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大的西北城乡,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以及宁夏西海固的广大农村,都有倒罐罐茶的习惯,甚至把捣罐罐茶一直作为待客的重要方式。捣罐罐茶,茶叶、茶罐、茶炉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捣罐罐茶,表面看属物质范畴,实际上更多方面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不管是物质还是文化精神方面,捣罐罐茶也是与时俱进,而且是紧扣时代脉搏的。
随着农村脱贫致富,传统的捣罐罐茶也提高了档次。不说有钱人置办高级茶具享受有品位的饮茶文化,单看一般人家捣罐罐茶必用的茶炉的变迁,就完全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新时代新生活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几千年的饮茶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据史料记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人工栽培茶树。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开始茗饮和煮茶。研究茶历史的学者认为,鲁周公和春秋时代的齐国宰相晏婴是最先知道饮茶的人。根据西汉王褒《童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文字推测,西汉时期,四川等地煮茶饮茶已经相当普遍。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主张,我国北方“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如果这说法成理,说明我国北方饮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或许只限于极少数军官和贵族,普通人还难以做到。根据唐朝陆羽《茶经》所述,唐代饮茶遍及全国,并出现了茶道、茶宴、茶会等高品位饮茶形式和茶艺文化。史载,元代开放了西北市场,饮茶习俗在西北边疆开始普及。明代,发明沸水直接冲泡沏茶方式,对饮茶用壶讲究综合艺术,对茶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到了清代,饮茶盛况空前,风行至今。
从茶文化发展史看,中国人喝茶的方式主要有烹茶、煎茶和泡茶三种,饮茶方法主要是喝茶、品茶和吃茶。不管采用哪种烹茶方式和饮茶方法,都离不开茶具。
捣倒罐罐茶是煮茶、煎茶的一种方式,究竟开始于什么时候还不能完全肯定,但可以确切地说,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尤其是甘肃、宁夏西海固或者叫六盘山广大农村,捣罐罐茶应该有相当长的流行历史。

捣灌罐茶,简称捣灌罐,也叫熬灌灌、煮灌灌,都是把茶叶放在茶罐里加水进行烧煮的一种饮茶方式。喝灌罐茶具有提神解乏、生津解渴、消除疲劳等功效,也常常发挥着解渴除闷、消遣娱心、打发时光的作用。
大概因地理环境闭塞、落后和经济条件差等自然因素限制的缘故,西北广大农村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秦文化,如古老方言、几百年的传统村寨和几百年的老宅子,捣罐罐茶、耍社火喊仪程等独特民俗文化。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古老方言、传统村寨、耍社火喊仪程等都在逐渐消逝,捣罐罐茶的人也越来越少。
茶炉,也叫茶灶,是捣罐罐茶的重要茶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茶炉或茶灶,可以说基本还是保留着传统点燃柴火(牛粪、木柴、木炭或煤炭)的简易特质,没什么本质变化。自从偏远农村有了煤油(柴油)通电之后,茶炉不论从造型还是内部特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最早的茶炉是什么样子,现在已不可知,推测应该是露天燃火或者简易坑灶,并没有什么形状和特制器具。因经济贫困和生活资料匮乏,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一些喝茶人因陋就简,用两块土坯或者砖块石块在窑洞墙下或者房台子上靠墙立堵一个框,将树枝野柴等点燃,把大壶或小罐靠近火熏烤使水烤沸,熬茶而饮。后来感觉把茶罐放在地上,只烤到临火的一面,既费柴火又费时间,便在土坯上放置较粗铁丝,铁丝上围立土坯或者砖块,或泥成一个较小的圆洞,捡柴火点燃放进圆洞里,火苗相对集中,火力自然旺盛,在洞口搭一根铁丝或石条,将茶罐搭放在铁丝或者石条上烧烤,茶水烧沸的速度大大加快,熬茶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但这种简易方式太原始,只能是夏秋季节、风和日暖天气下,家里只有喝茶人自己而无重要外人的情况下随意而为,若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尤其到了冬天,来了如上姑舅等尊贵的亲戚或者客人,就有许多不方便。于是,就在屋内紧挨着炕的前墙或者后墙的地方,用土坯或者砖块立泥一个茶炉,茶炉面与炕持平,喝茶人既可在地上坐着木凳捣罐罐,也可坐在炕上悠闲地熬罐罐。
这样的茶炉,常存在安全隐患。有小孩,尤其孩子多不容易看护,喝完茶茶炉还发烫,稍不留神就会烧伤孩子。于是,就想着把茶炉置高泥到炕上。这时,就在靠前墙炕沿地方用土坯或者砖块搭泥一个茶炉,用细泥把外表墁泥平整光滑。心细而讲究的人,用料光石粉配颜料和泥涂抹,使其和炕面一样光滑牢实。心灵手巧者还设计上置放喝茶馍馍、储放茶罐的门箱,安上小门,为了防止孩子翻动,就钉上一个门关,用小锁子锁上或者用细铁丝扭住。
虽然这种茶炉喝茶方便了许多,招待来客也不失礼节,但也有影响睡觉,火星容易溅烧了炕毡、炕席甚至被褥,炉灰经常落满炕面、来客喝茶不方便等不利因素,喝茶人便想到泥制喝茶时能灵活搬来、喝完茶又可随时搬放到安全地方的土茶炉。
土茶炉通常都是用土坯或砖块泥成(有方有圆):将三、四半截土坯中间挖空成小拳头大小的圆孔,最下边一块孔挖得较大,上边放置用较粗铁丝折成的炉齿,每一块土坯中间抹上粗泥粘合在一起,将外边的四角削去削成圆柱形,用粗泥再泥一个一寸薄厚、大小相等、上边低洼成窝的底座,将炉柱坐上去,里外用粗泥涂墁,外边再用细泥泥墁光滑,放阴凉处慢慢阴干。心细爱美者用料光石粉拌红石粉(有水泥后用水泥墁了整个面子)和稀泥涂抹,耐用又美观。这种茶炉的好处是喝茶时搬来,下面放一块薄木板,以防底部发热烧坏炕席或者毡褥之类,喝完茶可及时搬放到安全的地方,不影响平时屋内摆设和睡觉。能找上废旧小铁桶,一般将废铁桶一侧下方打开一个洞当吹火口,铁桶里边底部周围垫三寸左右泥圈,上边放上铁丝做的炉齿,上边周围墁上草泥,留出下大上小的圆孔,上面铺上铁皮或者墁平抹光。这种茶炉的不足之处不仅是常溅出火星烧了炕席甚至被褥,茶水常常滴污炕毡或者褥子床单。其最大弊端还在于来了重要亲戚或客人,正喝着茶,吃饭时无处摆放碗筷,摆上炕桌,影响喝茶,吃饭只能把茶炉搬放到一边,等吃完饭再喝茶,茶已无味。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了使生活用具更加简便和实用,常常做一些改进或者进行新的创造。为了避免火星溅出烧着炕席等,就用一个废旧脸盆或者买一个生铁盆子,里边装上灶灰或者炕灰,将茶炉放在里边,既增加了茶炉高度,又保证了喝茶安全。大多就不再使用泥的火炉,而将炉子底座去掉,火盆中间的灰上摆三块烂瓦片或砖块支起炉桶(有的重新制作炉桶),喝茶时搬上火盆,喝完搬放火盆,生火喝茶都很方便。但仍没解决来人喝茶吃饭放碗筷的问题。

这时,若是家里盖房或做家具,就让木匠用杏木、梨木或者榆木,做一个火盆架子,即套一个平面四周四五寸宽的炕桌型方框,按火盆圆形,将方框中间锯成圆形,在里边四角各钉安一个里边圆形的小三角木板,将里边锯成圆形,便于火盆周围很稳当安放卡实。面子刨光,较为富有人家用亮漆油亮,没有亮漆的用废猪油或者榨油包油坨子的油渣草反复擦拭桌面,时间长了,桌面油光锃亮,很是气派。家庭光阴较差的就用废旧木料随便套做一个,也显示家里有喝茶架子的火盆,以证明自家不落后于其他富有人家。这种有火盆架子的火盆,不管来多么尊贵的亲朋,摆放上都不会掉架子、失身份,而且除吃抢盘、八碟子十碗的大餐,一般汤饭都可以茶桌炕桌兼用,方便而实用。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可从合作社灌得煤油,商店也有卖的大小煤油茶炉,喝茶人在稍微能买来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手头较为宽展的买一个大点煤油炉,手头紧的买一个小煤油炉,倒上半斤一斤柴油,用油炉喝茶。这种炉子使用方便,不占地方,但因买煤油或者柴油要钱,而且油烟大气味重,一顿茶喝完,不要说喝茶人,就连屋子里的所有人,鼻孔里、嗓子眼里都塞满黑黑的烟灰。



进入七十年代,农村开始通电,商店里有卖的电热丝瓷盘做的大小电丝炉,小的一个两三块、大的五六块钱,手头能勉强腾出点余钱的人家,都省吃俭用买一个小电炉喝茶。这种茶炉,已经有了现代意味,用现在的话说,环保而好用。但由于电炉丝很细,很容易烧断,续接也很费事,加之烧断次数一多,电丝越来越短,更容易烧断不说,电流增大还很不安全,逐渐没人使用。

自从公社供销社已经有销售的生铁铸造的炭炉子,民间叫洋炉子,小型的尺二三高,炉盘三四十公分见方,一个七八块钱,大型的比小型的高出半尺左右,盘面大约五十公分见方,一个十五六块。有钱人家买一个大的,配套买几节铁皮烟筒和一两个炉拐,支在门后或者上炕头边,暖和天气用硬柴生火熬茶,三九天气,就拉几百斤石炭用炭火熬茶。这时的茶炉洋气又气派,沿用了一二十年。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大多家庭开始把洋炉子换成了大烤箱,茶炉向高档化转变。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条件的越来越好,大多家庭建造了宽敞亮堂的大上房,家家摆上了三人沙发和大茶几,小炉子已经不能满足家庭取暖和房间布设需要,都换成了更散热、更节省的烤箱或者洋炉子,天冷生炉子,来人或者自己一般都在炉子上捣灌罐;如果是天暖的夏秋,炉子喝茶屋子太热,各家都买了专制耐高温、不容易烧坏的小电炉,一个三百瓦、五百瓦,省电、干净又方便。现在基本都是在拼多多里邮购的罐罐茶专用电炉和配套茶具,如耐烧烤瓷或者抗高温玻璃茶罐、茶盅,好看又好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配合着国家小康社会的建设,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和主动搬迁,离开农村而进城人越来越多,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没有更多时间慢慢捣罐罐茶,很多有钱或者稍有钱的人家,都置备了较为高端的冲泡茶具,捣罐罐茶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作为传统的茶文化方式,还是在许多地方保留使用,尤其是甘肃、宁夏西海固地区,喝罐罐茶习惯依然延续,特别是在红白事、逢年过节、走亲戚、串门浪闲消磨时间的场合,都会用熬罐罐茶的方式招待客人、聊天消闲,表达特有的招待礼节。

时代发生了大变化,茶炉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茶炉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折射,投射着时代变化的影子。

此时,我坐在屋子里,正用在拼多多里购买来的最新电茶炉和耐高温玻璃茶罐捣罐罐茶。不管今后的茶炉变成什么样子,我尽情地享受着这款美观、价廉、实用又环保的茶炉带给我的快乐和知足,眼前也不由浮现出父亲、亲戚邻人们昔日烟熏火燎捣罐罐茶的情景,昔日各种茶炉的影子也不断闪现在眼前,便不由想用拙劣的文字,勾勒茶炉变迁的粗略踪迹,简单记录陕甘宁山乡的一种饮茶乡俗,记录捣罐罐茶这种特有的茶文化形式,同时也笨拙地勾画茶炉演化的概貌,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国西北地区广大农村由贫穷向富有迈进的过程,以表达我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伟大功业的礼赞和歌颂。

尤屹峰,宁夏西吉人,退休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中国写作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宁夏作家协会、宁夏楹联学会、宁夏民研会会员。创作作并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篇首,多次获奖。出版教学论著《诗意语文教学观》、散文诗集《飞泻的诗雨》,有散文诗集《百年变迁吟故乡》、散文集《行走的散板》、古体诗集《古韵新声》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