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
谢枋得 〔宋代〕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赏析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
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
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
“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
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题下的一首诗。
全诗托物言志,诗人以小孤山比喻自身,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含蓄且坚定地抒发自己满腔的爱国之心,以及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力挽狂澜,渴望能够为了国家而上阵杀敌,以及即使孤掌难鸣自己也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志向。
全诗托山寓己,慷慨激昂,继承了诗人一贯来的风格,极尽豪迈奔放,情感丰富充沛,格调悲怆沉重,悲壮不已。
当时的南宋已经偏安一隅,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但是南宋朝廷内部很多官员依旧选择苟且偷生,居安不思危。
诗人一直力主抗元,决定与国家共存亡,誓死保卫国家,在投降派的眼中,诗人像是一个异类一般,他想要力挽狂澜,可是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帮助,反而遭受了排挤,孑然一身。
在愤懑、忧虑和深沉的爱国之心的驱使下,诗人题下了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
人人都说小孤山这里是海之大门的关口,从小孤山上看,海面上汹涌的波涛形成的漩涡是那么的凶险,看上去无边无际。
观看这样的画面的人们,无一不惊骇失色,而小孤山日日夜夜所面对的都是这样的画面,却丝毫不曾畏惧。
诗人以小孤山比喻自己,他不也如小孤山一般,临危不惧,神色不改,不像那些苟安派们,看见危急的形势就大惊失色,神色惊骇。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小孤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铸就而成,是天然形成的支柱,大好的河山有此山作为屏障,就能够抵挡外面的狂风暴雨。
诗人一直想要力挽狂澜,为国效力,上阵杀敌,不也是在为国家抵御外敌吗?
远远地看过去,小孤山坚韧无比,像是一位在战场上屹立不倒的勇士,而这一片山河上,只有这样一座屹立不倒的孤山。
小孤山的山势是如此的孤绝,如同末世当中的孤臣一般,艰难落寞。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明天的时候,“我”会登上孤绝的小孤山的峰顶,只有站在小孤山的峰顶上,极目远望,纵观山河,“我”才会放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