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师唐喜民
文/王宽鹏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我已步入花甲之年,令我难以忘记的军地老师不计其数,但印象最深的却是我上初中时的唐喜民老师。虽然46年过去了,但唐老师就象始终站在我眼前一样,每当想起唐老师的关心,呵护,教诲,我心里总是念念不忘,也促使我一定要寻找到失联40多年的唐老师。
我只知道唐老师是蒲城人,1978年到洛川县车王中学任教,之后我参军入伍,他调回蒲城工作。近年来,我打问了许多老师和同学,都与唐老师没有联系,郑白玲老师给我提供了她10多年前和唐老师有联系,仅知道他调回蒲城还是从事教育工作,后来也再没联系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寻找到唐老师。

昨天(2月27日),我通过上网查找到了蒲城县教育局的电话,立即打过去询问,接电话的同志告诉我,唐老师退休了,你和县养老办联系,并给我提供了养老办的电话,随后我即打电话过去,养老办的一名女同志听了我寻找唐老师的愿望后,马上登录退休人员信息网,不到一分钟,兴奋地告知我,唐喜民老师退休前在高阳镇中心小学任教,让我和该小学联系,查寻唐老师的联系方式。紧接着,我打电话到该小学,坐机始终没有人接听,我又打到高阳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知我,他们和小学很少有业务往来,唐老师他们也不熟悉,更不知道联系方式。此时,我心想,线索有了,只要再扩展渠道,一定能找到唐老师。我随机拜托洛川好友孟高宏校长,请他通过蒲城籍在洛川教育系统的人士,查找唐喜民老师的联系方式。同时,我委托在西安的蒲城籍战友王纪刚,请他通过高阳镇朋友,了解唐老师的住址和手机号。到了晚上,孟校长告知我,唐喜民老师的手机号,通过东关小学唐莉老师要上了,他打了,但无法接通。紧接着,我也打了几次,还是无法接通。

今天早上,我又连打了几次电话,手机又是占线。正当我无耐时,8时46分,王纪刚战友发来信息说,今天一大早,他高阳镇朋友到高阳中心小学,已把唐喜民老师的手机号要上了,同时也发了过来。我马上把电话打了过去(原来是昨天得到的手机号码不对,把尾号138错记为133),和唐老师通话半个多小时,师生俩聊得非常开心,我感恩,他激动。
放下电话,我感慨万千,不由得回忆起了40多年前在车王中学的师生情谊。1978年秋,我在车王中学上初中,唐喜民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最富有活力的老师。他既给我们带文化课,又给我们上音乐课和体育课。他一口陕西关中普通话,讲起课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手舞足蹈,每每把同学们带入如痴如醉,妙不可言的境界。唐老师给我们讲的最多的两句话是“读书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有志者事竟成”。唐老师的教诲,激起了我发奋读书,坚持写作,砥砺前行的恒心和动力。

唐老师当时任学校团委书记,他积极培养、发展我为共青团员,并让我担任组织委员、副书记,还推荐我参加后子头公社团委组织的一些活动,我曾被公社团委评为“优秀团员”,这些都令我感动不己。虽然时间过去40多年了,但每当我回想起来,还是念念不忘,心存感恩的。唐老师给我教文化、授知识、传方法,为我刻苦学习,积极进步,爱上写作,以及后来参军入伍,立功受奖,破格提干,走上科长、副处长、团政委领导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如今,唐老师从教40多年,已光荣退休。在此,衷心祝愿唐老师健康长寿,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开心快乐每一天。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