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文/李凤志
妈妈你在哪里
瞬间就不见了你
小树也低头落泪
呼喊声变成了山川的哭泣
妈妈你在哪里
踏破铁鞋寻找你
鸟儿也悲鸣盘旋
呼喊声变成了云彩的分离
妈妈你在哪里
我在梦中见到你
泪水凝固已成冰
呼喊声变成了梦醒的泪滴
妈妈你在哪里
儿子非常想念你
化作一只流浪鸟
呼喊声变成了一生的寻觅
这是妈妈走的那一天,我写的一首诗。撕心裂肺的场面永远刻在记忆的深处,犹如昨日,一生难以忘怀。
三十二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妈妈,尤其是春节,看到别人都回到妈妈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心里总不是滋味,也就更加地想念妈妈。因为一个家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只要有个妈妈,那么这个家就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更因为妈妈最深刻的内涵就是无私奉献,任儿女们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需要回报。妈妈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眼前;一直在教导着我;一直在呵护着我;一直在影响着我。妈妈的刚强果敢、通情达理、干净利落、乐善好施的品格一直引领着我的生活,并继承和发扬着。
妈妈从不屈膝、从不害怕困难的坚强性格,一直是我生活的支撑,让我永远站直了!
“三年困难时期”,不但吃不饱,也没烧柴。妈妈就领着我和三哥到野外捡玉米秆。那一年的雪来得特别的早,捡完玉米秆后,背不回来,妈妈去找生产队长李某某——我不愿写出他的名字,但我始终记得他。怎会忘记呢?那情那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因为他极大地刺痛了我的心。妈妈哀求他给派个马车拉回来,李某某说什么也不行。妈妈说:“咱们不求他,自己往家背”!妈妈说话时的那种坚定的神态,被定格在记忆的深处,只是时而被泪水轻轻淹没了。就这样,我们娘仨一点一点往家背。对于一个九岁的瘦弱的我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折磨,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创伤,而且是一辈子也无法抚平的。我不止一次地和我的女儿讲述那辛酸的往事,每一次都是心在滴血!
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我的倔强性格。从来不愿求人,更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始终顶天立地生活着。
我真地很佩服母亲,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从来都是坚强地顶过去了。母亲最瞧不起那些动不动就哭的妇女。母亲常说:“哭有什么用,得想办法,没有趟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过去的山,人得活出个样来。”
母亲的这种刚毅,对我性格的定位与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什么样的困难都从来没有吓倒过我。我的情感特别敏感、细腻、透明,春夏秋冬永远写在脸上,从不伪装自己,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虚伪欺诈的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但情感的脆弱一点都不像妈妈。每次读《红楼梦》,都陪着林黛玉掉泪,每当读到葬花,更是热泪盈眶;读《三国演义》,关云长被害,我也掉泪;看电影《天仙配》,看到天兵天将逼着七仙女回天宫,董永昏倒在荒郊野外,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每次看到乞丐,心里都要难过,也就尽情地施舍。母亲说我心软,长个女孩心,并经常告诉我,男孩子要刚强。情感的河流里自从添加了女儿后,我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女儿懂事我高兴,女儿不爱学习我担忧,女儿考上大学走了,我的感情又瞬间感到了失落。每一次的团聚和分别,都会溅起情感河流里的朵朵浪花,久久不能平息。所有这些,都是母亲的基因影响了我。
妈妈坚决支持我们读书,始终没有动摇过的信念,一直在感动着我,警醒着我,让我不敢偷懒片刻。
妈妈虽然一字不识,却极力支持我们读书。父亲一直身体不好,所以生活上一直很贫困。一些好心人劝妈妈:“别让都读书了,下地一个干活吧!”老姑也说让我回家干活,二哥也主动和妈妈说不读书了,回生产队劳动,但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不管多么困难,也要让她的儿女们读书。因为妈妈不想让她的儿女们当农民。后来把三间老屋卖给了生产队,换回170块钱,供我们几个读书。
那时读书也真不容易,一个月7元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只好走读。十四华里的路,一年四季风雨不误。一次放学赶上冒烟大雪,我和同学刘德喜走迷了路,走到西边村子里去了,等到摸回家时,妈妈还站在雪里等着我呢。我心头一热,迷路时的恐惧顿时没了。
儿女们也真为妈妈争气,没有一个农民,这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实属不易!真地感谢妈妈,是那么的有远见,那么的坚定,在那种贫困下,坚决让她的儿女们读书,将来好出息人。当我们用自己的工资回报妈妈时,妈妈也总是那么的满足,那么的开心,那么的自豪,也得到了乡亲们的高度赞扬,都说妈妈有正事。
妈妈的遗像就放在我的桌前,每当抬头看见妈妈那慈祥的目光,我就不敢偷懒,就一定在废寝忘食地读书写书,来安慰妈妈的在天之灵。
妈妈待人和善、心地善良的美德,一直是我行为的准则,让我纯洁了灵魂,规范了言行。
尽管自己家非常穷,但妈妈还是经常接济那些比我们还穷的乡邻。人们都说妈妈心眼好,妈妈经常把做好的大饼子用盘子装上几个,让我给东院的宫二婶送去。做点好吃的,也总是给一个院住的三姑送点。
每次来讨饭的,妈妈总是不让空手走,或粮或钱或衣物,妈妈总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可怜,给点吧。”
一次,妈妈领着我去内蒙姐姐家,在白城火车站转车时,一个妇女领着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向妈妈乞讨。妈妈拿出两元钱给了那个妇女,还自言自语地说:“多不容易啊,还带个孩子。”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两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个事影响了我一生,正是这种言传身教,正是这种熏陶感染,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起了妈妈的做法。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妈妈给了5毛钱,让我去买笔记本和文具盒,当我快走到学校时,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正在向过路人乞讨,望着老奶奶渴求的目光,我把这5毛钱毫不犹豫地给了老奶奶。回到家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善良的妈妈并没责怪我,用针线给我订了一个黄纸本,后来,姐姐给我买了一个木制文具盒,我一直用到小学毕业。
等到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对钱就更不在乎了。
记得那是在白城工作期间,一次回大安省亲。刚买完车票后,一名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小女孩,伸手向我乞讨,一问,原来钱让小偷给偷去了,回不去家了。我毫不犹豫地把剩余的8元钱都给了这个中年妇女——这8元钱是我工资的五分之一。中年妇女感动得连连向我鞠躬,边鞠躬边说:“谢谢大兄弟!谢谢大兄弟”。我赶紧用手搀扶,望着母女俩离去的背影,我暗暗祈祷她娘俩顺利返回家乡,虽然准备用这8元钱给父母买点东西的计划落空了,但对“钱”的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说我做得对。
等到我成了一名教师后,这种施舍更是记不清多少次了,替学生交书费,过端午节给学生拿鸡蛋,给学生买小米,领着学生看病并付款,带头捐款……凡此种种,记不清多少次了。直到现在每次上街,都准备点零钱好给乞讨的人。偶尔没零钱了,望着乞讨人恳求的目光,我总要自惭的,也好像分明看见了母亲注视的目光。
我的女儿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施舍,只要有女儿跟我们一起上街,那零用钱一定是充足的,根本不用我分心了。
在这无限轮回的施舍中,灵魂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
妈妈通情达理,宽以待人,对人总是那么平和,那么理解,从不计较什么,总是替别人着想,这种人生的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妈妈勤快利落,干净整齐,屋子总是收拾得那么干净,那么整齐,什么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这种生活习惯影响了我一生。
和妈妈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妈妈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妈妈这本书。
无论何年何月,都忘不掉对妈妈的思念。
想念妈妈用一生!

作者简介:
李凤志,字习之,号布衣。笔名: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等。网名:走遍天下。博客名:布衣凤志。厌恶官场,喜欢乡野。放浪形骸,豪爽仗义。藏书读书,吟诗为文。 天命之年,辞官返璞。潇洒飘逸,走遍中国。中国格律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四个刊物特约作者,五个微刊顾问,两个微刊签约诗人,五次被评为“优秀投稿员”,获得过“长白山文艺奖”、“查干湖文艺奖”、“松原市政府文学奖”、“萧红散文奖”、“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征文一等奖”。出版文学作品22本,满意者寥寥。报刊发表诗文逾万首(篇),诗文入选各类文(诗)选59本,作品被8家图书馆收藏。曾入微刊139个,现保留72个。仅《西楼文苑》就发表1039首诗词,《千字文诗社》发表639首诗词,《卡伦湖》发表诗文359首(篇),27.8万字。个人诗词专辑139个,仅《千字文诗社》即为余做专辑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