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三月十八
在舞钢,有一个日子几乎无人不知——农历三月十八,其原因就在于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古刹大会,人称铁山庙会。
庙会,大概是中国文化里独有的东西。古时候,由于物资、科技、交通以及战乱等方面的原因,广大老百姓(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物资匮乏,文化生活单一,或者根本就没有。为了缓解这种局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聪明的商家就联合到一起,整一两台大戏,弄些娱乐项目,集中在一个地方,长者五七天,短者三两天。这样就吸引了周边的老百姓来此买东西,什么针头线脑啦,叉耙扫帚牛笼头啦应有尽有(也真难为了组织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既买了必需品,为耕作作了准备,也欣赏了免费的戏曲,确实是一件美好而实惠的事。会址的选择可不是件随便的事,一般会选在较为开阔郊外的庙宇附近,这些地方常年人流较多,生意更好做些,庙会便由此而生了。这或者是最早也是较为纯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罢。
舞钢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撤区建市不过才二十五六年的光景,可要说铁山庙会的历史那可不是一般的长。 相传铁山自春秋战国时就为楚、韩冶铁重地,并设有铁官府。 书有诗文记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说的便是当时此地冶铁时的繁华景象。明嘉靖年间,陕西总兵杨凸将军受命在此开矿炼铁,后因奸臣所害,杨凸将军悲愤欲绝,触岩殉节。其妻携幼子千里寻亲,惊闻噩耗,痛哭三日三夜,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午时气绝而亡。 百姓为其夫妻合葬,并建“将军庙”和“奶奶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三月二十日,举行庙会,以示纪念,到今天,铁山庙会算来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数百年来,在促进商贸交流、民众沟通、文化融汇、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我的记忆里,铁山庙会在舞钢人的心目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每年一到会期,周边的老百姓都要到会场里转一转,需要买东西的买东西,不买东西的哪怕是在那里干转一遭,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不然会遗憾一年。依稀记得,在村小学上学时好像每年都要放两天假,以方便老师们赶会添置物件。
每个赶会的人目的各不相同,家里的掌柜去的是东道街的铁器和南台附近的牛羊市,买些农具,置办种地的必需品,或买或卖个牲口,为一年做准备。当娘的会领着闺女去中道街和西道街,这里是针头线脑小玩意儿的集中地,更有琳琅满目的衣料布匹,她们很享受在此逛街的过程——这一点全世界的女性大抵是一样的。准备结婚办事的家庭大多会去水库边上,那里摆放了各地能工巧匠精心打制的床、柜子、梳妆台等,只要不是特别挑剔,一般都会满意而归的。当然,赶会的也不乏青年男女们,他们有已经婚人牵线家人定下的,有情愫暗生、春心萌动的,也有个别单身汉想借机过一下眼瘾或借机占个便宜的——这种人,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叫“赶边会”。
小孩子们上会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买个新衣裳、尝尝包子油馍胡辣汤。我还记得第一次赶会,从家里步行几里地,半道上搭了辆毛驴车,早上七点多出的门,到会场已差不多十点的样子。一路土路颠簸,头顶上太阳晒着,饥肠辘辘,早已没了初时的兴奋。大人领着吃完饭,他们都去买该买的东西了,我和姐姐还小,当然碍事,也不喜欢来回跑,唯一的喜欢便是北台的戏台底下。我一直都很佩服中国人利用空间利用资源的能力——在密密麻麻的台桩的空隙里居然坐满了八九十来岁的孩子,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来看书的。与其说是书,倒不如说是连环画,两分钱一本。就在这里,我初次接触到四大名著,结识了李四光等科学家,也算是我文学的启萌之地吧。
零嘴儿是断断不敢吃的,原因只有一个:没钱。为了赶个会,我和姐姐早就做足了准备,每天在学校和大队部捡些废纸(上世纪七十年代,捡个废纸也是很做难的),隔段时间便抬到几里地开外的八家刘卖钱。每次差不多可以攒上五分,一年下来俩人也才几毛钱,这样的“血汗钱”怎可轻易花掉。至今仍怀念兜装五毛“大钱”的那份欣喜,多次梦到口干舌燥又不愿花钱买水喝的矛盾和难受,那种感受是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的。
那时候,我一直都很羡慕有个人。只要逢会,都会在戏台上见着他。他永远都是那么的有威严,手里拿个细细的竹竿,蹲在台子角上,见着哪个孩子爬上戏台,他的竹竿便打将过去。后来才听大人说,那是整个戏台上“最没本事的”,人称“抱(bu)台子角的”。
2006年,对于铁山庙会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由于种种原因,会址从将军墓搬到了朱兰街上,原址则被开成了矿。挪到新址之后,一切都变了味儿,人们也渐渐地淡掉了铁山的烙印,特别是年轻人更愿称之为“朱兰会”。我们弄丢了祖宗留给我们的“铁山庙会”。
随着年龄增长,我日益思念十年前的铁山庙,思念那时的热闹,思念那时的纯粹。但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丢了我的三月十八。
古刹大会数百年,
精神衣钵代代传。
三月十八今犹在,
不见当年老铁山。
作者简介:
关素昭,中学英语教师。自认为算不上文人,只是一个痴迷的过客,散文诗歌都是随心随性之作,我把它们视为生活之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喜欢在其中徜徉的快乐。我的信条是“读书让人充实,写作让人深刻”。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