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文:一山一水一牌坊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一山一水一牌坊
驿马崖前远眺,少陵柳畔扶桑。中兴镇里对牌坊。一首老歌传唱。
浮影硝烟征鼓,传说薪火弘扬。一抔黑土醉他乡。盈月心间点亮。
一
老家巴彦有老黑山、骆驼砬子山、少陵山、双鸭山、王脖子山等大大小小山峰几十座,而我最喜欢傲视平原的驿马山;巴彦有松花江、泥河、黄泥河、漂河、五岳河等大大小小江河十几条,而我却对少陵河情有独钟;巴彦有古城门、王脖子山古代遗址群、小城子遗址、辽金古墓遗址、金代皇后村等古迹文物,我却始终忘不了见证百年、点缀在楼宇商埠间的古牌坊。
有人会问我,巴彦那么多青山绿水和古迹,要写的景物多得是,为什么偏偏只写巴彦的一山一水一牌坊?因为这一山一水一牌坊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印记。印记中有古老的传说,也有现代的故事;印记中有先辈的传奇,也有自己的经历……

二
相传驿马山有个石门,石门里有个金马驹,金马驹按照天庭的旨意每天不停地拉石磨,拉出来的全是金光闪闪的金豆子。每到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子时,石门就打开一次,金马驹驮着金豆子来到山下的村庄,一路走来,朱门富户不入,专挑穷苦人家进,悄悄将金豆子放在纪念先祖的家谱挂画前,或放在供奉的灶王爷挂画前。穷人家有了福从天降的金豆子,日子过好了,一再感恩。金马驹也是年复一年地驮着金豆子送给山下的穷苦人家。不过,除了地主老财富户不送金豆子外,穷苦人家如果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也不会送给金豆子。就这样,绝大多数穷苦人家有了生活的勇气,恪守着淳朴、善良、勤劳、节俭的美德,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不辞辛苦地耕作,每年都能得到金马驹送来的金豆子,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贪心的白财主看得眼红,气得要命,心里邪念顿生:“好啊你个金马驹,不给我金豆子,那就砸开石门自己拿去。”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白财主悄悄带上家丁,打着火把,拿上钢钎,背着铁锤,踏着积雪,来到驿马山上的石门前,不由分说,一个劲儿地砸石门。黑夜里,火星四射,石门就是打不开。突然,石门里涛声大作,随之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告诫贪心的白财主说:“石门是不会被随便打开的,一旦触怒了神灵就会发洪水,淹没山下所有的良田、村庄,殃及众生。贪心的人,快改邪归正,悬崖勒马吧,不然从石门缝里喷出水来会将你冻成冰人!”贪心的白财主一听,吓得魂不附体,在家丁的搀扶下连滚带爬回到家里,大病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了。穷苦人见白财主因贪心而死,就送了个绰号叫“白贪金”,后来演变成“别贪心”“别贪金”。为了不让贪心的人再来砸石门,玉皇大帝就派两位神仙来驻守石门。两位神仙点化石门外的几块石头,变成了棋盘、棋子和石凳,并常从石门里出来下棋。
在老一辈人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里,关于驿马山的传说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不过,不管什么版本,都离不开金马驹和仙人下棋。
驿马山不算高,但有仙则灵,于是流传着有趣的故事。
驿马山峰峦突起,蜿蜒迤逦,远望似骏马奔腾,主峰鹰嘴砬子山崖陡峭,巨石嶙峋,石门在与主峰相连一体的山顶上,陡然断壁,形状如门,中间一条直线犹如对开的两扇门的门缝。石门旁有一块平地,有高约三尺的长方形石桌,石桌上有小石子,圆若棋子,行列错落,酷似布局,石桌旁各有一方石头,犹如石凳,两位仙人在此下棋,故称“驿马仙弈”。“驿马仙弈”连同“黑山云海”“驼峰夕照”“鲈比松江”“泉眼流甘”“石猿效伎”“众星拱北”“雷劈古洞”“石骨仙垛”“城头春望”一起成为巴彦的“十大自然景观”。
如今,驿马山随着建起的驿马山门、灵隐寺,开发成为旅游的主要景点,神奇的驿马山也扬名大江南北。
因为驿马山神奇传说的吸引,我几次登上驿马山来到石门前,而每来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联想。第一次到石门是念初中时,在驿马山农场参加夏锄生产劳动,利用歇晌的机会,我与几名同学不顾劳累,沿着山中几里地的蚰蜒小道一路小跑来到了石门。几名同学都十分好奇地趴在石门缝往里面瞅,想看一看石门里面的金马驹;把耳朵贴在石门上想听一听石门里面金马驹拉磨声和流水声;摸一摸石门前的石桌,坐一坐石凳,原以为石桌、棋盘、棋子是人工凿的呢,其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几名同学站在石门前一眼望去,山下一马平川,少陵河犹如一条玉带,镶嵌在郁郁葱葱的沃野之间。我手指东南方说:“我的老家就在那里!”几名同学大声高呼,静听消失在山峦间渐弱渐远的回声;然后还做了抛石子比赛。尽管骄阳似火、天气闷热、大汗淋漓,但大家仍然兴奋不已,有说有笑。
在县里机关工作时,驿马山主峰鹰嘴砬子建起了微波站,前去参观,与几位同事走了几里小路我又去了石门。等我从戎到部队工作时,因勘察地形来到了驿马山,第三次去了石门。
驿马山,是当地人在传统端午节时踏青游玩的好去处。父亲去世后,我经常看着那年端午节父亲在子孙簇拥下在驿马山留下的老照片,想起合家欢父亲乐得合不拢嘴的表情,还有父爱的仁慈与严厉,如今阴阳两隔,不由愈加思念天堂里的父母。
爷爷奶奶故后,父亲按屯子里“头枕王脖子山,脚跐驿马山”的说法将爷爷奶奶埋葬在老屯的东南山上,后来,太爷太奶的坟墓也迁至此。驿马山的东北坡开辟了陵园,父母长眠于此。在这里,父母拜先祖、望老屯、观江河、听林涛更为方便了。我想,二老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的。
我每年都要去驿马山陵园为父母扫墓。每次我都为父母的墓碑擦拭灰尘,然后将绢花粘在墓碑上,看着墓碑上方父母合影的烤瓷像,默默地追思二老,叩头鞠躬后,无以言表的感恩之情涌上心头……

三
要说少陵河的秀美是因为少陵河从莽莽的大山里一路走来,奔腾不息,既洒脱又委婉,高吟浅唱,像玉带飘落,似少女眷恋缠绵,崇山峻岭为其让路,原始森林为其梳妆,丘陵平原为其送行,草原牧场为其恭候,河水像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两岸的儿女。
这条发源于小兴安岭余脉、木兰县北部青峰岭的少陵河,流经木兰、巴彦、呼兰,又在巴彦松花江乡注入松花江左岸。少陵河古代称帅水、说罗河、硕络河和绰勒河,相传为金兀术养兵囤粮之地。少陵河也是流经巴彦境内最大的河流。少陵河在县偏南半部的东北方入境后一路西南,横穿全境。在全县如“川”字形的三条主要公路上,都有少陵河上的桥梁。驿马山下的少陵河大桥几经修建,天堑变通途。
在我的记忆中,当初大桥叫陆家大桥,桥墩、桥梁、桥面、桥栏杆全是木质的。后来,在原址旁建起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并改名为驿马山大桥。前几年,哈罗公路改造,把这个钢筋混凝土大桥废弃了,在其北面建起了宏伟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每次我来到驿马山脚下的少陵河岸边,都会凝望好久。上游的河汊子,桥下的深水窝,离大桥不远处的回水崴子;沿着少陵河一路往下的拦河坝,郎家窑、徐家崴子、淹洪屯、王家大崴子、西下坎屯的河段处,都留下了父亲当年撒网打鱼的身影。
在老屯西侧的少陵河段,有十几里方圆的水乡泽国,也是天然草场。两岸水草丰茂、水鸟鸣飞、稻花飘香;晚霞送舟楫,白帆迎朝阳,一首渔歌唱了一代又一代。
传说古时少陵河的渔家女山杏儿暗恋王子,王子巡猎时被毒蛇咬伤,山杏儿舍命吸出王子腿上的蛇毒,两个年轻人就这样相爱了。国王要为王子选宰相之女为妃,王子却来到少陵河边找到心上人山杏儿。岂料国王派追兵要捉拿王子返回成亲。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突然雷声大作,山洪暴发,山杏儿变成了少陵河的珍珠姑娘,王子变成了少陵河边的一座山峰,守候那里……这个凄婉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如果说,驿马山像那英俊的王子,少陵河就是善良美丽的山杏儿姑娘,一山一水,生生世世,相依相守。

四
巴彦县城,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周长10公里的矩形城池,东南西北均有城门,残垣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壕依稀可见,街道按照井字形分布。这座县城年轻,可考究的也就是一百多年历史。威严屹立在中心区的古牌坊、金碧辉煌的画梁、悬挂在画梁上的匾额、匾额上苍劲有力的字体,以及主匾额题字的落款,足以见证晚清以来的历史沧桑。
古牌坊坐落在县城正大街,原称太平街,现为人民大街。这一组古牌坊由东西相距1里的两个牌坊组成。
史料记载,古牌坊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巴彦苏苏商佃人等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所建的德政坊。古牌坊如今已经119岁了。
古牌坊,人们习惯称之为牌楼,西侧的为西牌楼,东侧的为东牌楼。这一组古牌坊,均系木结构无斗拱、圆顶飞檐建筑,底部八块莲花扁方石合抱四根方形木柱,石外各有两道铁箍稳固。牌坊梁木上绘有二十四孝油彩图。牌坊檐顶龙首相顾,飞檐斜翅,每个檐角各系一铁制风铃,微风吹拂,铿锵作响。两牌坊各有黑底红字正匾四块、配匾八块。东牌坊西面的正匾“德培中兴”、配匾“惠及”、“苍生”,东面的正匾“德培中兴”、配匾“恩周”“赤子”;西牌坊东面的正匾“棠爱常留”、配匾“恩布”“泽流”,西面的正匾“樾荫永庇”、配匾“德洽”、“惠周”。
听老人讲,当年闹大刀会,队伍由正大街自东向西而行,高高的旗杆、飘扬的旗帜、震天的口号,为顺利通过不得不将东牌坊锯倒,后被重新修复。十年动乱期间,牌坊又倍遭蹂躏,险些被锯倒。直至20世纪末,古牌坊一改往日苍老寒酸的旧貌,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后来,根据改造县城环境和小区建设的需要,将东西牌坊进行了迁移,并以牌坊为中心,建成了环岛。东西牌坊间辟建为步行街,商埠林立。作为省二级保护文物的巴彦古牌坊,光彩照人,绚丽夺目。
建立牌坊虽有为封建统治者褒扬之嫌,但却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从那些匾额题词中也深深道出了当时人民心底的呼声和期盼。如果将那些匾额题字进行扬弃,摒弃原有封建的思想,是否可以昭示文明与进步的和谐?是否可以暗示希冀与期盼的美好,警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为政之道?沧桑百年的古牌坊,以特有的视角,目睹家乡变化,见证巴彦历史。每当回到巴彦,我都要站在古牌坊前,看一看这位老人的面孔,回放往昔的故事。在《我的父亲母亲》回忆录中,封底图面就是取自古牌坊的彩照。
我感叹古牌坊历久弥坚与风雨飘摇时的坚强,也欣慰古牌坊见证当代对它的尊重与时代气息;我赏读古牌坊文化里的经典,聆听古牌坊岁月里的故事……古牌坊,是巴彦的地标建筑,也是巴彦的文脉。古牌坊正因为如此,巴彦人才会铭记它、欣赏它、赞美它!
这就是神奇的驿马山、秀美的少陵河、沧桑的古牌坊,即巴彦的一山一水一牌坊!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