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摩高行----寻访传统文化古村落芦溪摩高村
邓才升(2023年2月26日)
数年前妻堂姐数次热情相邀的“摩高”之行,癸卯二月初七终于履约成行。
公元2023年2月26日,大家特意挑选的双休周日。当天,我们摩高之行兵分四路:妻大姐卓启华、连襟兄刘文萍夫妇,携二女刘卓雨外甥女李欣妍,妻二姐卓燕飞、连襟兄刘文祥夫妇6人1车,加上妻卓郴西与我1车2人,为一路;幺婶王毓玲携其儿子儿媳妇卓志勇与夫人廖爱萍,及女儿卓志忠1车4人,为一路;大婶刘必秀携其大儿卓春跃、陈金秀夫妇、三儿卓文斌1车4人,为一路;大婶二儿卓招生、蔡伶芝夫妇1车2人,为一路。
缘由出发地远近各异,四路人马于当天上午或中午,大家先后如约而至。用餐却是出发前就已商议好,由大婶大女儿妻堂姐卓雪兰、刘根林夫妇安排在,位于摩高新修自建的“三祥雅居”老家。
摩高,又叫么高或摩高岭,位于罗霄山脉北端,海拔1100余米,属于江西芦溪县境内的万龙山乡的一个自然村。村庄刘姓村民居多,整个村落依山傍岭,树林茂密,村路蜿蜒陡峭,分外惊险。倘若不是有北斗精准导航及提醒,就连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我,对于摩高之“旮沓”,都难免不吃惊。怪不得来之前,听去过摩高之人的说辞,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当地名村”,有人说是“穷山僻壤”,有人说是“世外桃源”,也有人说是“风水宝地”。
约摸经过一刻钟提心吊胆的驱车,当我们深入走进摩高村落时,我还是异常兴奋。只见村庄处处,景色翠绿,古树森森。宝地不宝地,我不太清楚,但山清水秀,风水却是极佳。可遗憾的是,村落人烟家禽稀少,田土荒芜,颇有些苍凉。
风尘仆仆的我们,还未来得及进屋,连襟兄刘根林就指着自家,正面四个闪光大字,自豪地介绍道:三祥雅居的“三祥”,乃蕴含天地人三方吉祥和谐之义,寓意十分美好。
午饭前间隙,先他们三路抵达的我们,活动范围主要在雅居的房前屋后。有的在菜园子摘菜,有的忙着自拍,有的草坪上踏青,有的带小孩玩泥巴。一向闲不住的妻,更是大声嚷嚷,要去摘艾。因山中气候较外面低,艾尚嫩,少且短,大家和者寡。可格外执着的她,半小时后,战果颇丰,满满一袋子,着实让我们惊叹。
而喜静的我,照旧独自默默地四处绕走着,寻觅着欣赏着雅居间或旁的文化气息。如雅居中堂的对联,字迹古朴典雅,隽秀大方。上联曰:摩天而读居野而耕也许蟾宫折桂;下联曰:高坐以求品茗以待得无妙笔生花。显然,这是一嵌字对联,上下第一字连起来就是“摩高”了。雅居旁,有一眼泉水井,常年不干涸,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井的左上方,有一小亭子,名曰“祥顺亭”,为纪念其刘氏祖辈当地名人刘锡晋(1900年—1978年,字祥顺,为萍乡籍考入清华大学第一人)而建。亭子左右两侧,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曰:云飞雾罩摩高岭;下联曰:林秀泉甘叠翠峰。
我一边随意逛着,一边慢慢看着。不觉间,到了午餐时间。香喷喷的饭菜,大圆桌子,满满当当,丰盛极了。大家欢快的吃着喝着,笑着闹着,其乐融融。推杯换盏间,我切实感受到了东家的热情与赤诚。恰在这时,缕缕和煦的阳光,照射在雕刻精美的窗檐上,屋子里顿时波光粼粼,格外温馨迷人。和蔼的春光,似乎也被“卓氏亲们间”之美好情谊所感动,不停地摇头摆尾,回应鼓励着我们。
酣畅淋漓的午饭后,稍作片刻休息,我们就继续寻访踏看。当行至“以农为荣”的这家旧房子时,其门楣及对联依然清晰可见,斑驳的墙上残存我儿时年代的标语口号,以及当时的经典语录等文化印迹。我伫立良久,思绪万千。顷刻间,我仿佛看到了它质朴清纯的姣好容貌,聆听到了它被风雨侵袭的丰满灵魂。
拍下倩影,继续前行。下午三点整,自“以农为荣”旧房子再向右向上拐,有一条更为陡峭但略宽些的水泥山路,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又约摸行走了一刻钟,大家几乎站到了摩高岭的山顶处,终于到了目的地:刘氏旧屋场。
大家和我,在此处伫立不前。我们放眼望去,春景尽收眼底,既有花红草绿的勃勃生机,又有树叶飘舞的迷人之韵。这正是摩高岭上的“亮点”之一!或许是历史太厚重,抑或岁月太沧桑,苍老的墙面多处斑斑驳驳,尽显破败不堪。远远看见屋场正中耸立的两处旗杆,如鹤立鸡群般。走近详观,顿时心生敬意。从其中气派的依稀景象中,我仍然可以看得出房屋主人当年的无限风光。
造型独特的功德石碑,记载着摩高岭刘氏家族的曾经辉煌。石碑记载文字,仔细辨认可见:清朝年间,刘氏人才辈出。其中嘉庆年间,刘均用的后嗣刘文燮,获省考151名,后经殿试一举中了进士;同治年间,刘氏后辈刘文亮,获省考55名,经殿试再中进士。两人高中后,均外放为官,与那时萍乡当地赫赫有名的文廷式、敖星煌、刘立炎等名人学士,均有极深的诗文情谊。这座“名宅”的四周,多彩的山色交相叠替,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透过这斑斓的如画色彩,我看到树木掩映是那浑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人的和谐混搭,以及众多神秘传说。
据资料知,元朝年间,刘氏祖辈自庐陵(今吉安)迁徙至华云杉木坑,拓土开荒,生息繁衍。传至明朝洪武年间,缘由家园遭遇水淹,于是刘氏均用公,弃用旧址,举家再迁往江西芦溪摩高岭,置业立家,为摩高之刘氏始迁祖。
见我们饶有兴致,颇为骄傲自豪的刘根林,一改平时的寡言少语,滔滔不绝地介绍道:听我祖辈口口相传,说自刘氏均用公后,刘氏家族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耕读自强,终至人丁兴旺枝繁叶茂,逐步繁衍至六房;另外,他还为我们讲述了百余年前,有刘氏祖辈的一位仆人,拜刘氏老爷为干爹,极力留下帮衬主人的可歌可泣的“主仆动情”故事。正是刘氏的厚道处世和重情重义,后来四面八方陆续有刘氏族人,慕名而来迁入聚居。据载,摩高当地鼎盛时期,声名远播海内外,有常住人口超五百人。
摩高刘氏祖屋虽保护一般,但仍然难掩其古朴雄浑,具有典型的明清时代江南建筑特征,也是芦溪当地民俗文化的难得代表,传至民国时期,更是贤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此地刘氏后代中,有72人通晓经史。先后培养出刘宏亮、刘宏光、刘竞武等仁人志士。其中刘宏亮留美,获哈佛大学博士,刘竞武远渡日本,于京都帝国大学深造。刘竞武先生学成返乡,在桑梓芦溪兴师办学,主要参与创办并首任芦溪中学的校长。
看实物,睹真容,感气质,觅风骨。当我即将离开摩高刘氏祖屋时,人整个内心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震撼!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事物和时间,都因其美好,总显得匆忙。不知不觉间,一天就似水而逝,是到了该告别的时刻啦。
情深义重的雪兰姐夫妇,执意要送我们。一行人磨磨蹭蹭,依依不舍。一路嘻嘻哈哈,走走停停,边说边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儿。终于,东家送我们走出家门好远好远。
面对此情此景,我突然联想到,来时险象环生的崎岖山路,我身体内那“幽默细胞”,又开始不安分了。
于是,我故意拿刘根林开涮起来,说:“雪兰姐,你第一次随男友根林来摩高,是不是走到半路,特想开溜?特别后悔?一个人想开溜回逃?后悔上了贼船?”“我真佩服你的勇气、决心与眼光啊!”大家听后,乐不可支,自然又是笑语成片。
一阵肆意大笑后,我已感觉自己此次,与摩高的相约似情侣,牵手成功了,梦想圆了,不觉间,诗情又大发,随即口占七绝一首:
二月春晴乍暖寒,摩高踏景在云端。
浮生又窃轻舒日,半似痴狂半似憨。
回头难舍摩高岭,我心我意可作证。神奇的摩高,厚重的摩高,我走了,暂别了,千言万语化成诗,言难描您及万一,期待他日再相会。





邓才升同志简历
邓才升,男,汉族,1972年5月出生,江西芦溪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著书法专著《硬笔书法教程》、诗词集《情落人间》《煮诗蒸词》、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
编辑:一帘幽梦

吴丛军,网名一帘幽梦,医务工作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萍乡市作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萍乡辞赋学会副会长兼诗词主编,萍乡市诗词学会会员,萍乡市楹联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爱好文学,有散文和诗作见于《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长江诗歌报》《中华辞赋》《河南科技报·百花苑栏》 中共中央《实事求是学习网》《世界名人会》《丝路诗刊》《北京头条》《慈善中国书画院网》《中华时报》《上海文艺网》《江西新闻网》《萍乡日报》《中华诗词学会女子工作委员会》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等级奖。获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大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有古体诗入选《世界汉语文学大观》及美国2020年《六月荷诗历》诗集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