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版《淮阴市志》中的清江浦
胥全迎
这两年,我经常看到几个自称为“民间地方史专家”的人撰文制帖并三番五次地传播一些文章,贬低清江浦、抹杀清江浦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地位,还说清江浦巧取豪夺了某个地方的“名头”等等。看了这些东西以后,很多读者会信以为真,对清江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怀疑…
我们有时候会调侃一下“专家”,但专家毕竟是专家,专家的事还是要让专家去做。关键是,有的专家是“真专家”,有的是“伪专家” 。
我们要相信真专家,相信地方史志。就如同相信《史记》《乾隆淮安府志》《咸丰清河县志》等史志一样,这都属于正史。而没经过研究论证的一家之言的“野史”,只能消遣消遣而已。
那清江浦的历史真面目从哪儿能看到呢?我手上就有:1993年由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淮阴市志》(上中下册)。这部市志中,对清江浦的历史地位作了准确的表述。我想,这部《淮阴市志》编纂委员会从1983年徐燕市长任主任开始工作,直至1993年定稿出版,凝聚了多少文史专家的心血?那时候只有清河、清浦两个区和淮安市(县级),还没有清江浦这个行政区划呢。他们著书立说能凭空捏造?没有依据敢公开出版?他们不怕组织追责?这部《淮阴市志》是能够经得住各级组织与专家质疑的、有据可考的权威的市志。
有关清江浦的历史,我就从这部《淮阴市志》中摘录几段吧:
第12页:[清江浦的兴起]:
元代,粮赋以海运为主,漕运量较小。明洪武初年,在淮安设京畿都转运分司。永乐年间,又改为以漕运为主,总漕驻节淮安。时陈瑄总理漕运,为避开淮河山阳湾风涛之险,以便舟航,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循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故道,导水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命名为清江浦河。河上建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道节制闸。接着,又在清江闸附近建立淮安漕粮中转仓,“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百五十万石于淮安仓。”淮安仓有40区仓房,皆“坚基广厚,倍于常制。”由户部的派出机关户部分司监理。此后,这里又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该厂由工部分司(驻城南公园附近)监理。
在陈瑄总理漕运之前,今淮阴市区还是人烟较少的“闲旷之地”,自清江浦河开凿,四道闸修建,转搬仓落成,造船厂投产之后,这里遂变得热闹非凡,很快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清江浦”也因此成为这一通埠的名称。即使经过明末清初的军事政治大动乱,清江浦作为交通枢纽,军事要冲,仍“居人数万家,夹河二十里。” 因位于古末口而兴起的淮安,至此,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
第15页:[特色鲜明的手工业]
由于农业的衰微,手工业也相对落后,但却有其鲜明特色。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以造内河漕船为主的造船业。清江船厂“部厂”设在今淮阴市区的里运河南岸,船厂沿里运河南分布,东近板闸,西至韩信城,长23里。这里集中了沿海沿江很多州县的各种工匠约6000人,另加上牙商人役,共有近万人。据席书《漕船志》载:从弘治三年(1490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清江船厂共造漕船27332艘,其中最高年份造678艘。此外,每年还承造50多艘遮洋海船。三保太监下西洋的大海船,有的也是清江船厂所造。清江船厂造船的工艺水平很高,每只船需多少材料,多少工时,都有严密的计算。到万历以后,已经知道用铁钉妨碍指南针导航的准确性,改用质地坚硬的铁力木或竹钉。为了保证船身坚固,还在木板拼合处用一种叫“蛇皮内膏”的粘合剂浸钉钉船。船只保固技术的进步,也显示了造船工业的发达。清初,清江船厂继续开办,年生产量达560艘左右,与明代相当。乾隆年间,由于黄淮经常泛滥,稽阻运道,造船物料往往不能按时运达,清江船厂遂逐步裁撤。
第16页:-------
明清时期,清江浦以北的京杭运河,由于黄河夺淮等原因,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断缆沉舟的事经常发生。故商旅凡由南而北,一般都到清江浦舍舟登陆,至王家营换乘车马;由北而南,则至王家营弃车马渡黄河,至清江浦石码头登舟。清江浦遂为“南船北马”的交汇点,并一度被称为“九省通衢”。“若值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於上京,而此为交衢”。清江浦的卫星镇王家营,有“日出千车”的盛况。
清江浦在明代设有工部分司和户部分司,清初设有总河行馆,雍正七年改为南河总督署,还先后设有其他官衙不下二三十个。总河的地位与总漕相当,要论“油水”,则胜过总漕。清廷每年拨给南河的修防费用多达四五百万两,遇有大水决溢,还另拨专款。如此巨款,其实“河取其三,官取其七”。因此,河工大小吏员,“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他们挥霍淫奢,使“脂膏流于街衢”,曾一度造成清江浦的繁华。“街市之繁,食货之富,五方辐辏,肩摩毂击,甚盛也。曲廊高厦,食客盈门,细索丰毛,山希海馔,扬扬然意气自得也。青楼绮阁之中,鬓云朝飞,眉月夜朗,悲管清瑟,华烛通宵,一旦之内,不知其几十百家也。梨园丽质,贡媚于后堂,琳管缁派,抗颜为上客,长袖利履,飒沓如云。”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总河驻节对清江浦繁荣的影响之大。清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比同时的汉口、南京的人口还多。它已不仅是一方之重镇,更是全国之名城。
第19页。
黄河北徙后,水上修防任务亦大大减轻。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裁撤了南河总督,同时,把驻节淮安的漕运总督移驻于清江浦原南河总督署内,且由漕督兼管河务,而漕运式微。
第83页:[淮阴地区、淮阴市治所]
旧称清江浦,明代陈瑄开清江浦河、筑转搬仓、建漕船厂,工部分司和户部分司驻节,才兴为巨邑闹市。清代南河总督署及道署、同知署、县署等不下二三十个衙署设于此、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漕运总督署由淮安迁至清江浦为标志,清江浦逐步取代淮安城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民国3年(1914年)设淮扬道尹公署于此。国民政府的淮阴(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战胜利后横跨苏皖豫三省的革命民主政权苏皖边区政府、解放后的苏北(江苏)淮阴地区专署、清江(淮阴)市政府和1983年以来的淮阴市政府,都设在清江浦。
第78页:[国民政府政区]
民国元年(1912年)1月、江苏省撤府、州、厅,存县,各县由省直辖,淮安府遂撒。
民国3年1月,因山阳县与陕西山阳县名同,改称淮安县;清河县与直隶清河县名同,改称淮阴县……
同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市境分属淮扬、徐海2道及安徽省。淮扬道驻节清江浦,辖淮阴、淮安、泗阳、涟水、宝应、高邮及盐城、阜宁、江都、仪征、江台、兴化、泰县等13县。
民国16年4月,裁淮扬道,各县复由省直辖。
民国21年,江苏省实行行政区监督制,每区设行政监督1人。淮阴行政区监督驻清江浦,辖淮阴、淮安、涟水、泗阳4县。
另据史料记载:1905年1月至4月。清廷于清江浦设江淮省。江淮省的范围相当于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徐州市的全部,除盱眙外的淮安市,除泗洪外的宿迁市,除靖江外的泰州市,除海门、启东外的南通市,镇江市的句容,以及安徽省的萧县、砀山。省会清江浦即今淮安市清江浦区。虽然江淮省存在时间不长,但清江浦的地位已达省会。
我想:读者读到这里,对清江浦历史地位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被“伪专家”所迷惑。如果有人说:这部市志讲的是“胡言乱语”,那我也无法堵住他的嘴。
淮安府以及山阳县的历史文化是辉煌的,值得我们骄傲。但是后来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也是事实。清江浦的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辉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闪光点,只不过历史时期不一,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