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滚滚东流去
作者 于向奎

“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长江的描写,可能有的人没有见过长江,但却都知道它以磅礴之势一直向东流去。江水东流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拍岸的惊涛为什么响遏行云,淘沙的大浪为什么震耳发聩。仔细品读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唱,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首“念奴娇”是苏轼词中最具有豪迈气派的代表作,它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一开宋词大气磅礴之先河。这首词的名字叫《赤壁怀古》,因而作者就用如椽大笔,首先描写了长江流过赤壁时的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惊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堆雪浪,滚滚的江水,掀起万倾波涛,大浪惊天,奔马轰雷,奇险境界,惊心动魄,真可谓“江山如画。”正是由于长江的波澜壮阔,才造就了这锦绣河山,才创造了地杰人灵,这撼动时势的大环境,必然产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这首词所描写的三国时期,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既有横槊赋诗的曹孟德,又有驰马射虎的孙仲谋,既有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又有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真是“一时多少豪杰”。然而,在作者看来,这些风流人物在日夜奔流的长江面前,最终将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仔细回想,历史真的如此而已,古往今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何尝不显赫一时,何尝不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可是时过境迁,“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客观规律的决择,再看那些“风流人物”,经过长江大浪的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而唯有这不息的长江,永不停留,亘古不变,滚滚东流,势不可挡。因此说,大江东流不但是自然的规律,而且它也将成就一批新的伟人,造就一代新的英雄。

苏轼这首词的上半阙侧重写景,而下半阙则重点写实,感叹三国时期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全面细致的概括了当时战争的场面:年青的将领周瑜,指挥吴国的轻便战舰,装满干燥的枯柴,诈称请降,驶向以被铁链套牢的曹操大军,一时间诸葛亮借的东风猛烈,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倾刻间就将曹操的大军一烧而光。作者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九个字,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透过历史可以看到: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的指挥大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敌方的战舰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人们可能要问在苏轼的这首词中,为什么要塑造这个“羽扇纶巾”的周瑜?主要是因为苏轼当时警觉的观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关战事,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及及可危的政治现状。可是,他却在这个时候身处逆境,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满怀的报国之志大相径庭,因此他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由此可见,不论是苏轼笔下的“风流人物”,还是作者本人,在滚滚东流的大江面前都将望而兴叹,当排空的大浪席卷而来的时候,他们也终将被吞没,被淘尽。
苏轼的这首代表作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但是最终发出了“一尊还酹江月”的叹息,由此我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就是大江东流给我们的启示,大浪淘沙之后,唯有这不朽的今天在充满生机,唯有这奔腾的大江在日夜高歌,追随大江的潮流吧,我们将在东方追赶上太阳。
作者简介
于向奎,汉族,现授聘前郭县地方志办公室,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数百篇散文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著有散文集《生命草原》并获松原市查干湖文学奖。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新闻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