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幽探秘老胡同
作者/侃珂
合诵/月娥•安湛•云朵•祥会
音乐合成/孔祥会
当我们参观鼓楼博物馆之时,不经意地发现有关天津老胡同文化的话题,引起中外游客极大的兴趣。所谓胡同,也叫里弄,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存在着比较窄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内部的院落。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的情况,又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那些天津卫老胡同,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脉搏,而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活动场所,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不知道铭刻着多少过去社会生活的时光印记。
穿越六百一十八年沧桑风雨的天津老城厢,那些天津卫老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数量之多达到四万条胡同。其名称的由来,又颇有民俗风情趣味。最早的胡同是始于元代初期,地处海河岸边天后宫附近的娃子胡同,亦称袜子胡同,全长大约四百余米,因胡同走向弯曲形似袜子,由此就有了民间流行的“袜子胡同”或“娃子胡同”的别称或俗称。它是与天后宫西便门相通最近的胡同,是通向老城区最便捷的通道。不仅有天津最早的南味食品店稻香村等店铺云集,还是参加天后宫皇会人来人往的会道。据民间传说,娃子胡同还与天后宫和妈祖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那些婚后希望早日得到子嗣的女人,或者多年没有子嗣的女性,只要到天后宫大殿虔诚祈求“子孙娘娘”,留下香资后,便从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个泥娃娃,日后准能应验得子。因此,这里的香火极为昌盛。最后,这个天津卫历史上最著名的老胡同,就消失在古文化街地区的拆迁改造之中,成为天津人记忆中的老胡同传说故事之一。

天津卫老胡同的名称由来,都是有津沽地缘人气的民俗风情因素。那些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最早有明代诞生的杨柳青乔家疙瘩胡同,老城里大费家胡同;清代时期南开区西南角鸭子王胡同,民国时期的小白楼朱家胡同。那些以名人或职业命名的胡同有僧王祠胡同、马公祠胡同、张家祠堂胡同和林公馆胡同以及严翰林胡同,他们都是清代的大臣、提督,金融学家和翰林等官吏。这些老胡同背后,是否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还有待于后人寻觅追踪。

天津卫老胡同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富豪商贾有着密不分离的地缘关系。那些清代时期藏在老城里东南角地区胡同中,有“天津贡院、河营守备公署、海防营务所、天津县衙、天津电报总局”等官署衙门。那些置身于老胡同的“鼓楼东姚家、高台阶华家,聚通恒杨家、冰窖胡同李善人”等深宅大院,都是闻名津城的文人雅客、居士官绅,富豪商贾,由此选择居住在如此清静的胡同。如今,这些老胡同,已经消失在城市改造的变迁之中。但是,那些官署衙门和历史名人的传奇经历,依然会铭刻在天津记忆的史鉴之中。

天津卫最著名的老胡同,当数清代年间诞生的大胡同。它是由随着漕运兴起而来津聚居的人群,从北城根到窑洼渡口两侧芦苇地踩出来的一条小径。历经康乾盛世时期,大胡同两侧聚集着众多以裁剪衣服的大小成衣商铺,因此又被称为“估衣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地发展成为天津商业的摇篮和日用商品批发的集散地。不仅演绎成为天津百姓和中外游客游览的商业地标。而且还是天津最有年味的商业街区,各种津韵商铺林立,旅游购物人流涌动,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场景。

那些以地形地貌命名的胡同特别多,有板桥胡同、后台胡同、河沿胡同、营门口胡同。其中,最有名是地处红桥区北马路与北门外大街交汇处附近的耳朵眼胡同。因其长度不足二百米,宽窄只有一点五米、酷似耳朵眼。据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南巡时,在驻跸水西庄期间,曾经微服逛街,路经这条狭小曲折的小巷时,笑着对侍从人员说:“这就是耳朵眼儿啊!”由此后人就把“耳朵眼”作为胡同名称。而当年在这里开店卖炸糕的小贩刘万春,因炸糕皮酥脆,馅鲜嫩且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成为驰名中外的天津三绝之一。如今只闻“耳朵眼炸糕”的香味,却已不见耳朵眼儿胡同了。此外,还有那些数不清因盐业、漕运、庙宇、工厂作坊、商行店铺等命名的胡同,其背后藏有许多传说故事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底蕴。

当我们徜徉于那些尚没有消失的青砖灰瓦的老胡同里弄,寻觅藏在老胡同里的红色传承记忆。你与我,他或她是否还记得,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人,在天津市东南角草厂庵召开觉悟社成立大会。1923年4月25日,邓颖超在中山路五昌里10号创办女星社。1924年9月,中共天津地委在法租界普爱里34号成立。不久,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破坏,就迁往斜对面的兆丰路福利里21号进行隐匿,领导地下革命活动。这些天津的老胡同记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和地下党组织,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所走过的历史足迹,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当我们慕名穿梭于古文化街通庆里,那些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四合院,不知道演绎着多少民俗风情的时光记忆。移步换景来到五大道旅游景区常德道民园西里,意式风情街安吉里胡同等天津网红旅游打卡的老胡同遗址。那些保持原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胡同里弄,不仅突出了民俗市集店铺的特色、营造着津沽怀旧情结的氛围,还赋予现代都市街区的全新生活内容。无论中外游客置身其中那个院落,都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穿越百年民俗风情之感。

也许你与我,他或她不曾知道,我国近代不少历史名人,都是从天津卫老城厢胡同里走出来的。他们是晚清大思想家严复先生,曾在宫北大街西侧的大狮子胡同里住过。国民党西北军高级将领马鸿逵旧址,就在锦州道宁静里1~4号的寓所。著名金石学家王襄故居,就在南开区东门内刘家胡同14号。而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曾经蜗居南开西南角的达摩庵前胡同9号院。由此可见,这些老胡同,或许已经消失在城市改造的变迁之中,但却永远承载着他们的一段传奇人生。

那些天津卫老胡同,不是随着时光流转消失殆尽,而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其历史底蕴更加浓厚。那些穿越百年风云的老胡同依然存在,有中国近代显赫一时的清末皇宫总管太监的小德张,居住过的睦南道金林村;著名通俗小说家刘云若、奉系将领韩麟春和姜登选旧居,就在原日租界的锦州道兴义里;原北洋财政总长张弧和劝业场创始人高星桥,曾在陕西路文新里居住过。而始建于1923年的河西区福建路23号的德国大院,是由5幢2层洋楼组成的德式风格建筑群,为在德国公司和洋行工作的德国中级职员的公寓,又称为增延胡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类似的老胡同,成为不少电视剧创作所寻觅的文学素材旧址之源。

随着时光岁月的更迭,你与我,他或她从儿时到暮年,不知道走过多少个数不清的老胡同,记不清那些老胡同的名称。不知道有多少老胡同,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脚步声中消失。但是,那些弥足珍贵的老胡同标牌,不知道铭刻着多少津韵情愁的历史痕迹,不知道有多少电影或电视剧,出现过老胡同的情景画面。

回眸每一个老胡同背后,都有着一段传说故事;那些津韵游思的老胡同,都会唤起老一代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记忆,感受着过去天津卫百姓的市井生活。见证了筑城建卫的荣辱兴衰大事记,更承载着天津卫近代史的传奇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