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821一1830)
童年学诗札记(1821)泱泱数千年的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兴”优于“比”,“比”优于“赋”;在西方传统中,隐喻备受推崇。西方诗歌往往以隐喻为基本原则,究其原委是隐喻的运用和人类思维功能极为相似,因为它能够较好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解构阅读视角剖析,中国诗歌似乎更具有无与伦比的开放式表义特征。后结构主义者强调修辞性的独立运作性和不稳定效果,他们把修辞性看成是语言内在的东西,并能产生与文本内涵完全相反的离心力。那么,比较来看,西方思维特别认“死理”,总是纠结诸如真与伪、对与错、好与坏、软与硬等,而国人则相对包容内敛得多,表现在当代诗歌艺术创作中,更多的则是关注厉害、阴阳、有效无效、太平和合等。

童年学诗札记(1822)众所周知,词的组合至少有五种基本类型,即: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就现代诗中词义本身而言,由于语境不同,词义在现代诗中会呈现多种变化,再加上语法规则统摄下语言原本的局限性、游移性、渐变性、衍生性、暗示性、任意性、线条性、模糊性、歧义性、不平衡性乃至多种可能性,在客观上让解诗学、文艺创作心理学、诗歌美学等诸多细分诗学变得愈来愈重要。

童年学诗札记(1823)曾经有人问过我:“究竟写到什么程度才配称为好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必须写出无人写出的境界。”
下面这首诗,或许能带给你些许启发——
▓ 好诗品鉴
▍斯人
□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5.31
❂ 诗人简介
昌耀,(1936.6.27—2000.3.23),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50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荣誉主席,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哈拉库图》等,出版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过世后出版有《昌耀诗歌总集》。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