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一三)
在1955年8月1日中央军委、国防部举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的招待会上,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参加了。
为共和国的创建戎马多年、英勇奋战的老战友相见,分外亲切激动。
不仅是因为建军节缅怀战火纷飞的战场和流血牺牲的战友,更因为大家都得知了消息,这一年共和国实行了军衔制,将在国庆节之前为各位劳苦功高的战将的授衔授勋。
大家除了热切地期待外,都多少有点忐忑,自己究竟能被授个什么衔呢?
毕竟都是出生入死,一路厮杀过来的军人,大家在这种热烈欢乐的气氛下纷纷放开了酒量,举杯畅饮,尽显英雄本色
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来到老首长、军委副主席贺龙的面前,向他敬酒。
贺龙跟许光达干了一杯,又回敬了一杯。
趁着敬酒的机会,贺龙凑近许光达,压低声音对他说:“给你漏点风,这一次军委给你定了四个豆。”
“大将?”许光达一下子愣了,他不假思索地小声说:“高了!我不应该被授大将的。太高了。”
贺龙瞪了他一眼:“高什么?这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定的。依我看,不低也不高!”在这种场合许光达也不敢多说什么,但是心里一直不安。
宴会结束后,他找到贺龙,诚恳地说:“贺老总,我也反复考虑了,现在正式向您请求,降低我的衔级。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器重,但是也请组织上考虑一下我的个人意见。”
贺龙说,军衔的事情是经过军委极其慎重的考虑的,不但要考虑现在的职务,也要考虑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威望,考虑参加革命的资格,过去担任过的职务,还要考虑对革命的贡献。
还有红军几个方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几大野战军的平衡问题。
贺老总说,这些问题军委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许光达说,对我的问题,军委肯定考虑得不是那么仔细。
贺龙说,那你比军委还要正确?
许光达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针对我个人的情况。但是我是认真的,诚恳的。请老总考虑。
贺龙深情地望着这位不计名利的老战友,抓着他的臂膀摇了摇,说,你这个人哪,唉。嗯。你的意见我可以带上去,但你还是要服从军委的决定。
回到家里之后,许光达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心里很沉重,他对妻子邹靖华说:“把我评得太高了!”
得知许光达可能被授予大将军衔,邹靖华很高兴。
可是许光达高兴不起来,他还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过了好一阵,他才动情地说:“这几十年来,有多少优秀的同志在我身边牺牲了。没有他们的流血流汗,那有我许光达的今天。想想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有的同志连一堆土包包也找不着,我却领受这么重的荣誉待遇,心里实在愧得慌……”
这之后的几天,许光达几次找贺龙还有其他的老首长,提出口头的降衔申请,请他们在这个问题帮自己“走走后门”。但是均未得到同意。

许光达无奈之下,几经思考,他提笔给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军委几个副主席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请求降衔申请书”:
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地不停地敲击心鼓。
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
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绩授衔。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年——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
蒋匪军数次血腥的大“围剿”,三个方面军被迫作战略性转移。战友们在敌人的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斗,吃树皮草根,献出鲜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吃牛奶、面包。
自苏联返回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与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许光达的这封信写得言辞恳切,态度谦虚,令人感动。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思想境界和崇高品德。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19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普通农家。
1921年秋,许光达考上了长沙师范。1925年许光达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被中共湖南省委送到黄埔军校去学习军事。
许光达很谦虚。其实他对革命的贡献很大。土地革命时期,他在红二军团17师当师长。
敌人重兵包围了红二军团,许光达指挥17师顽强地阻击了三个旅的敌人的疯狂进攻,虽然全师伤亡过半,但是保证了整个红二军团的安全转移。
左倾机会主义者王明掌权后,派夏曦到湘鄂西苏区搞肃反,把许光达降到25团去当团长,并要把许光达捉去审讯。
正好敌人来“围剿”湘鄂西根据地了,许光达说,等我打完这一仗你们再处理我吧.
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许光达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了胸膛,弹头离心脏只有几公分,差一点就去见马克思了。
后来,他因伤去了苏联医治。伤好之后他又在苏联学习军事,学习坦克装甲车和炮兵技术战术。这就是他在信中所说的“在苏联疗伤学习”的事情。
许光达虽然挨了敌人一枪,但幸运地躲过了“自己人”左倾机会主义者的“肃反”的屠刀。
而他的师长,优秀的红军将领段德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被这些“左派”残忍地杀害了。
段德昌师长被处决时只提了两个要求,一,让他吃一碗面;二,用大刀砍头,留下一颗宝贵的子弹去打敌人。

在延安,许光达担任抗大总校的教育长,120师独立二旅旅长,中革军委参谋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等职务。
在陕北转战的日子里,许光达率部出色地完成了保卫了中央机关安全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1947年8月16日,国民党军队五个整编旅和一个整编师向转战陕北途中的党中央机关扑来。
党中央机关被挤在葭县、米脂、榆林三县交界的狭小地区,背靠沙漠,西濒榆林河,东临黄河。
敌军杀气腾腾,进展迅速,包围圈越收越小,形势万分危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冒着大雨进至葭县乌龙铺以东的曹家庄。
周恩来致电彭德怀,告之中央机关处境困难,希望派一名得力将领,火速带兵前来保卫中央机关向安全地带转移。于是,许光达奉命率领第三纵队星夜从榆林开往乌龙铺一带。
保卫中央机关,这次战斗的意义绝非任何一次大仗恶仗可比。
8月17日凌晨,三纵到达指定地点,指挥所离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机关仅隔一条沟。

许光达严厉地向各旅旅长交待:“哪怕是敌人的炮弹落在身上,哪怕我们整个纵队都拼光了,也绝不许后退一步!”
与敌血战数日,乌龙铺战斗以敌人的失败告终。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许光达的三纵配合友邻的王震、贺炳炎的一、二纵,在葭芦河背水一战,顽强地阻击了刘戡的29军,在沙家店一举消灭了敌整编第36师,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这一仗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尤其是他盛赞打阻击的三纵,说侧水侧敌本来是兵家之大忌,但是我们的许司令员却敢犯这个大忌。
接着,许光达的三纵又和兄弟部队一道取得了宜川战役的胜利。
党中央机关从此化险为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这次战斗后得以继续书写崭新篇章。用毛泽东当时的话说,就是“我们过坳了”。
在南征北战的艰苦岁月中,许光达痛失了自己的不满周岁的爱女。
活泼可爱的女儿患了重病,又没有条件医治,是在他的怀里静静地闭上了双眼的。
看着奄奄一息的爱女,许光达悲痛万分,他亲着女儿,说:“你要挺得住呢,就挺过去。你要是实在挺不过去了,你、你就走吧。”
女儿仿佛听懂了爸爸的话,用力睁大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爸爸一眼,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女儿走了,许光达把惟一一张女儿的照片夹在用延安生产的黄油纸印成的党章中,装在贴身的衣袋里。
以后的二十几年中,这张小小的照片始终须臾不离身。“文革”中,许光达被迫害致死,这张照片和延安时期的党章是他身上仅存的遗物。
1950年,人民解放军组建装甲兵部队。让谁来当这个司令呢?毛泽东的目光落在了许光达的名字上。
进过黄埔军校,在苏联东方大学留过学,喝过洋墨水,系统地学习过炮兵和装甲兵的战技术,这样的人才在我军非常罕见。
于是毛泽东亲自点将:许光达担任装甲兵司令员。
当时,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那个时候的外交主要是跟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打交道。
许光达俄语流利,熟悉苏联情况,而且在苏联有许多朋友。他想把许光达调到外交部来,可是朱德、彭德怀不肯放,说军队建设更需要他这个人才。
后来还是毛泽东表态。毛泽东笑着说,还是听老总们的,让许光达去组建装甲兵吧。
许光达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没日没夜地工作,把全部精力和一腔心血全部都用在了对这支新型部队的建设上,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人民解放军的装甲兵建设得有声有色,成为我军一支最现代化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并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59年,在建国十周年国庆大阅兵中,我军新式的59式坦克排成方阵,威武雄壮地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站在天安门城楼阅兵的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许光达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后来人们就把许光达称之为人民解放军的“装甲兵之父”,或称他“装甲元勋”。
现在,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许光达自己主动提出了要降低军衔的申请,这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喜出望外。
不可否认,在对待授衔、级别、待遇等现实问题上,也有少数高级军官有怨言发牢骚,甚至态度消极。毛泽东曾经批评这些人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拿着许光达的申请报告,毛泽东非常欣慰,在中央军委的会议室里,他高高地挥舞着那份报告,说:“这是一面镜子,是共产党人自身的一面明镜!”
彭德怀插话说:“这样的报告,许光达一连写了三份哩。”
毛泽东深深地感动了,他站起身来,频频点头,感慨地说:“不简单,不简单哪。金钱、地位还有荣誉,这几样东西摆在面前,最容易看出一个人来,古来如此!”
他走到窗前,用力推开窗户,极目眺望远处,停了停,用他那乡音极重的湘潭话大声吟哦:“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毛泽东、中央军委最终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最后仍授予他大将军衔。这是从全局考虑的。
我国于1965年取消军衔制,军队的级别待遇套改国家行政级别。根据规定,身为大将的许光达应为行政四级。
这时他又主动提出降低级别。在他的一再请求下,组织上满足了他的请求,将他改定为行政五级。
这就是在我国的十位大将中,为什么有九位大将都是行政四级而唯独许光达是行政五级的原因。
“文革”中,许光达被林彪一伙残酷迫害,并被秘密关押。他们诬陷贺龙等一批老帅阴谋搞“二月兵变”。诬陷许光达是兵变俱乐部的“参谋长”。
许光达曾经冷冷地反斥批斗他的那些“造反派”:“兵变是要掉脑袋的,我图个什么?我现在已经是大将,国防部副部长了,让我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抢一个参谋长来当,这样赔本的买卖我才不干呢!”一番话说得“造反派”们哑口无言。

在一次遭到殴打审讯后,许光达在随身携带的一本《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许大将的这首小诗可谓对自己赤胆忠心光明磊落一生的总结。
1969年6月3日晚,一生坚信“光明之路一定能达到”的大将许光达,在新中国却不明不白地惨死在医院的卫生间里。
当时没有一个人在场。
6月4日,专案组在没有家属参加的情况下,强行将遗体火化,死因至今未明。
周恩来看到许光达去世的报告后,十分难过。他把这一消息报告了毛泽东。面对如何安置许光达骨灰的争议,毛泽东明确指示:“许光达同志的骨灰盒,应该放在他应该放的地方。”
在许光达逝世八周年的那天,即1977年6月3日,中央军委为他平反昭雪。让一个无私无畏,对中国革命忠心耿耿的不屈忠魂终于得以安息。
正如毛泽东所言,许光达的骨灰盒终于进了他应该去的地方——八宝山革命公墓。

2004年5月,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去世。她在许光达大将去世后,一直像许光达一样过着朴素低调的生活。
弥留之际,她对儿子许延滨说,此生积蓄只有两万元,一万元交党费,一万元帮你爸爸把文章整理一下,出个小册子吧。
东汉的开国名将冯异,勇冠三军,战功卓著,是汉光武帝刘秀御封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南征北战,居功至伟,却从不争功。
每一仗打胜之后,别的将领都为一些功劳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他却找一棵遮阴的大树,倒头便睡,从不与人计较。人称“大树将军”。
嗟吁,古有“大树将军”冯异,今有共产党人许光达。
相较之下,古之名将亦是如此这般耳。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