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 鹏
我出生在新沂炮车(现在的徐州市邳州开发区炮车镇)的一个四合院里,出生后不久就随着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了淮阴地区清江市中心医院(现在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多年。
从记事开始,每年父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回老家过上几天,看望老太奶、爷爷奶奶及叔叔婶婶,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我们老家是个茅草房围成的四合院,大门朝西,门口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树,进门就是堂屋和左右厢房,父亲与二姑在这儿开了一个小医馆,老百姓称之为“姊妹诊所”,每天来来往往的患者川流不息。 穿堂而过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北面是一排茅草屋,有客厅及几间卧室,最东边还有一个灶房,这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院子里栽了许多果树,桃、梨、杏、李,还有石榴,每年春天,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香气四溢, 沁人心脾。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那压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孩子们的口水流了一地。院子里还养了许多兔子、鸡、鸽子,山羊,它们都是我们最好的玩伴。灶房门口有一盘推磨,一个捣臼,我们吃的粮食就是爷爷奶奶用磨、臼加工出来的。
我的爷爷是一个牧师,从祖籍明光布道一路向东,后来在炮车买了宅基地,盖上茅草房,就此落脚。父亲少年时去连云港美国人办的仁慈医院当了几年学徒,学成归来后与二姑开诊所养活全家,土改时被定为自由职业者(相当于中农)。由于当地缺医少药,“姊妹诊所”惠及全镇的老百姓,有钱没钱的一样治病救人,在当地人缘很好,日子倒也说得过去。老家的民风民俗非常朴实,老百姓逢年过节有什么好吃的都往诊所送,爷爷一直说我们吃的是百家饭,必须还百家恩。母亲中秋节生下了我,父亲说我出生的那一天,街坊邻居送的月饼堆满了八仙桌,难怪母亲和我多少年来一直不喜欢吃月饼。
春天到了,摘点香椿叶、打点槐树花,香椿炒鸡蛋、槐树花馅饼,吃的那个美啊,至今难忘。
夏天来了,瓜农送来白皮白瓤白子的三白瓜,甜、沙、清凉无比。
秋天是我们最开心的季节,院子里的树上硕果累累,想吃啥摘啥。
寒冬腊月,宰上一头山羊,一家人围着火盆,吃着香喷喷的羊肉,煎饼裹上奶奶做的酱豆夹大葱,吃得浑身冒汗,鼻塌嘴歪。
可惜好景不长,二姑不幸病故,父母调动来到淮阴,姊妹诊所关闭了,父亲将老人们接城里生活,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叔叔婶婶及他们的孩子也陆续来到淮阴,故乡的四合院也就无人居住,逐渐荒芜。58年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将老宅托送给地方政府,昔日四合院的欢乐再也没有了。
20年前携夫人去了一趟炮车,凭着依稀的记忆找了半天,终是没有找到老家的四合院。好不容易寻访到一位知情的老者,带我们来到一堵长满了青苔的院墙边,指着断垣残壁告诉我,这就是当年“姊妹诊所”的墙壁,如今已经变成别人的院墙了。可谓是人走茶凉,今非昔比,只能自我安慰,总算是在有生之年来过故乡的四合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