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四十六)
话说《围炉夜话》
《 围炉夜话》及其作者
在《县委大院》这部影视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围炉夜话。
鹿泉乡搞了个“围炉夜话“,得到了县委书记梅晓歌的表扬,说这是加深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当然,主人公县长梅晓歌之所以会认可“围炉夜话”这种谈话方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这种谈话方式,可以让基层干部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同时,还能维护良好的干群关系。
正如剧中所示,李来友主持的“围炉夜话”,不但没有让梅晓哥了解到群众的实际困难,更没有听到群众们的心里话。他们只是将此次谈话,当做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如果这样的谈话,在全县推广,势必会成为外界的笑话。
通过“围炉夜话”这种形式主义的情节,让我们感悟到县委工作的艰难和复杂。群众根本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反倒会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主持“围炉夜话”的人,是当地的村干部。他们本身就十分了解村里的情况,他们根本不需要再通过这种大张旗鼓的方法来了解。试问召开这样的“围炉夜话”,又有何实际意义?
很有意思的是,这部电视剧引用了古代国学《围炉夜话》这部书的书名作为情节,从而让《围炉夜话》更有了现实的意义。
《围炉夜话》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
王永彬,字宜山,世人称之为宜山先生。王永彬生性旷达,不喜仕途与荣华,直到很晚才参加科举,获得贡生的科名。
王永彬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因此教育学生以修身为要,而不是将科举应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
王永彬(清),王氏后人称其宜山公, 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他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时,卒于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时,享年七十有八。
其为南宋孝宗时王刚中之后,经两次迁徙,直到其父清朝乾隆间才迁往荆州府枝江县城西十五里石门坎。年少时,其仲兄去世,一度面临辍学,后发愤始得入县学读书。他不喜科举,很晚才恩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参与编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担任“分修”。后候选教谕,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教学中,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同时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
王永彬涉猎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尤好吟诗,其同郡文友王柏心为其撰写《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彝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
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正因为作者的这种豁达潇洒的秉性,才有可能写出这部旷世奇书《围炉夜话》。
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 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这部儒家通俗读物,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
《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围炉夜话》是一部品味人生、体悟人生的格言集。书中语言亲切自然,十分易读,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围炉夜话》全书以“安身立业”为纲领,从修身、读书、道德、忠孝等多方面出发,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性,以及“立业”为本的中心思想。
《围炉夜话》不以严密的思辨见长,而是以简短精粹的格言取胜。三言两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但使自己清醒,也能使别人警醒。正如寒冷的冬天里温暖的炉火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慰藉。
《围炉夜话》一部人生哲理的点睛之作,闲暇时读读,受益匪浅
寒冷的夜晚,送走喧嚣的白昼,围坐在炉子边,会顿感世界原来是那样的宁静。
在如此宁静而温馨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感悟。夜是这样的美妙,更何况围坐在暖暖的炉边聊家常、聊人生,聊修身、做人、为学、读书、立业、财富、忠孝仁义等等。
作者以平淡而优美的话语,娓娓叙出的琐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如炎夏饮一杯清凉的酸梅汤,令人神清气爽,茅塞顿开。
谦虚的人往往态度平和,谨言慎行,虚怀若谷、心胸坦荡,高尚的人往往都有宽容之心,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面对别人的错误时,予以善意的批评,使他人和自己都尽量少犯错误,力求完美。
教育孩子应当严厉,严厉的态度能平定孩子心中的浮躁之气;心不能太大,心太大容易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最终难成大业。
鼓励孩子汲取新事物,掌握新技能。不可安于现状,等待淘汰。这也许就是“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多少日出日落,人们汲汲奔走于生活的劳顿中,忘记了太阳的亮丽姿态,察觉不到花草的青翠娇艳,只任年华如流水般消逝。我们何不放宽心情,把自己投入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良辰美景中,去享受那清淡人生呢?
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随随便便交朋友,不如在家里闭门读书。
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思想者对话,也是在认识朋友,而且还是了不起的朋友。
《围炉夜话》是一部以“安身立业”为主旨,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人生的深刻含义,其独到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为什么被这么多人喜爱?因为它道出了处世真谛
围炉夜话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
作者道,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这本书面世后,就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闻名遐迩。
《围炉夜话》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之书,贴近生活,语言生动,短小精辟,富有哲理。里面的内容浅显易懂,好似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和一群家人围着火炉,一边娓娓而谈,一边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以下摘取一段,与大家共享:
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有钱人习惯于奢华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为困难的事;贫穷的读书人想要讨生活,还是要靠读书。
自古以来,所有父母的心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成才扬名,父母也觉得无上荣光,所以做父母的,就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资源,都选最好的。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就像那两句诗所言:"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条件好了,以为孩子应该教育得更好,可是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有了更多的机会享受物质条件的优良,却不肯下功夫,专心学习,于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慢慢地演变成溺爱,而孩子也逐渐失去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如果孩子在养成"没有钱解决不来的事"的想法和习性,那简直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
相反地,在贫困的家庭里,父母会告诉孩子,唯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依靠努力读书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困境。正是因为孩子体验了生活的艰难,才会想要脱离现在的困境,带着自己的父母过上好的生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艰难的生活使然,人生追求的必然。
贫困的家庭以自己的经历作为经验,知道如何激励孩子发愤读书,鼓励孩子要做内心充实、志向远大的人,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振兴家业。
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数不胜数,如台湾的著名企业家陈茂榜,只有小学学历,却获得了美国圣诺望大学的博士学位,小学学历怎么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呢?这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实例。
陈茂榜15岁辍学,去一家书店打工,书店每天营业12个小时,陈茂榜上12小时班,晚上,书店停业后,陈茂榜把书店当成书房,读书成了他的习惯和享受,他养成了每晚读书两小时的习惯,书店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他也读了八年书。
陈茂榜曾说"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正是连续八年,持续不断地读书,改变了陈茂榜的命运。
再如美国总统林肯,从小家庭贫困,父亲是个鞋匠,供不起他读书,就跟随父亲去开垦荒地,没钱买书,林肯就像富裕人家的孩子借书来看,不管是放牛、挖地还是砍柴,他的怀里总抱着一本书,林肯经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舍得睡觉,最后林肯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
如前所言,富人家的孩子,一旦染上恶习惯,要他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富贵人家多败子,这其实与对教育的态度有关系。
读书人往往是穷的,因为书读了要用,在用的过程中就能挣得一些酬劳。
现今社会生活加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快,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过得愈好,因为他所能付出的就愈多。
时代的发展,有人认为书中的理论已经过时,不再符合现今生活的需求和步伐,笔者却以为,《围炉夜话》大都从经验的总结出发,表现出的是一种世俗的智慧,也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
“鹅毛大雪天,夜深人静时。红泥小炉、一壶好茶、半坛清酒,情酣时,意浓处。”《围炉夜话》营造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吧!
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是一部圣贤奇书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们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古代人静得下心,身边没有那么多充满诱惑力的东西,虽然有传统功名利禄的思想干扰,但凡是有抱负决心的人都认真读书,力图通过科举这条路可以飞黄腾达。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苦读经书,愿意三五个人冬夜里围着火炉谈论诗书抱负理想。而作者的这些话都可以作为现时代的至理名言。
中国传统文人是快乐、超俗,亦或痛苦、压抑,现已难以说得清楚。哪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存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的。
现代人冬天不需要火炉,就算有火炉也不会促膝长谈,要么玩游戏,要么就是看电视剧,心就容易浮躁。这也是难免的,自从有了手机网络这样的虚拟平台出现,有些不法分子总会在电脑上跳出很多窗口制造骗局。
但是现代人很难静下心去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人生怎么会遇到这么多的骗局问题,而且更多的空闲时间,会在抖音、快手等上面消磨掉大把的时光。
有人曾说研究生最适合怎样的人,即不一定需要很聪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坐得住。只要坐得住,静得下而决心钻研,就是合格的。
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里的好多条则看起来是繁冗的、老套的、没有意义的,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老古董,最有研究学习的价值。比如: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有没有一种在看老年人朋友圈的感觉?仔细品读,将裨益终生。
《围炉夜话》经典名言(五组)
其一
1、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改变贫穷的面貌,无非两点: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穷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从节俭入手改变现状,天生笨拙的人不必灰心,只要肯勤奋,依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
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3、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译文:教育小孩子应当严厉对待,严厉的态度能平定孩子心中的浮躁之气;对待小人应当用敬待的态度,敬待的态度可以感化其心中的邪气,即使感化不了,也可使自己免于被其所害。
4、善谋生者,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已。
译文:善于营生的人,会教会自己的子孙营生的本事,而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善于处事的人,会根据事物的客观态度来作决定,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
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明的人如果长辈给自己留了太多的财产,则损害他的志向而变得不思进取;愚笨的人如果长辈给其留了太多的财产,则使其更加肆无忌惮使他的错误犯得更深更多。
6、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人的人品提不上去,总是因为自己的利欲看不破;做学问的学问没有进步,总是因为自己过不了懒这一关。
7、心能辩事非,处事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不卑污。
译文:心能明辨是非,就能快速而又果断处理事情;不忘记礼义廉耻,做人就会一身正气,不与卑污的人同流合污。
8、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译文:能写文章的人,善于引用名言,虽只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更加动人。
9、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性格怪异,脾气不好的人,多因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从而落得个短命的下场;
语言尖酸刻薄的人,因少积口德而使得众人都远离其人,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使得自己福分浅薄。
10、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志向不能不高,志向不高,就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使自己和别人一起同流合污,最终难以有所作为。心不能太大,心太大,容易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最终难成大业。
11、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很大的过错,往往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造成的,因此不能不学会谨慎。
12、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
译文:凡事从自身上找原因,就不会有抱怨了。这就是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3、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译文:随随便便就交朋友,不如在家里闭门读书。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思想者对话,也是在认识朋友,而且还是了不起的朋友。
14、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立下难以实现的志向,才能吃别人不可能吃的苦,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千秋功业,才有得指望;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15、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译文: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
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到书中的言语。
其二
《围炉夜话》经典之句,每一句都是处世良方,做人的道理。
红楼梦里有一句话,人情练达即文章。
做人,如果能够活得通透而明白些;那么,可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磨难。
清代学者王永彬,创作了一本《围炉夜话》,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如同家常话,却蕴含为人处世的高深学问。一句句娓娓道来,全是哲理。
《围炉夜话》11句经典:点醒世间无数人,句句都是人情和世故。
1.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
释义:有志向的人做事,只问对错,不问结果。
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些事我们也不知道做了会有什么意义,但是你心里清楚,那样做是对的。
如果凡事皆畏首畏尾、思前想后,恐世间无有正义而言。
2.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可释为: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不足,不要先去责怪别人,如此就能远离是非。只相信自己,不信任他人的人,最终一定是失败的。
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即便自己有理,也不要咄咄逼人。给别人一条活路,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
3.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释义:把聪明用错了地方,还不如一辈子守拙,乱交朋友,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大智如愚,是为王道。人这一辈子,有三五好友足矣,不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很多狐朋狗友,都是无效社交,只会拖累你。
4. 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释义:如果我不曾吃过人间疾苦,这是老天不曾亏待我,可是如果我不学无术,有何脸面去面对苍天。
5. 人这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才能活得踏实,总是投机取巧,或者好吃懒做,命运一定会给你惩罚。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释义:一个人的人品出问题,一定是因为看不破一个“利”字,而学问不能长进,多半是自己不用功所致。
“利”字之侧一把刀,他可以将你推向巅峰,也可以将你拖入深渊,只有腹有诗书,才是让自己拥有尊严的不二途径。
6.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释义:越是有才华的人,就越是内敛,不爱炫耀自己拥有的一切,就像未经提炼的美玉一般,虽然不炫人耳目,但时间久了,必定光彩照人。
所以,做人要低调,你的气质都藏在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见的人中。
7.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
释义:希望自己拥有一颗良善的心,并严格要求自己不违背它;留一些余地给他人,使别人也有容身之处。
人这一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你所有的功业,都藏在日常的点滴中,今日你与人为善,看似是小的事情,但他日终将因此得福。
8.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一旦犯错,小人便会群起而攻之,可君子即便不犯错,小人也会时常惦念。
所以,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小人论短长。
9.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释义:世风日下,好人总是吹亏最多,可忠厚的人内心纯正,活得踏实,这是一生的财富,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崇尚浮华之人固然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朴素、平淡的日子才活得有滋有味。
学会在喧嚣里保持宁静,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本领。
10.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
释义:一句话就可以为自己招来祸端,所以古人言谈十分谨慎,不胡乱讲话,以免招来杀身毁家的大祸。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恒久不变的处世之道。而且,人不能说狠话,解一时之气,要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1.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释义:越是忧烦之时,越要拥有豁达的胸襟,表现得很乐观,你的心情就像春风一样,会使你感到温暖。笑一笑,一切就都过去了。
烦躁会降低人的思考能力、失去准确的判断,良好的心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其三
《围炉夜话》十句名言,经典现实,值得深思!
一、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释义:小小的矮板凳,要有耐心坐在上面。大好的时光,千万不要错过。
二、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释义:钱财可以为人们带来福分,同时也能够带来祸患。有财富的人不可以不明白这个道理。
三、凡事不可执于己,必广思集益,乃罔后艰。——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三》
释义:任何事都不能固执己见,一定要集思广益,才不会在以后出现困难的局面。
四、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
释义:为人处世只循规蹈矩,不能够发挥自身的精神,就会像那戏台上傀儡一样。
五、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释义:自己不能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怎么还能去希望知道别人的对错呢?
六、隐微之衍,即干宪典,所以君子怀刑也;技艺之末,无益身心,所以君子务本也。——《围炉夜话·第一八六则》
释义:这一则强调君子怀刑,人应该遵守基本的礼法规范和法律规定,努力不要做违背礼法和法律禁止的事情。应该说这是儒学对人的最低要求。
七、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围炉夜话·第一四三则》
释义:矮小的版本,尚且还坐着人。每个人都有着许多美好的光阴,切不可让其偷偷溜走啊。
八、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释义:贫穷的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应当争取节俭;天性愚笨着并没有什么关系,只需自身勤劳。
九、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
释义:学习不可以剪短,应当像流水一样持久,每天都精进成长,没有停歇。
十、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释义:人的野心不可以太大,如果野心太大,就会变得好高骛远,同实际情况不相符,便会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事情,很那有做作为。
其四
《围炉夜话》经典十二句
1、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一个人品行不高,是看不透一个利字,学业上没有进步,总是丢不掉一个懒字,人到无求品自高,德以化人,财勿累己。
2、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读书、做学问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勤学好问,细心观察,勤于思索,自然有通晓的那一天。立身处世,不要害怕自己的出身低微,只要忠诚厚道,行为有责,不违背道义,也会成为令人敬仰的人。学贵有疑,人贵有德。
3、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一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译文:孔子为什么厌恶那些外表忠厚而内心狡诈的人,只因为那些人表面看起来忠厚廉洁,实不过是伪装的面孔,孔子为什么厌弃那些品行鄙陋的人,也是因为那些人得失心太重,总爱斤斤计较。目光短浅,难成大器。
4、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译文:过于精打细算,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得计,但是败坏家业,多是这种人,待人处事温和,浑厚质朴,刚开始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能够培养好子孙,精明败家,朴实振家。
5、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心能明辨对错,处事才不会犹豫不决,做人不忘廉耻,自然不会有卑劣行径,人应该知道哪些事可以做,那些不能为。
6、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人,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忠诚到了盲从的地步,就是“愚忠”,孝顺到了愚昧地步,就是愚孝,忠孝两个字,不是那些所谓聪明人能够做得来的,同样,也有假仁假义,那些所谓仁义之士其中,也藏着奸险小人。仁义是立身之本,但要辨别愚忠,识破忠奸。
7、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译文:喜欢玩弄权势的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作威作福,滥用职权,哪知人生就像浮云,转身即逝,奸诈邪恶的小人,喜欢无事生非,岂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会任其颠倒是非,胡作非为。
8、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译文:自己家里富贵,不会刻意炫耀,别人家有钱,也不心生嫉妒,这才算有胸怀和气度,古人的忠孝,是发自内心,而不只表现在行动上,今人忠孝,时刻挂在口头,,这又是何等气量。人应该富贵无以动,忠孝记心间。
9、大丈夫处世,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译文:正直的人,不会假公济私,趋避厉害,有节操的学者,更会注重写书的精准详尽,以此作为治学准则。处世辨是非,平正贵精详。
10、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译文: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候,帮助脱离苦难,就如同在世的菩萨,能不受世俗束缚,超脱之外,也能称之为大英雄。心存善念,脱身俗情,自我完善。
11、气性乖张,多为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性情脾气怪癖暴躁,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总是尖酸刻薄,终究也会福分浅薄,待人宜和,言勿尖刻。
12、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一个人立志要高远,志向不高,就容易被流俗影响,不会有什么作为,野心不能太大,野心太大就会放弃切实可行,追求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样也就难有大成就。一个人要胸怀大志,但脚踏实地。
其五
《围炉夜话》名言14句,大智若愚中见境界
1.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改变贫穷的面貌,无非两点: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穷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从节俭入手改变现状,天生笨拙的人不必灰心,只要肯勤奋,依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译文:教育小孩子应当严厉对待,严厉的态度能平定孩子心中的浮躁之气;对待小人应当用敬待的态度,敬待的态度可以感化其心中的邪气,即使感化不了,也可使自己免于被其所害。
3.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4.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明的人如果长辈给自己留了太多的财产,则损害他的志向而变得不思进取;愚笨的人如果长辈给其留了太多的财产,则使其更加肆无忌惮使他的错误犯得更深更多。
5. 善谋生者,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译文:善于营生的人,会教会自己的子孙营生的本事,而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善于处事的人,会根据事物的客观态度来作决定,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
6.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人的人品提不上去,总是因为自己的利欲看不破;做学问的学问没有进步,总是因为自己过不了懒这一关。
7. 心能辨是非,处事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不卑污。
译文:心能明辨是非,就能快速而又果断处理事情;不忘记礼义廉耻,做人就会一身正气,不与卑污的人同流合污。
8.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性格怪异,脾气不好的人,多因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从而落得个短命的下场;语言尖酸刻薄的人,因少积口德而使得众人都远离其人,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使得自己福分浅薄。
9.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译文:能写文章的人,善于引用名言,虽只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更加动人。
10. 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很大的过错,往往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造成的,因此不能不学会谨慎。
11.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
译文:凡事从自身上找原因,就不会有抱怨了。这就是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2.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志向不能不高,志向不高,就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使自己和别人一起同流合污,最终难以有所作为。心不能太大,心太大,容易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最终难成大业。
13. 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译文:随随便便就交朋友,不如在家里闭门读书。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思想者对话,也是在认识朋友,而且还是了不起的朋友。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立下难以实现的志向,才能吃别人不可能吃的苦,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千秋功业,才有得指望;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14.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译文: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到书中的言语。
2023.02.21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