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朱女俊,女,现居美国纽约市。在美纽约ADJ翁氏集团担任护理工作,曾多次荣获最佳护理员、最美护工人物等殊荣。
她虽然小学没有毕业,但天资聪颖,平时喜欢追求文学创作,题材丰富多彩。
有协助收养孤儿的故事、有被赶出家门脱离父子关系的流浪儿故事、 她七八年被评为佛山地区台山县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突击手奖。九五年协助收养本村的孤儿在家吃住八年。台山电视台北峰山下摄制组录制了电视新闻,《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参加珠江台专题报道,台山台荣获二等奖。时任台山县县委书记方庭旺给朱女俊女士来信评价她:在特困中为他人抚孤精神可嘉,值得全县人民学习。足见其事迹感人。
她九九年在民主选举中任台山市广海镇靖安村委会妇女主任.同年参加江门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征文大赛,她参赛的作品巜做党的好女儿》获奖文章并在侨刊发表。乐善好施,自强不息,性格开朗,品德高尚,永不言老。她虽身居国外,却心系家乡的情怀确实难得可贵,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爸爸和我的故事
朱女俊(纽约)

一九六四年八岁的我还没有上学读书,一见到爸爸有空时,就坐在爸爸的膝盖上听爸爸讲故事。爸爸是明朝朱氏家族第十七代的后人,见多识广,有说不完的故事。有一天,爸爸没有再给我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的故事,而是把咱们村庄的名称来由讲给我听。

原来咱们的老祖宗立村已经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村庄名字叫雷打石村。我觉得这个村名很难听似的。孩童时见到邮递员拿着信封上地址是广海雷打石村这村名的信件,找了大半天还没找到。其实我们这条村原来有三个村名的。第一个名称是解放前叫的《雷打石村》,我相信我们台山广海人都不知道有这个村名。但我们姓朱的乡亲多叫《老朱村》,因为我村顺风顺水顺民意所以又叫《东荣里村》。带着疑问我向爸爸说为什么我们村的名字叫雷打石村?多难听!爸爸对着我说,阿俊,雷打石是一块远近闻名的天然岩石,座落在我们村的后山上,它有十五米高,八个人才能抱得过,这座岩石很灵气神奇,因此那时我们村就叫雷打石村。爸爸带你去看看好吗?那个年代村背后山坡上全是杂草丛生,雷打石坐落在平顶山,附近全是解放军叔叔的兵房和养马场。爸爸带我去到雷打石的山边,用手指着这块大石头告诉我说,阿俊你看见了没有?这块大石头的西边是不是破了一半?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天公不作美,突然风起云涌黑风暗雨伸手看不见五指,期间雷鸣闪电,一道电光划破天空,雷鸣电闪轰隆轰隆地打在这块石头上。村里人被这打雷声惊醒,雨过天晴后村里人出来一看,这块大石头的西边被劈开了一半,变成了一个平台。

爸爸又对我说,当年时运不济遇上瘟疫,我们的祖宗是从上川岛搬迁来这里立村的。那年你五个哥哥二个姐姐都患上了瘟疫,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你奶奶和叔叔还在上川岛朱家庄住,但同样也患上了瘟疫,我和你妈妈当时为失去了儿女悲痛欲绝。你奶奶名叫许月庶,电白人氏,叔叔叫朱由君,她们在上川岛也患上瘟疫没有人照顾。你妈妈当时悲痛的心情不用说,还得两边跑两边兼顾着,那时候坐上小木船大风浪的渡海,非常危险的,但还是要去照顾奶奶和叔叔,真的很无奈。雷打石被雷劈了一半对村中影响很大,不说别人了就说我们的家事你就应该会明白了。

爸爸再带我走到雷打石的石峰上去看,我拽着爸爸的衣角一步一步登上了雷打石的半边顶峰。顶峰是个平台,刚巧平台上有几个早到的解放军叔叔坐那里看书,有个叔叔还在学吹睡觉和起床的军号。叔叔们见到爸爸和我来到便连忙起身让坐,平台很宽,能摆上两桌菜这样宽。爸爸先谢过解放军叔叔后指着平台上让我看,阿俊,平台石面有块圆形的石头多长出一块象布帽样子大的石块,那叫做军人戴帽,傍边还有一条一尺长,拇指大的小石条,传说是文笔石。爸爸指着那块军帽形的圆形石头和似笔的小石条对我说:阿俊,这是军人戴帽和文笔。村里住得军人,而且村里出得军人和文人。阿俊你看,解放军叔叔不就是住在村里和住在我家里吗?还在山坡上盖了兵房,我们烽火角的地理环境好能容得下军人,将来我们烽火角必定会很旺的,你能看到,爸爸妈妈年纪大可能就看不到了。

我又好奇地问,爸爸我们的家族是谁执教鞭做老师的?爸爸说,你二公是教我的私塾老师,爸爸读书的时候是最出名调皮的一个学生。六月天气炎热,别人穿短袖衣服上学,你爸爸要穿长袖衣服上学的。我听见爸爸说他大热天上学要穿长袖衣服,哈哈哈地笑了。爸爸你为什么大热天还要穿长袖衣服上学呢?真是笑死人了。你二公做老师,他上课讲的课我听不入耳,我自己埋下头念书学着从下而上背书,你二公教我从上而下按顺序,而你爸不听话倒过来背书,同时我爱顶嘴气得你二公喘不过气来,就用藤条和介板打我。天天倒着背书和顶嘴天天挨打,所以你爸爸穿长袖衣服就不会被打到皮肤里,减少疼痛吧,那时爸爸是有名的调皮学生。

我又问爸爸轮到你做教师的时候打学生没有?爸爸说:我念了四年级便在乡下教穷人子弟,一个人管四个班,你妈妈协助我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女一样教育培养,以情以理启发教育她们。我不会打我的学生,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学生尿裤子都是你妈帮忙搞干净的。那个年代你的五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被瘟疫夺走了生命,我和你妈妈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女一样来关心爱护,等他们家里什么时候有钱和米就什么时候给学米。有时候等他们的爸爸出海挖蟹捉鱼卖了才交学费,有户人家拿浸过水的米来交学米我一样收,因为这也是她的心意。邻村有个哑福叔叔是理发师傅,每个月都到村里来为男人理发,他总是不要爸爸的钱。爸爸为什么别人给钱他就收取,就偏偏不收爸爸你的钱?爸爸说,我是哑巴叔叔的老师,哑巴叔叔是广海侨属陈宁康的弟弟,他是我的学生。哑巴叔叔是残疾人,我非常耐心地教会他计算和写字,他不收我的理发钱是报答我吧,但我也从来不过失他,有时候我送油送米给他减轻他的家庭开支的。说到这里,我不禁为爸爸的人品肃然起敬。

爸爸说,做人首先尊重关爱别人,别人才会尊重关爱你。爸爸执教鞭,就是为穷人家的孩子能有机会上学而教的。明朝未,官员贪污腐败,老祖宗弃官从
教。执教鞭便是家族的强项,爸爸把心血都倾注在为乡下的穷人孩子的教学上。

自从爸爸带我到了雷打石平台后,我对石峰平台上的军人戴帽和文笔石情有独钟。小小年纪的我时常一个人跑上山去用手摸摸这支文笔,看看能不能把它拿起来像爸爸一样能写会画。爸爸知道了便说,这支文笔是生在石头上的,是拿不起的。只要你勤奋努力读书学习,掌握好文化科学知识,这支笔就已经握在你手中了。爸爸当年说的大道理我记在心里,平时就是用竹子当笔在泥沙地里学写字,有时用食指当笔在泥沙地里学写字。有时候还淘气地在鸡窝里偷只鸡蛋用铁钉扎一孔子,拿到雷打石平台上吸食。雷打石这个平台是解放军叔叔吹军号培训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村里小朋友玩耍的地方。也是我决心要拿起这支文笔梦想的地方。心里希望这支文笔能拿得起,而我是第一个拿到的人。

到了九岁,爸爸送我到学校读一年级,那个时期学校有公办的和民办的学校。都是同一个乡的人,乐家片的小孩就有资格念公办学校。而我们南安片的小孩是小婆娘生的,只给我们在公路边的更夫寮房子摆上几张桌子,长凳、便是我们的民办学校课室。老师是爸爸的学生,名字叫徐奕赞,徐老师一个人管理两个班级的教育工作。在更夫寮的厨房里摆放上几张桌子和凳子便是另一间课室了,房顶有漏洞,风和日丽的时候阳光四射戴上帽子上课,逢下雨天就只能用盆子接水了。我一年级二年级这两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上学的,在学校里,我们有跑有跳有歌唱,老师还带领小小年纪的我们,到学校对面部队后勤的山坡上开荒地,种红豆、绿豆及红薯。收获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分几斤红绿豆,劳动让我们学会了拿锄头翻土培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还学会了用针刺破手掌上的血泡等等。

到了三年级,我们民办的同学转学至乐家大队公办学校朝安村的祠堂上课,那时刚好又是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老师不敢大胆教学怕被批斗,学生又被读书做官论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影响无心上学。还没有到下课时间同学们就爬墙爬窗逃学回家了,男同学逃学回去出海挖蟹,女同学出海捡螺捉跳跳鱼。七零年十四岁的我念了5年半书,考试数学得了38分觉得丢脸,这年我姐姐朱女英结婚了。另外爸爸妈妈从旧社会就落下了一身病,因家庭困难和照顾父母亲我便辍学回家了。

梦想中的文笔成了泡影,拿不起笔来写文章,回家拿锄头、䦁、铧、铲、镰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四岁的我就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看见小伙伴们家里的父母健康而且有哥哥姐姐呵护是多么幸福的事!但我要劳动才能养家糊口。我每天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背着书包上学,有跳有跑有歌唱地学习文化知识多么幸福啊!我常常倚在门口偷偷地流泪。

七零年的下半年,部队建营房需用石块,广海街的打石匠栋叔,看上了雷打石余下来的另一边,就申请用炸药炸石,但次次点哑炮,部队急着用石块建房屋,为了不误工误时,打石匠栋叔去排除哑炮时,突然一声巨响,哑炮响了,雷打石被炸为平地,碎石乱飞击中石匠的右眼球。从这以后,石匠栋叔又多了一个称呼叫只眼栋。雷打石上的军人戴帽和文笔已不存在了,这事已经被人们慢慢淡忘了。我们这一代人,好多都是小学没毕业的人,但耕耘种地却是最拿手的。
我们的村名叫老朱村又叫东荣村。那个年代我为了不放弃学习,买小人书看,看报纸,去书店借书回来读,不懂的地方就问,自己写学习心得给村里的同龄伙伴带回给老师修改,我只能是这样坚持自学。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中小学生写作園地简介:
中小学生写作园地、是我艺术社培训未来作家诗人的重要园地。
我们实行一免费二修改三发表的辅导方法:为国内国外华人子弟服务。
我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辅导方法新颖,深受国内国外华人家长和学生欢迎。
请投稿:
微信号:R6049931328 许先生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机构:
精武会驻文艺中心副会长:李剑昌
顾问:
许湛荣、伍蓬莱
主任:林敬照
副主任:伍国胜 梁少华
常务理事:林敬照 伍国胜 梁少华
刘质坚 陈绮娜
理事:梅如柏 周慧君 陈泉声
魏台平 甄春花
秘书长:林敬照(兼)
财务:伍国胜(兼)梁少华(兼)

主编:许湛荣
副主编:冯艺儒
执行编辑:陈绮娜
责任编辑: 甄春花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与您相约
投稿微信:R6049931328
领取稿费:Chen18128290208

请点击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投稿须知:
作品:原创首发+照片+自我介绍(文责自负)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5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凡在《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平台》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本社将向各地报刊、杂志等纸媒推荐,并定期整理成文集出版。
敬请各位可爱的人儿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版面设计:陈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