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作 者 刘 孝 华(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作者

老家的变化
作者:刘孝华

我的老家在重庆市渝北区,地处渝东北,与长寿区、江北区、四川邻水县紧紧相连,一条条公路、铁路、高铁四通八达。 渝北区占地1452.03平方公里,人口220.6万人,年平均气温 25℃之间,气
候温润,适宜繁衍生息。
渝北区顾名思义是重庆主城区之一,有山有水,风景如画,如:著名的统景度假区、明月湖风景区等,全区号称五马归槽之平原,可见山和平原是渝北区的主角,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渝北人民,千百年来,依赖着多山多水特有的天然条件,养育出不少美人美景,流传着诸多美人美事,让世人广为传颂,豆干、蔬菜、蜂蜜、竹芛、柑子、火锅、鸡、鸭、鱼、酒、 干货、山货等等,都是渝北传统的特产,也是当今经商的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渝北还有引以自豪的长江、嘉陵江、御临河,它发源于高原,流经全区,哺育着世代相传的渝北儿女。奇怪的是在我国,大多数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入大海,然而,嘉陵江、御临河却反其道而行之,由东向西流入长江,而这两条特殊江河,还记录了数百年来渝北人民的辛酸历史和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嘉陵江上游新建的水电站,更是调洪,发电,养殖,旅游的综合水利工程,御临河风景优美,也是渝北人民的风水宝地。
渝北区建区已有20余年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归巴蜀郡管轄,到盛唐时期,已有正式县级建制,可见,授于老家渝北,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评价,也实不为过!
说起老家的变化,莫过于龙兴协同创新区和御临河两岸。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从小学至初中的几年,家乡的御临河畔,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发生洪水,大水一来,御临河畔,一片汪洋大海,滚滚的洪水中,夹杂着被冲刷的门、窗、木头、杂物、鸡、鸭、猪狗、牲口等好不悽惨,好不触目惊心,御临河上原有的一座石板桥被淹没,只好撤去靠边下岗,此时,原来靠石板桥通行的百姓,只好干瞪眼,空焦急,洪水稍退,有的迫不及待,依赖木船摆渡,每次与洪水博击的场面,实在是险象环生,十分惊险,印象中难以忘怀的还是1971年那场全国性的洪水,御临河、嘉陵江也未能幸免,那一年,我只有12岁,洪水那几天,学校被迫停课,老妈一再关照我在家待着,不许乱跑乱动,豈料,洪水刚退,3名学生被淹死,被抬到大坝上进行追悼,那场景,那悲壮,令我终生难忘。

渝北人民遭受洪水肆虐的日子,直到上世纪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过几年努力,移民搬迁才得到彻底根治,河流拓宽取直,一座失修多年的石桥,分别被宏伟的水泥钢筋大桥所取代,在沿河一带还建起了几十公里长的滨江大道、明月湖、龙王公园等,从此,龙兴御临河一带的老百姓,不但告别了洪水威胁的时代,还迎来了一个老有所乐的小外滩,大家健身、歌舞、休闲、会友……,全面步入了脱贫致富后的全面小康,幸福美丽的新时代!
近几年来,中国的轻轨高铁迅猛发展,也给老家渝北带来了巨大变化,老家渝北,捷足先登,及时分享了这一红利。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渝沪高铁的开通,处于此高铁线路的重庆北站、西站也相继开通,小小的一个渝北区竟然也有一个重庆市最大的高铁站,还有很多轻轨地铁站,可渝北区的 举足轻重 ,这不但加速了渝北经济的发展,也给渝北人民,对外交流,出行交通带来了极大方便。记得高铁开通之前,从老家坐火车到成都,最快也要4个多小时,如今,坐高铁仅仅只要1个多小时,而且每天竟有十余趟高铁列车,来往于渝北(重庆北站)与上海,广州,长沙,昆明,桂林,南宁等之间,当天便可往返于很多城市,这对于观念 比较超前的我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也自感落伍了! 高铁轻轨地铁的开通,最让老家得到实惠的是人民外出打工,商贸,旅游,合作,交流,探亲,看病,治病等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轻轨高铁啊!你简直就是一条渝北人民的天路!
特别是我老家变化——两江协同创新区位于两江新区龙盛片区,十几年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草毛之地,如今此地已引入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49家,集聚科研人员超过2200人、院士团队25个,获批国家级和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建成科

技研发平台110余个,培育孵化企业108家,成为汇聚全球人才资源的“创新之湖”。自从龙兴划为两江新以来工业、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7.8%、30.4%,科技型企业新增322家,累计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近200项,孵化企业108家。从近郊乡村到现代国际大都市区,从乡镇工业热土到全球产业基地、承载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和发展重任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这片创新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两江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说起老家龙兴,对不少重庆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或多或少听过。现在的龙兴,如同大多数城市边缘区域,老旧场镇与待开发土地并存。以至于我对于这片区域的心理距离,可能比物理距离来得更远。一晃几年,虽然期间偶有看到关于龙兴的新闻动态,但真正实地重访才发现这里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新建的基础设施、在建的体育场馆、建成交付的品质楼盘、建设中的核心商业配套、已经投用的产业办公集群、设施超前的教育配套,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人。龙兴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或许恰好可以看作是重庆这座城市极速发展的缩影。城市的边界在拓展,生活的样貌在更新,在如今的发展规划中龙兴已经从曾经的城市边缘转变为未来发展的引擎之一,承担起重要作用。但我也不禁好奇,在龙兴速度的背后,这片区域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生长活力与发展潜力,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现在,又有谁看见了它的未来 …… 原创


刘孝华:58岁,大专文化,现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兴中心小学校工作。从1982年起到现在,利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两个小时以上来看书。近年来,曾在《中国教工》发表过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中国教师》发表过诗词,荣获全国二等奖……并在2021年5月28日去北京参加了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颁奖大会,获得“全国文艺先锋人物”称号,同年8月荣获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11月荣获“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