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以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祖传痔瘘为例
三门峡(义马)祖传痔漏传承人 刘芳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氏祖传痔漏医术的发展、保护与传承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便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并绽放异彩,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术 保护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了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脆弱性、活态流变性,以及依托特定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如何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保护,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让子孙后代从中窥见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 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其中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来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技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足以见证国家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本文以传统医学义马张氏祖传痔漏医术为例,就其历史起源,传承脉络,取得的成就,传承面临困难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一、三门峡(义马)祖传痔漏医术的起源 与传承义马地处崤函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张氏祖传痔漏起源于清代,张氏祖先在兵荒马乱中救起一位郎中。为报答救命之恩,郎中将自己家传绝技——医治痔漏的独家秘笈传给张家。据张氏的家谱记载,自此,张家族人多数行医,精通痔漏医术,成为了周边十里八乡闻名的痔漏专科世家。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张氏后人秉承祖训,代代传承,精治痔漏。《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第十九卷人物记载:“张鹏云,常村(渑池义马)人,祖传四代,善医痔漏。远近就医者常数十人,里中货食者至呈市云”。充分印证和体现了张氏祖传痔漏医术多代传承,患者居多,闻名遐迩,影响力广泛的历史事实。张鹏云又传其子张熙功。张熙功,精通痔漏,50 年代多次代表豫西地区参加全国及省级痔漏学术交流活动,且思想进步,打破传男不传女,传本家不传外人的行门陋规,不仅将其痔漏医术传授于子张忠宣、张忠森,同时又传给女儿张忠敏和侄子张文甫(洛阳肛肠医院创始人)。张文甫跟随三叔张熙功学习痔漏医术,并创办了洛阳肛肠医院,成为洛阳肛肠界的领军人物,在洛阳肛肠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50 年代国家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鼓励民间医药界献出秘方、验方、单方。张文甫将张氏祖传痔漏秘方献于国家。在 1959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卫生厅编纂的《锦方汇集》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张氏祖传痔漏医术秘方“化管丹”、“生肌散”的升制过程。张忠敏、张熙功之女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耳目渲染父亲及兄长行医治病,十五岁便已熟练掌握痔漏医术,独立行医,替父亲独当一面。行医至今几十载为无数的痔漏患者解除了病痛,其中不乏多地辗转求医无果者,其医术和医德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为了使张氏祖传痔漏医术更好传承,1993 年鼓励其女刘芳报考卫校,系统学习临床医学。刘芳毕业后一直跟随母亲学习痔漏医术,并多次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郑州中医第一附属医院,新乡肛肠医院等多处学习进修肛肠科,2015 年被三门峡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祖传痔漏医术医术传承人。1985年,河南省义马市地方史志编篆委员会总编室编写的《义马市概况》也记录了常村张家痔漏科。
二、张氏祖传痔漏医术值得传承与推广 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张氏祖传秘方“化管丹”“生肌散”“化痔丹”为丹药。丹药是祖国医学中药药剂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以口耳相传,无过多专著流传于世。但从古至今丹药临床应用效果非凡,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应大力继承弘扬并发展。
张氏祖传秘方“化管丹”“生肌散”历经两个世纪近十代传承,制作工艺完整保留了古法炼制。由明矾,火硝等多种药物放入特制铁锅内用新碗扣封,热后将精选的白土,粉碎,过箩,筛细和成泥状,搓条备用,将当年的新棉花沿碗口围好,再将准备好的泥条覆盖于棉花上,与碗进行密闭,然后上火升制,升制过程必须掌握好火候,时文时武。升制完成后,放置在提前准备好的沙盆中冷却。整个升药过程要选择在子夜后进行,防止外界的噪音干扰,因而影响药物的上升,影响药效。整个过程都要轻微,不可震动。待药锅完全冷却后,将碗口所封的泥土和棉花轻轻去掉,掀开碗就可以看到碗底红色的丹药,轻轻扫出丹药后再与元寸,珍珠煅等几味名贵中药进一步配制。配制后还需放置于避光、通风处一年以上方可使用。
“化管丹”在治疗肛漏中可达到精准祛腐,损伤性小,治愈率高的完美临床效果,被肛肠界专家誉为“肛漏微创术”。肛肠术后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是国内外专家所要攻克的肛肠术后遗症,“生肌散”对于肛门括约肌的修复功效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肛肠术后应用“生肌散”的患者均恢复术前功能。
张氏祖传痔漏的丹药不单单对痔漏有很好的祛腐生肌作用,丹药还对一切感染,疮疡都有很好的效果,在西药中至今还找不到可与丹药作用相等的品物来,非常值得传承和保护!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外用良药。”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具有开发利用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使得这一传统丹药绽放出应有的光彩,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痔漏疾患,我们更要好好保护和传承。
三、张氏祖传痔漏传承中遇到的难题
(一)缺少宣传,影响力小。在当今科技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张氏祖传痔漏还仅仅依靠传统的口碑宣传,没有借助现代的新型媒体进行传播,很难达到一定的宣传度和影响力,需要得到政府及各种媒体尤其一些新媒体的关注和宣传,使得更多人知道和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规模受限,发展乏力。张氏祖传痔漏医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化管丹”的古法升制技艺,它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丹药”的研究非常有意义,要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族瑰宝,可对古法升制的整个工艺流程以陈列展览的讲解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但现在面临规模场地受限、资金不足等
现状,需要政府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三)传承无人,后继乏力。张氏祖传痔漏医术因传承技艺手法和医术学习需要一定时间学习和临床经验累积才可熟练掌握和应用。因此需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是长期持续的工作,目前的传承人员都已中年,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迫在眉睫。
(四)单打独斗,发展缓慢。因个体的影响力和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不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及时解除病痛,使得一些患者走了不少弯路,从身心和经济上受到损失,可以考虑公私合作的方式,由公立医院提供更好的平台,张氏提供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四、对医术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思考
(一)打破陈规,广泛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尤其是医术类项目方面,要破除旧的思想观念,不保守,不保留,将传统医药技艺手法进一步传承发扬光大,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传统的旧思想是传儿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得传统医术无论是从医术上还是药物上的传承,都仅仅限于本家族中,这样使其发展非常受限,很多有需求的患者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今后传承人不应只限于本家。
(二)开展研究,保护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还不成熟,还未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研究体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这一实际,研究中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多元并重,相互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更科学的方法。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议各地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舆论宣传,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手段,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及传承人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展示平台进行推广,政府部门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可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社会影响,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四)培养人才,推进传承。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民政、社保、卫生等方面的政策资源,建立健全从经济上、生活上、医疗保健上关心和爱护传承艺人的有效机制。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后继乏人问题,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资助和扶持民间艺人带徒传艺,使其技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