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文:少陵山水寄乡情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少陵山水寄乡情
造物青山门户,自然秀水迷人。漂河浪涌撵白云。昂首少陵险峻。
览史播名誉远,盲开毁面坑深。孤独驿马叹山神。反串亵渎古训。
一
少陵山,山不算高,林不算茂,但它地处家乡的最西面,素有西大门之称。少陵河,河不算长,水不算深,但它是家乡巴彦最西面的内河,如一条洁白的哈达,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
少陵山与少陵河,就像一对兄妹,眷顾家乡巴彦这块沃土良田,默默履行上苍赋予的神圣使命。
而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每当听到少陵山与少陵河的名字,我就无比的自豪;每当看到少陵山与少陵河的容貌,我就十分的亲切。因为,这一山一水,寄予了我无限的思乡之情。
巴彦的境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和长长短短的河。每一座山和每一条河,都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而我心中的少陵山与少陵河的传说,又是多么的美丽动人,让人魂牵梦绕。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庭差遣一男一女两位小神,到凡间巡查。两位小神驾着祥云,奉旨来到东北方,被这里广袤的黑土地、丰富的物产所吸引;被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夫唱妇随,一片祥和、幸福的景象所打动。于是,两位小神便扮成夫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景,沐浴雨雪冰霜的冷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会人间烟火。转眼间,归期已过,天庭仍不见两位小神回来复命。当两位小神从如醉如痴中醒来,知道犯了天条,便硬着头皮回去听候发落。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把两位小神召见到凌霄宝殿前,问两位小神,“你们知罪吗?”“知罪!知罪!”两位小神异口同声地答道。玉皇大帝念两位小神对人世间的美好十分眷恋,便下旨,你们就去凡间吧,但不能以夫妻相伴,否则会被世人耻笑,沾污神灵,要以兄妹相称,男神为兄,叫少陵山,赐漂河为妻,女神为妹,叫少陵河,赐驿马山为夫,你们要同心协力,造福一方。两位小神向玉皇大帝磕头谢恩,便遵旨下凡——从此,漂河畔有了英俊的少陵山,驿马山旁有了委婉的少陵河。少陵兄妹虽然相距很近,但彼此也是十分的惦念。哥哥少陵山担心自己的妹妹挨冻,就用自己的身体遮挡凛冽的西北风,还把产的沙金让漂河嫂子送到妹妹那里;妹夫驿马山用身体遮挡南来的热浪,妹妹少陵河就升腾水汽,为哥嫂送去缕缕清风,又派遣河蚌送去珍珠……从此,两兄妹、两家人和和美美、恩恩爱爱,用青山的挺拔和碧水的柔情造福于民,受到当地百姓的赞誉。

二
从我懂事时起,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大人们去稻田地干活,去西大河打鱼,去草甸子割草等与少陵河有关的事情。而在我的童年里也有许多关于少陵河的故事。
记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在驿马山前修了个拦河坝,通过十几里的水渠把少陵河水引到沿途的郎家窑、徐家崴子、王家大崴子等几个屯子种水稻。这条水渠,当我上了初中,一个暑假去驿马山下少陵河左岸的同学家才见到真容。同学家离少陵河一里多路,叫上屯子里的几位好友,带我沿着少陵河岸往下游走,来到了那个拦河坝。拦河坝用八号铁丝编的大笼子里面装满石头,堆砌而成。宽阔的河面,清澈的河水,流到那条水渠里。拦河坝上的过水面很宽,发出哗哗的响声。水渠就在老屯西头不远处,是我儿时与小伙伴们戏水玩泥经常光顾的好地方。
自打S101公路建成后,回家乡巴彦快捷多了,距离短了,路况好了,客车也好了,不仅缩短了路上的时间,也不用遭罪了。
每当回家乡,我心中的那份眷恋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当汽车一过呼兰的二八,我就抬起头来看左前方的少陵山,返回时又在汽车的右前方去看少陵山。当汽车从驿马山大桥上驶过时,我还是那样贪恋地看着少陵河,心又飞到了童年的老屯。

三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县里工作期间,因防汛检查,两次去漂河水库,也就顺便两次登少陵山。漂河在这里是呼兰与巴彦的界河。漂河水库大坝一头连着呼兰的山冈,一头连着少陵山。一条砂石路从山底下通到半山腰的水库大坝。在临近大坝时,路的右侧是立陡石崖,左侧是大坝外深深的河道,溢洪道开闸放水的声音震耳欲聋。来到大坝上,一眼望去,库区水面较大。库区里,有几只舢板船正在起网。从大坝东头沿坝顶走到西头,有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专门逐一查看闸门、护坡及抢险物资等,并现场研究了如何安全度汛的措施。水库管理站就在大坝东侧山南坡的一块平地上。房后直至山顶,长满了柞树、杨树、桦树、榆树和灌木丛,有十分显眼的几棵樟子松点缀其间,还有形状各异的黄褐色大块石头在绿草、野花的陪伴下露出地表,像直升机似的蜻蜓和各式各样美丽花纹的蝴蝶飞来飞去。登上山顶,举目望去,起伏连绵的山冈,林木茂密。据水库管理人员讲,狐狸、狼、山兔、野鸡、斑鸠等动物经常出没。库区两岸远处有几个小屯子依稀可见,山下不远处的西集镇和稍远一点的驿马山尽收眼底。提到西集,还要多说一句。西集,原来称双山堡,就是因位于少陵山与驿马山之间而得名。假如,少了一座山,也许就叫单山屯了。西集镇,是县里的西大门,远近有名。一次去漂河水库正赶上晌午,就在管理站食堂吃了伙食饭,桌子上少不了鱼呀,有清炖胖头鱼、酱焖鲫鱼,还有农村菜干豆腐卷大葱、大豆腐泼大酱、苞米子水饭。漂河里的鱼真鲜美,农家菜又非常可口,饱饱美餐了一顿。啊,那时下基层就餐每人要交半斤粮票和两毛钱的。

四
三十几年前,我就从家乡调到省城工作。那时回一趟家乡近二百里的路程,最少要折腾大半天,不仅是因为路面又窄又不好走,还有老式的长途客车十分破旧,特别是每当春季里遇上翻浆路段时、夏季里赶上下大雨或桥涵被水毁坏时、冬季里遇上下大雪时,更是路难行。
每当我从省城出发沿着原来的老道,如今的S101公路回家乡巴彦的时候,总有一种翘首以待的心情。松花江北岸的老道,原来叫哈萝公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砂石路面从哈尔滨一直铺到佳木斯下游的萝北县,是条战备路。每一次回家心里总是熬着颠簸、数着站点,盼的就是早一点到家。汽车徐徐驶出呼兰,稍微松了一口气,走了近三分之一的路了。前面就是双井,然后就是方台,过了方台就是二八,又走了近三分之一的路了……盼着,盼着,当汽车一过呼兰的二八,颠簸疲惫的我,看见左前方的少陵山,就顿时打起了精神来。汽车从少陵山前面的漂河桥上忽闪地颠簸了一下,便从呼兰界驶入了巴彦界,我就松了一口气——可算回到家乡了!
剩下这三分之一的路就比较好走了,一会工夫过了西集镇,穿过昔日的穷棒岗今日的兴旺村后,从驿马山林场门前直奔驿马山北麓前行,很快就来到了架在少陵河上的原名陆家大桥,现为驿马山大桥。到这里,上了一个小坡,二十八里路那头的县城遥遥可望。美不美,家乡水!少陵河的两岸长满茂密的灌木丛和蒿草,弯弯曲曲的河道碧波荡漾,缓缓的河水牵动我的心房——前面十几里路少陵河的左岸便是我的出生地。
从县城返回省城,当汽车出了县城的阜财门西行,过了县亚麻厂,远处的驿马山就出现在眼前。这段路是当时全县养护最好的路,眨眼工夫,汽车就来到了驿马山大桥。我透过车窗凝望山坡上寒风中的林木,更有那片念初中时参加学校植树造林栽的落叶松林,然后又贪恋地瞅上几眼被冰雪覆盖的少陵河……汽车一过西集镇,我又在车的右前方由远及近的看啊、看啊、看啊——看那少陵山。
汽车从少陵山前面的漂河桥上忽闪地颠簸了一下,便从巴彦界又驶入了呼兰界,我恋恋不舍地再次回头张望……心底默默地说——少陵山、少陵河,下次回来再看你们!
我的心潮随着汽车不停颠簸,荡起甘甜的记忆浪花。

五
少陵山在平原区就显得凸起,加之又有漂河注入少陵水库,山水相依,景色秀美。
说少陵山,又让我想起黑龙江作协会员、哈尔滨作协理事、编审郑旭东老师。我与郑老师是通过江山文学网认识的,真是同乡同城不相识,江山万里把缘牵。郑老师出生在巴彦西集,成长在漂河右岸呼兰的二八,少陵山上有他儿时的藏宝洞,漂河岸边有他踩下的小脚丫……少陵山上有故事,漂河两岸皆故乡。他的长篇小说《火浴》,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地区剿匪的故事,小说中的兰陵山区背景地,就是取自少陵山。在歌颂家乡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在我的老屯,人们都习惯把少陵河叫西大河,这是因为少陵河在老屯西面流过。少陵河两岸的草场很大,盛产小叶张苫房草,还有东北三件宝之一的靰鞡草,一人多高的蒿秆是上好的烧火柴,香蒲草编草鞋御寒,蒲棒蘸上煤油又可当火把照明,塔头墩子修墙垒垛用得上,草炭灰又是肥力很好的有机肥料,许许多多可吃的老桑芹、山韭菜、柳蒿芽等山野菜,遍野的野花……草场深处藏匿着野鸭、野鸡、山兔、山狸猫、貉子、獾子、狐狸、狼等大大小小的动物。每年冬季,南北二屯的炮手来河套打围。纵横交错的沟渠与少陵河相连,形成丰沛的水网,开垦的稻田,收获一年一季的金黄。莲花泡、菱角弯,传出赏莲、采菱人们的欢声笑语。游弋的舢板船传来击水的桨声,扑鱼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江鸥飞翔,野鸭抱窝,有一种水鸟别名叫作“长脖子老等”,一丝不动地站在水边等待小鱼前来。我突然想起守株待兔的成语来,这水鸟的这种捕食方式就叫作“守水待鱼”吧。
少陵河作为松花江左岸的一条支流,江河脉脉相通,“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味道鲜美,啥鱼都有。少陵河畔可谓鱼米之乡。
而如今,少陵山失去了原有的俊俏,矮了,又残了。我似乎听到了漂河在哭泣、在呐喊:“快救救我的夫君吧!”作为妹妹的少陵河好像知道了哥哥的遭遇,也消瘦了许多。
少陵山啊,少陵河!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高山变洼地,河水变桑田,我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是我心中打磨不掉的一缕乡思。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