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亿——
魂牵梦绕的“馓饭”
文/秋墨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人会问,一个普通的家常饭,至于魂牵梦绕吗?是啊,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馓饭”,只要你有过几乎天天都少不了吃它的经历,它就会留给你难以泯灭的记忆,让你魂牵梦绕,欲罢不能。
我是在兰州长大的靖远人的后裔,儿时的我时常穿梭于老家靖远和兰州之间。我眼中的“馓饭”,一是老家的黄米馓饭,其二便是兰州的包谷面馓饭。
那个年月,这“馓饭”无论爱吃与否,你只能欣然接受。在老家,它是农人每日下地劳动前必须的主食。老家靖远地处甘肃东北部,境内虽有滔滔黄河流过,但常年却受干旱困扰,也许地理上与宁夏、陕北毗邻,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旱地喜种耐旱的黄米、谷子等秋粮作物,清明广种,秋后薄收,遇风调雨顺,则喜获丰收。也许与粮食的种植密不可分吧,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把黄米作为主粮。清晨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之时,正是各家各户厨房里金灿灿的黄米下锅之际,下锅的黄米先煮后散,半个小时的样子粘软适口的黄米馓饭就做得了。此时,再配以爽口的时令荤素炒菜下饭,不仅好吃,还特别耐饿。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抑或是旱地耕种太过辛苦吧,老家乡下已无人耕种旱地作物,黄米谷子自然也就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知从何时开始,馓饭中的小米换成了大米,原来金灿灿的黄米馓饭,现却成了白亮如玉的大米馓饭,过去天天都要面对的黄米馓饭而今却成了稀罕,要想吃上地道的黄米馓饭还得“下馆子”才行。
说到兰州的“馓饭”,不免的就要把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一度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先后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落户兰州,随着大批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兰州,自此兰州人口的构成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无论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或是兰州本地人,当年70%粗粮、30%细粮的粮食供应配给是每一个“兰州人”必须面对的,而这70%的粗粮主要是包谷面。于是乎,外来的也好,本地人也罢,纷纷在制做包谷面的饭食上做起了文章,兰州本地人的包谷面馓饭自然成了热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都能做得一锅像模像样的包谷面馓饭。当年,兰州人的馓饭,下饭的菜一定少不了青椒茄子、酸辣土豆丝和一小碟腌制的花花菜,还有刺激味蕾的蒜辣蘸汁。当年,每到中午的饭口时间,很多人家的厨房里就会飘出诱人的青椒茄子炒出的香味来。有了适口的下饭菜,吃起馓饭来倍觉味香,食欲大增。这馓饭,在当时虽不是什么上等家宴,可也帮助千家万户渡过了无数个困难时日。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天天似“年”,困难时期离不了的小小馓饭反而成了地方的风味名餐,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古往今来“馓饭”在大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演绎着人间的真情冷暖,见证着世间的沧桑巨变。一直以来是陕甘宁青很多地方寻常人家常吃的饭食。曾几何时,微服私访的大清皇帝对它大加赞赏,念念不忘;镇守边关的将士情有独钟,爱不释口。相信这普通的小小馓饭定会做出大文章来,为西北地方的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之作用的。
注:①“馓饭”,一种西北地方民间常吃的或米或面加工的饭食,“散”馓饭的“散”字,特指不停搅动锅中将熟的米或稠面糊的动作。②“花花菜”,是指用洋姜、青椒、芹菜、茄莲,莲花菜、红萝卜等混合腌制后切成细丝的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