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爱的娃娃菜
文/知音难觅
忆江南•娃娃菜
文/张灯结彩
娃娃菜,
鲜嫩色鹅黄。
四季三餐常相伴,
万家千户漫清香。
廉价美名扬。
七绝•娃娃菜(十灰)
文/张灯结彩
青源农业娃娃菜,朵朵金花垄上开。
一日三餐连四季,天然绿色健康来。
五绝·娃娃菜
文/红杜鹃
高山娃娃菜,美味人人爱。
珍品哪边找,青源永远在。
娃娃菜(平水韵)
文/天天向上
一身青翠无多彩,没有招蜂引蝶来。
淡雅美餐营养好,玉娃乖巧助生财。
父亲的秋季(散文)
文/沺源
九十岁,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应该算是人生的秋季了。
父亲一觉醒来,就特兴奋,看着窗外的阳光,目光都明亮了。他含糊不清地念叨着自己的七个子女,就像摆弄着一粒粒珍珠,父亲愉悦得就像对面山坡上的秋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夺目如火的光芒。
中午,朋友特意邀请父亲吃顿“北京餐”,席间的两道菜让整个吃饭的气氛一下子燃烧了起来。有一道菜是“清炒海贝”,父亲一双筷子夹着已经咬成两半的贝壳问我,“这菜太硬了,咬不动”。大家就开怀大笑,七嘴八舌赞叹父亲的铁齿铜牙。另一道菜是蒜蓉娃娃菜,这道菜的爽脆和奇特蒜香震感了父亲,父亲夹着一段娃娃菜举到半空,问“这小白菜的种子能不能买到?”,父亲决定要回家种这样的“小白菜”。大家就又为父亲八十高龄,还能回家种菜说三道四。父亲后来真的就种了几年娃娃菜,收获时就分给自己所有的孩子们。 父亲几年前就有轻微的老年痴呆了,父亲怕认不得回家的路,就从来不离开家门远走,我一着骂父亲的“懒”,后来他手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记不得路了”,我才恍然于父亲的“乖巧懂事”。父亲年轻时,也有暴脾气,现在知道自己老了,没有能力和子女们“对抗”了,性格和善得就只剩下一味地夸赞我们几个是“好儿女”了,再没有一句嫌弃的怨言。父亲就是一个智者,成熟的如这秋日的阳光一般,暖洋洋的,又不伤人。
父亲八十岁那年,我带父亲专门去坐飞机玩,选择的是“太原飞往北京”的最短行程。那时父亲的身体很好,登机、飞行,落地,父亲没有任何一点眩晕的感觉。
十年了,一晃之间,父亲现在都九十了,再也坐不了飞机,再也咬不断贝壳了,再无法种他那些黄绿黄绿的小白菜了。
父亲年轻时,一身力气,农活的春种秋收,父亲都是行家里手。每遇秋忙时,一天两担饭(早午饭都是家里做好后再送到田间),从早上五点到傍晚七点,基本不歇息,收工回家时,月光照得弯曲的山路亮晃晃的,父亲一根扁担挑着百十斤重的谷物,依旧健步如飞。所以,别人家三十天收不完的秋,我们家二十天就结束了。
岁月不饶人,季节不饶天。父亲九十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天,看着看着,一会就又呼噜呼噜睡着了。
父亲的现在是属于秋天的,暖洋洋的,和煦,慈祥,灿烂。
蔬菜排座次 (小小说)
文/王恒昌
一年一度的海河流域蔬菜排座次大会今天开幕了。每年春天雨水节气后惊蛰前,都有这么一次大会。各种蔬菜五六十个品种集聚一堂,畅谈一年的经历和收获,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由市场评委会公布上一年各种蔬菜的销售总量,众菜评选出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最后把排座次的名单交到海河菜农办事处,菜农据此订出新一年各种蔬菜种植亩数和生产计划。
蔬菜排座次的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北宋时期,蔬菜们看到梁山泊的好汉们排座次,受到启发,便仿效他们,开始了这项活动。不同的是,梁山泊就排了一次,而蔬菜则因为每年的市场情况,天气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常有外地菜到本地落户的情况,所以慢慢形成了一个制度,每年春天举办一次排座次的活动。没有意外情况,以销售量为准则。
娃娃菜就是近几年落户海河流域的。他的祖上和大白菜是近亲,老家在南方。最近几年,他们分几路大军,默不作声地向北方挺进。刚来那一年,人们一吃,口味不错,第二年便排到了前二十位交椅。众蔬菜感到迷惑不解和惊奇。有的很是嫉妒。刚过去的一年是第三个年头,这次会怎么样呢?菜们都拭目以待。
长话短说。当市场评委会的人员走进会场,嘈杂的菜群马上静了下来。当众菜听完公布的上一年蔬菜销售总量后,全都大吃一惊!娃娃菜在海河流域销量两千多万吨,仅次于西红柿和黄瓜,竟占到了第三名!众菜喧哗,会场顿时像一锅沸腾的开水。只有娃娃菜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又有谁知道,他辛苦跋涉千山万水,从长江以南走到黄河以北,为适应气候和提高品味,冷练三九,热练三伏!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终于被当地人认可了!就连他的本家大白菜都被他超过去了!
这时茄子站出来发言。他紫着面孔大声吼道:“我不同意娃娃菜坐第三把交椅!他是个外来户,怎能让外来户当我们领导!”一般说来,前五把交椅都是领导。有的菜认同他的观点。
憨厚老实的冬瓜说话了:“老茄子二黑,不能那么说话呀,入了我们的群,就是一家人。西红柿为什么也叫番茄?他的老家在西域,不是还坐了第一把交椅吗?他才落户五六十年了。还有芹菜,芋头,不都是外来户吗?还有很多野菜,也申请参加我们的大会呢。”茄子无言以对,众菜也不作声了。
过了一会儿,满脸长疙瘩的苦瓜发言:“我也不同意他当老三!他还是个娃娃,小小年纪懂个什么!他姑姑大白菜比他大多了都当不上领导,他凭什么!”
这时,外号“直挺子”的黄瓜站起来发言:“块头大是骄傲的资本吗?我们在场的,有比娃娃菜还小哩!哪吒八岁就闹海呢!晏子个头小,把楚王噎得没话说。人家娃娃菜销量大,证明人家优点多,本事大,受人们欢迎!”苦瓜想不出怎么反驳,不服气地坐下了。还有些菜,对娃娃菜销量直线上升也感到心理不平衡,可也说不上什么理由,就沉默了。娃娃菜只注意听菜们的言论,不喜不怒,一言不发。有理不在于声高呀!
最后,主席台上的菜农办事处的主任倪锤定发言:“大家安静!我说两句。娃娃菜在咱们这里安家落户以后,虽然时间不长,自始至终在为提高自己的品质而不懈努力。他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适应性强,四季均可栽培,产量又高。并且他们的废叶子,猪羊鸡鸭鹅兔都爱吃!大力支持了饲养业的蓬勃发展!他虽然年纪小,但坐上第三把交椅当之无愧!大家也不要气馁,只要下功夫改良自己的品质,发挥自己的特长,每种菜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无异议,现在前十名到台上领奖!乐队奏乐!……”
在菜们的掌声中,娃娃菜微笑着,流下激动的热泪。
2013,2,23日
怀念“娃娃菜”(小说)
文/苏小妹
疯狂的疫情席卷全国,老公的公司效益滑坡,她责无旁贷的和老公一起分担家庭的重担。托在家政公司的朋友找了一份工作,专门儿往一个小区里送超市里的货。不久,她认识了在那儿负责安装暖气管道的“娃娃菜”。
“娃娃菜”应该是他的外号,可能是因为他长的矮的缘故,一个男的还不到一米六高,小鼻子,小眼睛,说话还细声细气的,叫他“娃娃菜”还真是形象。先前,她并没有注意到他。那是有一天,她打开“便民”信箱(放订单用的),有一张纸条上写着:“飞机一架,火车头两个。”下边是姓名(那时她以为这个名子也是他胡诌的,没想到会是他的真名)、订货日期——是他搞得恶作剧(不过字写得倒是珠圆玉润、端庄有力)。第二天,她去小区送货,他和一帮工人踱到她跟前,说她不讲信用啦,没有把货送到啦什么的。从那以后他们便认识了。
他经常从她那买东西,什么牙膏呀,香皂呀,几乎是每天都定,每天都买。慢慢地好像成了习惯,每天她到小区送货,他必定到这儿来打个招呼,再从这儿买些东西。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每次他来,她都问他:“这回要点什么?”
一次,他指着她问:“你这儿卖活人不?我买了你!”他跟她开玩笑开惯了,她说:“我这个佛大,不好供!”他说:“没关系,对于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顿了顿又说:“得给你找个合适的位置。”他望着她,坏坏地笑着。他总是和她开玩笑,大家乐过后,谁也不当回事。他每天都来,如果他哪天不来她会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习惯了他的到来,听惯了他的玩笑。
有一次,她刚把小区的货送完,三轮车发动起来却怎么也不走了。以前一直在家做阔太太的她怎么会懂这个,急得六神无主。他来了,坐在车上试了试,钻到车下看了看,便打电话叫来一辆三轮车,把她的三轮车拉到了修车的地方。原来是轴承坏了,要换一个,他便陪着她一起等人家修,两个人便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那天,他们说了很多话,说得很投机,说得很热闹,从吃穿住行说到疫情对工作的影响,又从俄乌冲突说到公司管理,说了很长很长时间,他发现两人对某些事的观点出奇的一致,都是不服输,喜欢拼搏的人。她发现两人的口味竟也一样,都喜欢吃香蕉冰棒(把新鲜香蕉剥去皮,插上一根筷子,放在冰箱里冻成冰棒),都爱把酸奶冻成冰块吃,都爱吃腌洋姜……竟异口同声地认为“粥泡饼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直到修车师傅说修好了,他们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第二天,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她从老公的抽屉里拿了一包烟送给他,他没有推脱收下了。隔了一天,他拿了一个红色的心形礼品盒送给她,她没有接,只是默默地转过身走了。
他有他的生活,她有她的世界;她有她的家庭,他有他的婚姻;……他们是两条永远也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后来,她换了工作地方,就再也没见过“娃娃菜”。她一直收藏着“娃娃菜”送给她的诗:
扬起生活的风帆,
去远航。
不管风吹雨打,
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
去奋斗,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