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铜川工人文化宫, 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众多人物就会时时映入脑海。这是我高中时看过的电影,至今还是我最热爱的电影之一。神秘英勇的瓦尔特,钟表匠谢德和他的女儿阿兹拉,医生米斯科维奇,警察斯特里,照相馆老板吉斯。他们都是那座城市的普通人,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普通人的欢乐和忧伤。但是,当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践踏这座城市的时候,这些普通人都悄悄拿起了武器去战斗。他们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萨拉热窝也因他们而成为英雄的城市。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文化宫更看了更多的电影,但印象最深的电影有两部,一场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蝴蝶梦》,一场是日本电影《日本沉没》。美国好莱坞电影《蝴蝶梦》从影片从开始就谜团一环套一环,故事的发展变化不按“套路”出牌,悬念不断,陡象环生,情节迷离,引人入胜,直到影片快要结束时,“谜团”才被解开啊。走出文化宫时,我就想,世界上哪有这么复杂的事情啊?可现在长大了,也渐渐变老啦,才慢慢明白和懂得,人心叵测,世事难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远远比电影《蝴蝶梦》复杂的多啊,人生何止又不是一场“蝴蝶梦”啊!
看了电影《日本沉没》,唯美、逼真的视觉效果,虚幻朦胧的特技镜头,让我顿感大自然的力量简直太可怕啦,人在自然面前简直是太渺小了,几乎是不堪一击啊!观看时,当看到影片中,日本“天皇”命令打开皇宫大门,让难民涌入皇宫时,我同情的泪水立刻就掉了下来。当影片即将结束时,当看到日本人开始流落到世界各地时,我就想,日本人假如流浪到咱们中国,咱们中国人会不会接收呢?当时在同学们当中,就有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可谁都说服不了谁啊!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清楚,到底是接收还是不接收啊,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时不时地在我脑海里盘旋啊。
上高中时,文化宫上放映日本电影《追捕》,由于看的人太多,电影票难买,于是学校就组织包场。看完《追捕》以后,片中日本东京国际大都市繁华的街头景象令人极为震撼,而“英雄落难、孤胆追凶、美女相助”等情节极为精彩。于是乎大家每天都在谈论电影的故事情节,谈论电影中极具男人味的主人翁“杜丘”和女人味的“真优美”,于是语文老师刘兆尧就见机行事,组织大家写影评,而且刘老师也“操刀”亲自写。刘老师写的影评题目至今我还记得,就是《“这哪有完全哪?……”》。电影《追捕》最后的一句台词是电影主人公“杜丘”从被追捕,到被释放,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转化。当影片就要结束,杜丘走出警察署时,前来迎接他的“真优美”对他说了一句:“这下可完了!”主人翁杜丘随口说了一句:“这哪有完哪?”于是,音乐响起,电影结束。于是我们的刘老师就以主人公杜丘的台词“这哪有完哪……”为题写了一篇影评。这篇影评后来好像还获得了铜川市举行的影评比赛一等奖,我仿佛还记得《铜川矿工报》还登载过哪。我和同学们对刘老师的文采简直是佩服至极啊!
那时,看电影是我们唯一的精神享受:难忘的的画面。定格的镜头,精妙的台词如今都成为我们现在的一种美好回忆。
我对文化宫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院子前面有四个阅报栏。很多时候,下午放学或节假日没事,就去那里看报纸。文化宫的阅报栏自今我还记忆犹新,它成了我当时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啊!
参加工作后,在一次闲聊中,一位从事文化督查的老同事拿出一个证件对我说,拿这个“红本本”在铜川所有电影院看电影都不用掏钱,都不用买票!当时我就想,什么“红本本”有这么大魔力啊?接过来拿到手里一看,是一个文化督查证。这位同事说,每个电影院每一场电影放映时或文艺演出,都给我们文化督查人员留一个座位,而且这个座位是固定的,就是影剧院的17排17座。我就是坐在这个座位上督查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情况的。当时,我就想,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恐怕就是文化督查啦。
前些日子,我和土地部门的一个朋友闲聊时谈起文化宫,他告诉我一个秘密。他说,文化宫楼顶的旗杆和原市政府楼顶的旗杆是呈直角相对的,这条轴线就是咱们铜川市的中轴线啊!于是,我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啊。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明白,一座美丽的城市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延续它的历史文脉中发展。
铜川工人文化宫为砖混建筑,钢筋排架结构。剧场前厅为三层楼,有办公室、放映室、舞厅和游艺室等。观众厅内有一千二百多个折叠座椅。文化宫是文化之宫。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全总文工团、上海越剧院等许多文工团都在这里来演出过。据曾经在文化宫工作过的作家朱文杰介绍:长安画派大师何海霞曾在文化宫工作过,画家石鲁、刘文西、蔡亮来过文化宫,作家李若冰、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来文化宫讲过课、出席会议,副国级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也在铜川文化宫工作过。
读初中时,印象中,学校组织到文化宫看过一次矿工画展。画展中,一幅画名为《井下》,画面就是就是在一块小黑板上用白粉笔画了一条斜线。当时,我就想这也叫画啊?这也叫美术创作啊?回到家里,我问下了20多年井的父亲说,井下是不是非常黑啊?父亲说是的。从此,我开始明白了“简洁是智慧之魂”这句话的道理啊!
铜川的普通老百姓中也很少有人没有去过文化宫,也很少有人没有在文化宫照过相、留过影。文化宫一度成为许多单位举行报告会、表彰会、文艺演出的首选之地,盛极一时。可以说文化宫承载了许多铜川人的集体回忆。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到文化宫看电影是铜川人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宫看镭射电影、通宵录像成为年轻人的娱乐项目。再后来到文化宫打台球、跳舞就成为时尚青年的最爱。没事时到文化宫戳几把台球,跳几圈舞,别提多爽了。铜川籍著名相声演员苗阜,小的时候就经常在文化宫打台球。文化宫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蹦蹦床、滑滑梯不知承载了多少铜川孩子的童年记忆。
文化宫不仅和文化娱乐有关,还与美食有关。文化宫的后边就有一个美食城:麻辣烫、烤肉等,小吃应有尽有。每逢盛夏,文化宫门里门外卖棉花糖的,卖气球的,卖肉串的,卖小饰品的非常多,可谓热闹非凡,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铜川,文化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还是一个地名。铜川人上街到红旗街附近,一般都会说:“去文化宫。”文化宫所在的红旗街,以前叫十里铺。听老人讲,刚解放时这里的店面不是很多,但也非常繁华。有说书的,有画像的,有搞机加工的,有卖农副产品的,有搞寄卖的。到了周末,有人逛街,有人购物,有人听书,有人凭工作证在文化宫买一毛五分钱(有证可以优惠五分钱)的电影票看电影,甚是热闹。
随着2003年9月30日,铜川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王益区红旗街迁移至耀州区正阳路之后,铜川工人文化宫逐渐走向衰落,直到最后关门,停止一切演出。铜川工人文化宫作为铜川的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在铜川人心中已经存活了60年历史。铜川工人文化宫也是铜川唯一一座列入全国总工会名录的工人文化宫。有网友说:那时候家住北关,每来文化宫看场电影都有种朝圣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记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铜川工人文化宫在铜川人心里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刻骨铭心的回忆。
一位老铜川人曾动情地说,搬迁新区快十年了,渐渐地,去老市区的次数少了,但每次路过文化宫,总是下意识地朝文化宫瞥一眼,看到屋檐下“工人文化宫”五个仿毛体字还在,顿时心中释然,说明文化宫还在,还安然无恙。说真的,我真怕她在城市改造中拆掉,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更期望她永远的安然无恙。在我的心里,她承载着煤城的记忆,见证了煤城的发展。我不认为自己是抱残守缺,我以为,留住了文化宫,就留住了煤城的记忆。说到我们这座城市,“煤城铜川,因煤而兴”这样的词再熟悉不过了。即使再过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人们依然会这么说。这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煤炭开采是这座城市的辉煌。旧中国的煤矿,仅仅叫煤窑而已,窑变为矿是有本质区别的,
铜川这座城市是崭新的,而同官古城却是古老的。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铜川工人文化宫就是母亲的面孔一样,满满都是回忆啊! 建设它的人一个个离去,见证它的人一个个空怀感叹啊!
留住城市记忆,留住矿山文化,要挖掘和保护好铜川的矿山文化,延续铜川的历史文脉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