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万华

与战友在襄渝线留影(左1作者)
时光无言 ,岁月有痕。虽然五十年过去了,但在军营里和首长、战友们一起以铁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日子,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
应征入伍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六日,我经县武装部批准参军,随之急匆匆地告别了亲朋好友,父老乡邻,赶赴县委党校集合,换上了没有帽徽、领章的绿军装。九日一早,全县九百多名应征入伍的新兵,分乘解放牌敞篷汽车出发,中午抵达商丘火车站。大都是第一次见到火车,感到既新奇又兴奋。下午两点,登上了西去的新兵专列。第一次坐火车,又身着绿军装,感觉很神气,心里有点小激动,充满愉悦之情,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不时地向车窗外望去,雄浑天穹下的苍茫原野,光秃秃好像没有头发的大树,直立孤独的电线杆,冷清沉寂的村落向后飞速退去。
时间过的很快。夜幕降临,车窗外漆黑漆黑的,偶尔有点灯光一闪而过。只听得车轮轧在钢轨上“咣当当,咣当当”的响声,震得人难以入睡。新兵们起初有些拘束,不过都是青年人,时间不长,相互之间就聊开了天,说说笑笑。接新兵的褚林成排长领着大家唱起了“我是一个兵”等曲子,嘹亮愉快的歌声满车飞,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虽远离家乡,一点也不感到寂寞。十日晚上,列车途经西安,不多时,缓缓地停靠在沙场火车站。我们背起行装下车,在浓浓的夜色中井然有序地步行到长安县沣西公社沣三大队。以一个新兵班为单位分别住在老乡家里。
我们班住在较大的一间砖木结构的平房里,房内整洁干净。我们睡大通铺。房东大哥为人随和,淳朴善良。新兵连设有简易的伙房。开饭时,各班派人在此排队,把打好的饭菜带回宿舍用餐。休息了一天后,开始了严格紧张的新兵训练。主要内容是:内务、队列、射击、投弹等科目和政治学习。目的是给新兵打基础,磨炼意志,让新兵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熟悉部队正常的生活秩序。

资料图,下同(署名除外)
刻苦训练
清晨,秦川大地,寒风凛冽刺骨,尘土飞扬扑面而来。有时刮得睁不开眼睛,两手冻得通红,脚冻的像猫咬似的。新兵们集合在村里打谷场上,进行队列训练。刚开始,步伐软绵绵的, 参差不齐,队形弯曲。对此,褚林成排长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你们现在是一个兵了,就要有当兵的样子,无论是站军姿,停止间转法、持枪的动作,敬礼礼毕、蹲下起立,还是齐步、正步、跑步走,解散、集合等,要有精气神,坐如钟,站如松,行走要雄赳赳、气昂昂,体现出军人团结一致,威武雄壮,压倒一切、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褚排长就队列动作一一做了示范。罗明元班长按排长的要求,手把手给我们纠正不规范的动作,严抓细抠每一个环节。大家互帮互学,群策群力、加班加点。
很快,口令喊得声震林木,清脆响亮。在做好队列分解动作的基础上,走的脚步整齐划一,铿锵有力,虎虎生风。时间长了,尽管生活有些单调,枯燥乏味,四肢酸痛,不听使唤,疲惫不堪。但豪无怨言,要当合格兵,苦练不放松。今天像打仗一样训练,明天像训练一样打仗。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兵连队列比赛,我们班深受好评。为了搞好射击,新兵们掌握要领,耐得住寂寞,平心静气地反复练习。大家还在冰天雪地里抓起教练弹反复投掷,休息时间也不停地练习,练的胳膊又红又肿,在所不惜,争取投弹早日达标并创佳绩。
新训期间,对晚上突发的紧急集合有点发怵。因住的分散,我们距连部远,听到哨声,到达集合地点比别的班慢半拍。因而便私下和连部通信员商量,晚上搞紧急集合能否提前打个招呼,因为通信员也是刚入伍的新兵。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说:“晚上有情况。”我们心领神会,枕着打好的背包休息,结果一夜无动静。有人抱怨说:“让通信员那小子哄弄了。”
休息时间,罗班长带领大家到村里的水塘边洗衣服。我们在洗衣盆里慢悠悠地揉呀搓的。罗班长说:“兵贵神速,当兵的不管干什么都要快节奏,干脆利落,雷厉风行。不能拖拖沓沓,慢慢吞吞。譬如洗衣服,先用水清一遍,然后,盆内放点水,加点洗衣粉,溶解后,放进衣服。重点是上衣的领子、袖口,裤子的裤腰裤脚,再把其它部位折起来,一同揉搓几下,用水涮洗几遍就行了。一盆衣服,几分钟就要搞定。”听了班长一席话,受益匪浅,学会了洗衣服。
我们几个新兵还请假去斗门镇照相馆拍摄戎装照,寄给千里之外的父母,解思念之情。寄给同学好友,分享当兵的喜悦。留存给自己,把靓丽的青春珍藏在心底。
为了密切军民关系,我们训练之余,在罗班长的带领下帮老乡干农活,拉着架子车往地里送肥料,打扫院内外的卫生。星期天,有时帮老乡们搞副业,在河床上挖运沙子。虽然天气寒冷,但干得热火朝天。日常生活中,老乡对我们嘘寒问暖,热情关照,彼此相处的十分融洽。
新兵训练快结束时,团宣传队来演出节目,舞台背景是崇山峻岭。新兵们猜测老连队是否住在大山里修建铁路,向班长、排长们咨询,他们笑而不语,好像故意不揭开谜底似的。
建挡土墙
一九七三年三月中旬,新兵完成了军事基本素质训练和政治学习。我们班分配到铁道兵四十九团六连。六连是施工单位,承担修建襄渝铁路的重任。驻扎在陕西省旬阳县薛家湾,营房依山而筑,高低错落。紧挨着营部和七连。附近没有其它人家居住。旬阳是当时全国极少不通公路的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山里柿子成熟时,生产队在其树干上刮掉一小块皮,上面标明,树上的柿子折算成多少斤粮食的字样。算作社员的口粮。老乡看到小吉普车说:“这小家伙真能跑,要是长大了跑的更快,它吃什么呀?“司机开玩笑说:“吃核桃。“因为核桃是当地的土特产。
新兵到老连队后要接受一周的政治教育,强化战斗作风。当时六连所承建的襄渝铁路薛家湾隧道已贯通。令人痛心的是隧道施工时因塌方,罗银才副班长不幸牺牲,陈方明、卢宏永战友身负重伤。因为在隧道里面掘进时,石头粉末弥漫空间。施工人员容易患矽肺病。有的战友退伍后,因矽肺病发作,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令人喟叹不已。薛家湾隧道进口连接一座铁路桥,自桥向东北方向蜿蜒伸展的铁路路基纵卧在半山腰。路基西侧是陡峭的山峰,东侧不远处下临汉江,地势险要。汉江两岸,万山重叠,水中暗礁很多。看似平稳碧绿的水面,但漩涡接连不断,险象环生。行舟最要留神,游泳断不可取。

铁道兵天门战友在旬阳烈士陵园为六连罗银才烈士扫墓。
六连面临主要而艰巨的任务是在路基的西侧修建柱板式挡土墙。其特点和作用,是利用一定间距深埋地下而又高出地面的许多钢筋混凝土锚固桩(又称抗滑桩)和两柱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挡土板连接在一起。支撑住山上的破碎岩石,防止坠落。挡住山坡主体的移动,滑坡,垮塌及因雨水形成的泥石流的冲击。开始修建柱板式挡土墙,已是三月份了,要是雨季到来就无法施工,所以工期紧,任务重 ,条件差。新兵们求战心切,都想初出茅庐立第一功。政治教育一结束,便迫不及待地从山上的营房一个接一个地在曲折陡峭的羊肠小道上走到谷底,再依次从谷底爬向另一座山上的工地。首先开挖锚固桩基坑。基坑边长约四米,深度要挖到稳定的地层,约十五米。因工作面狭窄,无法支安全保护架,风险很大,山体一旦位移,坑壁垮塌,就要出大事。必须速战速决。
那时连队编制四个排,每排一个工班,四班倒,昼夜轮流作业。工班之间暗中较劲,看谁进度快。带班的首长也兼安全员,亲力亲为,高度警觉,密切注视施工现场情况。基坑挖掘全靠人工作业,难度很大。虽没地下水,但也阴暗潮湿,地层复杂。特别是遇到类似橡胶的粘土,抡起沉重的铁镐,狠劲砸下去,镐头立马弹回来。只能挖出一个浅浅的小坑,掀起一小块泥土,像蚂蚁啃骨头似的。然后,把刨下的泥土装进筐里,用上面垂下来的绳子栓着筐子提升到地面把土倒掉。干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胳膊发麻,但仍咬牙坚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和时间赛跑。为了保持有生力量,在基坑内作业的两人半小时一轮换。

后排左起时任6连副连长李奉智、连长刘世国(已故)、指导员侯振水(已故)。
有一次,李凤智副连长敏锐地发现坑壁上出现了一道裂纹,不断扩大。他大吼一声,急忙命人把在基坑内作业的人员用绳索拽上来,人刚升到地面,基坑就垮塌了。好险啊!若不是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毫不畏惧,从头再来,愈挫愈勇,愈战愈强。基坑挖好后,立即放进预制的钢筋网 ,就近安置好混凝土搅拌机。在搅拌机的料斗一侧搭建与之高度相等的平台。两人一组将筛干净的沙子、用清水洗涤过的石子和袋装水泥用竹筐抬到平台上。然后由平台上的两人按比例将水泥、沙石料倒进料斗,翻转进滚筒转动,将其成型的混凝土通过出料口注入基坑。有人用铁锹和电力捣固棒捣紧捣实。
有一天晚上,灯火通明,施工如火如荼。突然搅拌机坏了。时不我待,把搅拌机拖开。铺上钢板,人工搅拌混凝土。我和一位战友负责从平台往下面的钢板上倒料。夜深了,我又困又乏,犯迷瞪,差点从平台上栽下来。

锚固桩冒出地面后,艾杨彪班长带领木工班战士快速搭起高高的平台和木框架,立上钢模板或木模板。用卷扬机把装有混凝土的铁斗车不断吊起来,卸下后,通过平台倒入模板内,使锚固桩向高处延伸并和钢筋混凝土挡土板连接凝固成一个整体。在工地下班后,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营房。精疲力尽,腰酸腿疼,手上、肩膀上磨出了血泡,累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深切地感受到施工连队的劳累、辛苦和紧张。施工连队以力气大小论英雄。以吃苦为荣,劳动表现突出,有病不请假,轻伤不下火线的人才受到尊重,才有较高的价值。有时想到一同入伍的新兵,有的分到机械连,有的分到汽车连,有的分到机关,真有点眼馋。起码体力劳动没这么繁重,劳动强度没这么大。又一想,不管啥工作总得有人干啊,施工连队也不是我一个新兵,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吧。
当兵第一年,换洗的衣服、鞋子少。加之施工任务紧张,夏天,汗出了一身又一身,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呈现出白色的碱花。不久,像纸一样脆弱,裂开口子,身着衣衫褴褛,不大体面。新发的胶鞋一水没洗,就穿破了几个洞,鞋底脱落。只好用细铁丝绑一下,继续穿。冬天天气冷,身穿一套破棉衣、棉裤,腰里系根破麻绳或废弃的导火索,有些狼狈。这哪像英气潇洒的军人呢。不过也没啥,那时提倡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的破烂点也属正常。可当地有俏皮的老乡对我们这些日常走小路修大路的人调侃道,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挖煤炭的,原来是修襄渝线的。真令人哭笑不得。
从严从细
有一天,我在营房值日。把枪支擦拭的干净锃亮,被子叠的四面见线,褥子被单铺的平平展展,所有的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为战友们倒好洗脸水。用笤帚打扫完室内外地面卫生。战友们下班回来,方祖雄班长看了看门后等旮旯地方说:“打扫的不彻底,反映了思想作风不够扎实。”这话对我触动很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言犹在耳。多少年来 ,每当打扫卫生时,方班长批评教育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我常把这件事讲给同事和孩子听。通过这件事,也促使我不断地树立起了踏踏实实,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就是所谓部队是个大学校的缘故吧。

原铁49团2营老兵
洪灾考验
一九七四年秋天,陕西省沿汉江一带突然连降暴雨。雨水挟裹着泥沙从山上奔流而下。平日温驯清澈的汉江顿时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水流湍急,水位猛涨。江面上漂浮的杂木、庄稼、牲畜的尸体络绎不绝地一泻而下。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活了这把年纪,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此时,我们奉命救援驻扎在汉江边的铁道兵四十九团十九连。大家急行军,迅速到达目的地。纷纷争先恐后跳入水里,浸泡在及膝的洪流中。奋不顾身抢救营房里的物资。然后冒雨沿着泥泞的上山小径,一步三滑地把物资扛到山坡上。来回折腾,身上的汗水和泥水融合在一起。完成任务时,洪水已及腰深。好在有惊无险,人、财、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放眼望去,我们修建的柱板式挡土墙像矗立的丰碑,又像铁兵挽起胳膊的铜墙铁壁,经受住了山洪的严峻考验。
守护着铁路,使之毫发未损,安然无恙。看到这些,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一股脑儿涌上心头。使我对“一分耕耘,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有了进一步理解,也有些许成就感。由于连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水,把准备马上开工修建吕河车站的场地冲的乱七八糟。到处坑坑洼洼,遍地都是稀泥,呈现一堆堆的黄色粘泥巴。场地又滑又难走,一踩上去,脚都可能黏住,拔不出来。一不小心,会把你摔成泥人。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必须尽快清理淤泥,但没有机械可用,全凭肩挑筐抬。张永勤班长挥动铁锨,脸上挂满豆大的汗珠,艰难地一锨一锨把筐装得 瓷瓷实实。
我和张永福抬筐,不使劲真抬不上肩,不咬牙迈不开步。硬是把脸涨得通红,憋足了劲抬着筐一点儿一点儿往前挪,两条腿直打颤。像灌了铅似的迈着沉重的步伐。个个混身上下都沾满稀泥巴,像泥猴,但不在乎,依旧生龙活虎,累并快乐着。中午休息,人们一起涌向炊事班送来的饭菜。盛上一碗粗糙的大米饭,舀上一勺炒南瓜,地上一蹲,狼吞虎咽地往肚里装。再喝上几碗酸美汤,吃嘛嘛香,喝啥啥甜。我们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工作已逐步适应。并增强了荣誉感。晚上连队点名时得到表扬或授予个嘉奖,就像吃了蜜糖似的。比现在做生意赚笔钱还痛快,军人的荣誉,比啥都重要。信仰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逢周六下午党、团员有组织活动。非党、团员的战士只能个人学习,有点尴尬。所以大家追求进步的心情十分迫切,争取早日加入党、团组织。
开荒种菜
六连营房周围荒山野岭。我们发扬井岗山、南泥湾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施工之余,在稍微平缓的山坡上,搬走大石头,铲除荆棘杂草,开垦出不规则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坡地。施肥、下种、浇水、除草,干劲十足。有一位云南籍老战友退伍前夕,还拿着手电筒在菜地里劳作。别人劝他休息,他说:“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留个念想吧。”由于深耕细作,勤于侍弄,肥料充足,浇水及时。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收获时节,南瓜、白菜、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角等获得了好收成。连队改善了伙食。
那时经常吃饺子,每逢周日,各班到炊事班领取面粉、馅子。然后把包好的饺子送到炊事班用锅煮。有人逗乐,包个馅全是辣椒或盐巴的饺子放到其他班里面。看哪个战友运气差,吃上这个有点恶作剧的饺子。连队还用节余的伙食费买来梨子、苹果、糖块等分给大家食用。有一天,张永福战友在山坡上摘了一把我们自己种植的辣椒,洗净后,用手撕开放在瓶子里。再倒些酱油,浸泡一天左右,吃起来咸淡适中,微辣开胃,脆爽清香。我至今好这一口。可惜,现在很难吃到那样的绿色食品了。连队吃不完的蔬菜和我们休息时打的猪草,加工成猪饲料喂猪。再用猪的粪水浇菜,形成良性循环。连队副业生产的经验受到上级的表扬和推广。六连杨司务长被评为师先进个人,后调入师教导队工作。

戚万华(后排右1)参加团举办的美术学习班
学习美术
一九七四年五月,连首长派我参加团部举办的美术学习班。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团部宣传干事皮开世。他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创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一幅剪纸等美术作品。在“解放军画报”、“延安画报”、“铁道兵报”、“安康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深受读者喜爱。他写的美术字,博采众长,又有创新。隶书苍劲有力,仿宋工整秀丽。人们笑称为“皮体”。皮老师谈到绘画和摄影的关系时说:“摄影爱好者不懂绘画,拍摄的照片就没有画面感,美中不足。”这应是真知灼见。据说铁道兵报社、师部宣传科要调他去工作,可团里也缺这方面的人才,没有放行。听原部队首长严德敬教导员说,皮干事因病去世了,我心里很难过,天妒英才啊!

皮开世(中)
在美术学习班上,皮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诲,循循善诱。从美术的基础知识讲起。如绘画的透视原理,人的面部五官之间的比例,人体的比例,绘画颜色的调配,写美术字的要领,绘画、摄影的审美等。大家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时间进行绘画、美术字的练习。皮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美术学习班结业时,有关的首长观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有位首长看了我的一幅人物宣传画说:“人物的比例好像不对。”皮老师走过来瞄了一眼说:“比例没问题。”我暗自佩服他高超的绘画造诣。这幅画作是比照原件用九宫格放大比例绘制的,画的好孬不说,但比例不会有错。因学习成绩优异,我被授予团嘉奖。
回连队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办的墙报、黑板报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引得大家驻足观看。六连是施工队也是战斗队。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搞军事训练,摸爬滚打。练习的科目有队列、射击、投弹等。一九七四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吉安余副排长在实弹投掷训练时牺牲。因时近年关,地方的照相馆已关门歇业。连首长让我画一幅吉排副的肖像,给他开追悼会时用。心想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我哪有那样的功力。但是,看到大家心情难过、沉痛,连队似乎笼罩在压抑凝重的气氛里。我也不便推辞。晚上,打开灯。凝视着吉排副的照片,联想到他平时的表情,长相特点。铺开画纸,手握画笔,用九宫格放大比例的方法,画了改,改了画,反复描摹。熬了一个通宵,才把吉排副的肖像定稿,按时完成了任务。
隧道会战
因薛家湾隧道内收尾工程施工等原因。钢轨下面铺设的道砟沾染了泥垢和油渍。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列车安全试运行。要把钢轨下面的道砟扒出来,筛掉渣滓,再重新填充到原处。捣紧捣实。
一九七四年七月,上级组织大会战。团机关、卫生队、宣传队的女兵也毫不示弱,踊跃参加,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和男兵一样,有的扛着铁镐,有的扛着铁杈子,有的扛着铁耙子,有的扛着铁锹、有的扛着铁筛子等工具。在隧道内和男兵一起摆开了战场。大家埋头苦干,铁镐上下翻飞,铁杈子清道砟嚓嚓的声音,筛道砟哗哗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劳动交响曲。响彻在隧道长廊。由于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男女参战人员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汗水湿透了衣背,像落汤鸡。因体力透支,疼的直不起腰,有的甚至晕倒。有人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话不适用铁道兵。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作风,使大会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体活动
六连在山上的营房里,自己动手修建了篮球场。盖起了三用堂。三用堂里支着乒乓球台,每个排配有康乐球桌。休息时间里,有人看书、看报刊杂志、写日记、写红色家信。有人打扑克、打康乐球,打乒乓球。有时排与排之间,班与班之间来场篮球比赛。但球一旦蹦出场外 ,就麻烦了,要到山沟里去捡。大家还举行拔河比赛,双方都铆足力气,使劲地把绳子拉向自己的后边。观战者的加油声、跺脚声融成一片,洋溢着欢声笑语。

一九七四年九月的一天,铁道兵乒乓球队来连队表演 ,打得很精彩。这些球员后来走出两个人物。其中一位十五岁的男运动员就是后来的世界冠军、国家女队主教练施之皓。还有一位十岁的女队员叫郭钢茹,后来在报纸上看到她获得国际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季军。
节假日期间,连首长和战友们自娱自乐。在三用堂里一起唱歌、唱京剧、唱家乡戏曲。说相声、快书、三句半,讲故事、猜谜语、扳手腕等,热闹非凡。现在看来表演的节目谈不上艺术水平,但当时给连队文化生活确实带来一种生气,带来一种活力,带来一种乐趣,带来一种享受。为连队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营部所属几个连队有集体活动时,相互拉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雄壮的歌声此起彼伏,在山谷中回荡。营部的高音喇叭及时播报着各连队的好人好事,有时也播送戏曲、歌曲、器乐曲,悦耳动听。团宣传队时常来连队表演节目。寓教于乐,鼓舞士气。那时大家特别青睐电影。一听说有电影看,心情兴奋。看过的国产电影有“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新闻简报”等。也看过外国的几部电影。朝鲜拍摄的影片”卖花姑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连是英雄的集体,是我们人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是培育我们成长的崇高平台,是锤炼我们的前沿阵地。是无比锋利的刀尖。六连使我们由毛头小伙蜕变成革命战士。一九七五年四月,我们胜利完成了修建襄渝铁路的任务。背上了行装扛起枪,乘坐闷罐专列 ,奔赴雪域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生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戚万华(左)与战友
原创作者戚万华,原铁道兵49团6连统计员,退伍后在大中型企业高管岗位退休,业余时间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