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甘肃省镇原县,从古到今,就有很多民间小吃,不但好吃而且养生,颇有名气,故事也精彩优美。有一种荞面摊馍,就是民间小吃之一,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

闯王李自成行军途经镇原时,大队人马走到县城西北的方山时,便有探子回报山里几条通北之路全被官军堵守严阵以待,根本无法突围过去。再说,闯王兵马一路被追堵,马不停蹄急行军六天六夜,人人疲劳的连眼都睁不开,稍一停步就睡着了。最难熬的是全部人马都忍饥挨渴,无精打采。在方山这山沟夹道的枣树湾里听到探报,只好暂停行军休息,思谋突围官兵之策。就在此时,住在周围山沟沟的百姓听说闯王李自成兵驻山沟,而且少喝没吃甚为疲劳,便纷纷给兵将们送来一种软饼,吃起来柔软可口,还可减缓口渴。在送软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姓申的老大爷,说他五代久居此地,是封神榜里申公豹的后裔,从岐山迁到此地定居的,从太祖爷辈懂风水地舆一直传至现在,技精艺高。于是,闯王请老人进帐讨计退兵。申老大爷说:山里有一处高梁大峁,这峁是方圆几十公里山村的地脉轴心,只要有巨人在峁上踩踏跺脚,便会镇住山神鬼怪,逢凶化吉。老大爷说这里我们送来的荞面摊馍吃上助力解渴,也能使士兵身强力壮。闯王听后便心里有谱了,笑道:“真是天不绝我呀!"他挑选一位爱将,让这位爱将饱餐一顿荞面摊馍,顿觉浑身是劲,扛起闯字大旗飞似地攀上高中山的山峁主峰,大吼道:“李闯王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到此!"跺了跺脚,山摇地动,使力插下闯字大旗在山峁上,旗杆下插,山石飞滚,旗随风飘,飞沙走石,把山川沟道把守堵截的官兵,被突变的黑风吹的飘倒,飞来石砸得哭爹喊娘,跑都跑不及,设伏的堵截阵刹时土崩瓦解。李自成的兵马终于顺利走出方山。山峁插的闯王旗地方却留下了深不见底的旗杆洞,至今还在,成为旗杆洞的历史见证,镇原民间的荞面摊馍也成了当时闯王大军的行军便餐。

荞面摊馍制做种类多样,镇原摊馍以荞面制做为主,也以荞面摊馍最为有名。荞面摊馍是先把荞面倒适量在盆里,用温水把面和成稀糊状,再把切碎成末的大葱或石蒜,香菜和调料加在里面,搅均勻,再少放一些食盐搅勻。这时把锅用文火烧热,锅底擦上清油(防烙摊馍时焦糊锅底),然后把做好的荞面糊用勺舀倒锅里用铁铲迅速划抹开来,划抹厚度越薄越好(这道工艺就表现在制做者的手艺技术上了,随意划摸荞面糊的厚度),继续用文火慢烧烙馍,翻个再烙,以不烙焦为佳。最后把烙熟的荞面摊馍取出锅码起来,既柔软喷香,摊馍表层又油珠泛光,惹人口馋。这样烙的荞面摊馍柔筋光滑,香味横溢,吃起来筋道柔淳,余味无穷。如果吃荞面摊馍时在里面根据自己口味卷上荤素佐菜,其味更是香美无比,食欲非常。荞面摊馍有养胃解渴功效,久吃也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是民间一种养生保健的美味食品,唯镇原荞面摊馍最为有名。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段广亭,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编辑,《九天文学》杂志编委,《定远文学》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庆阳段氏统谱主任,《镇原段氏族谱》编辑,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