在殿堂,因敬仰而合十,因崇拜而叩首。油然而生悟:神仙是在人世间修炼得道成仙,大道无难求,宜乎一志修。
顺着石阶往山上走,一步一仙境,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俊美。有奇峰怪石,有苍松翠柏。有鸟语花香,有蓝天,有甘泉。有静幽的场地,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休闲之地。本地人,周末纷纷上山,喝着圣山的泉水,吃着山上的野果,既放松心情,又洗涮了身心。感慨至极,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因山高坡陡,望山兴叹,驻足在“有仙则名”刻石前,越过“好汉坡”后就返回了。等到夏日风景优美时,再来探仙境,悟仙道!
☆灯窝里那一线光
成荣
从记事起,家里那个灯窝,是夜晚唯一的亮光。
“灯窝”,是农村五,六十年代,家家特有的放煤油灯的地方。建房垒墙时首先想到的是,在厨房锅台右上方,一米多高处,留个空格做灯窝。四季更迭,冬去春来,昏暗中的一点点亮光,都聚集在灯窝里。
清晨鸡鸣五更天,点燃灯窝里的灯,一亮照两屋:卧室和厨房。灯亮了,父母先起床穿衣,洗漱完毕,父亲打扫院子,归拢农具和杂物;母亲扎上围裙挽起袖子忙着做早饭。一会功夫,厨房里响动着掏灰声,刷锅添水煮饭声。有时还伴有比煤油灯亮的红色光闪过,那是妈妈划火柴点燃柴禾的光。接着是灶膛里噼哩啪啦的火苗上窜声,妈妈穿着布鞋,来回走动嗒啦嗒啦声。当厨房蒸汽弥漫时,灯光弱到最微处,灯捻还在挣扎着,忽上忽下晃着。可早饭香味已传满堂屋,闻到饭味的孩子们,自然醒来,炕桌摆上了玉米面大饼子和小米粥,还有两碟酱缸淹的黄瓜和芹菜叶咸菜,饱食后,天已大亮,各做各的事,灯窝里的煤油灯也歇息了。
日复一日,当夜幕降临时,从村头到村尾漆黑一片,每家靠着这点亮,吃过晚饭,又喂饱猪鸡鸭鹅,刷干净锅,洗毕碗筷,吹灭灯火按部就班入睡了。
煤油灯用的灯油和火柴,也是普通家庭不小的支出,母亲交给我的任务是负责管理灯油和火柴。每到月末,我都提着油壶,到供销社购买,装满三斤柴油,花上四角五分钱,再买两包火柴,足够用上一个月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深知日常生活的开销,都来自于母鸡下蛋换钱,都想方设法节省点灯油。摸黑能找到东西,能干的活就不点灯。例如家里或个人的东西,不能杂乱无章,应摆放齐整,各有所地,因为摸黑能随手找到。冬天夜晚搓玉米粒时就不用点灯,聊天闲谈也不用点灯……只有做针线活,看书写作业才可以点上灯,为了省灯油,都要速战速决。从而也记住了妈妈的名言:快写快看,别点灯熬油的!
记得那年冬天,每晚开会学习至十点以后,从大队部到我家有两公里远。步行走回来,一路狗吠声,晃动的树影,漆黑恐怖,让我心惊胆战,这时远远地见着家里的灯还亮着,就知道妈妈在等着我回来,这点灯光让我的心踏实了许多。
灯窝里的煤油灯,换了一茬又一茬;去供销社购买的煤油,一壶又一壶;点燃煤油灯的火柴一包又一包。直到八十年代初,才用上了电灯。老家的土屋,也都翻新成楼座样式,取消了灯窝。而且每室都有灯,夜晚如白昼。
然而当年灯窝里那一线光亮,至今难以忘怀。就是这一线光,让我们这一代农村娃,走出大山,闯出一片新天地。那一线微光,将永远在我心底熠熠闪亮!
☆还有多远
成荣
农村改革开放之前,看一场电影,是人们渴望而难求的文化娱乐形式。每当插着“电影放映队”彩旗的三轮车,出现在村头,孩子们就前呼后拥跟在左右,兴奋地迎接文化传播者的到来。一会儿,“今晚有电影”的消息传遍全村。一时间,家家户户骚动起来,草草吃过晚饭后,挟着被子,拎着凳子,提着垫子,抱着孩子,扶老携幼,倾家出动。围在银白色幕布下,顶着满天星斗,过足了电影瘾。那时候,看电影是全村百姓的一件大喜事!
少年时代的我,每场电影都不落下。看过的电影片,如数家珍。故事的情节倒背如流。放学路上,挖野菜途中,都是重温电影演绎情节,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的好时机。
影片巜英雄儿女》里,英雄王成面对如潮般涌上来的敌人,手持爆破筒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学着英雄样子,半大男孩儿,都拿着大棍子喊着,叫着,喊多了,词就乱了,产生了争议。有的喊:为了解放…,有的说:为了人民…争得面红耳赤,还不见分晓。只等下次放映电影才能分胜负了。
记得夏季的一天,传来哈拉沁乡今晩演巜英雄儿女》的消息。我和十几个伙伴组成追电影大军,浩浩荡荡直奔离家十几路远的哈拉沁看电影。我们走一会跑一会,没走多远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体力差的不停的问"还有多远?”“快了,马上就到了。”性急的放慢脚步说:“咱们别去啦”。忽听跑在前面的喊:“前进一步是英雄,后退一步是狗熊!”电影的台词用上了。谁都不想当狗熊,鼓起勇气直奔目的地。
结果是今晚没放电影。
返回途中,已是深夜时分。大家象泄了气的皮球,默默无语行进在漆黑的夜里。前方坟地发出“鬼火”,远处传来狼叫,脚下忽然跑过来只兔子,吓的毛骨悚然。
有的带着哭腔故意问:还有多远呀?!于是,手拉手排成横队,学着巜霓虹灯下的哨兵》喊着一,二,三,四;唱着巜义勇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凌晨时刻回到了家。
第二天,在上学路上,有好事同学问昨晚去哈拉沁看的是啥电影,我们挺着胸脯自豪的说:少年英雄白跑路。口才好的还把亲历事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 还有多远”“马上就到”,是互相鼓励,自我安慰的语言形式,也饱含着我们那一代人渴望知识,追求文化生活的态度。
作者简介
成荣,网名:辛老师,蒙古族,岀生于五十年代。内蒙古突泉县人。中学语文教师退休。锺情文字几十年,少有字句成章,偶有感悟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