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宪曾
1973年12月19日上午,老家淮安县淮城镇驸马巷8号的院子里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勺湖居委会的领导来到我家,给我送来了光荣入伍的通知书。四天后,我和全县90名应征入伍的新兵告别家乡,走上保卫祖国的光荣征程。
岁月悠悠,白驹过隙。虽然转眼已近50个年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经常象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重现:带兵干部杨广林指导员到学校和我家走访;穿上军装后县人武部解政委对我们全体新兵的谆谆教导;班主任马家华老师送给我“投笔从戎,风华正茂”赠言的笔记本;哥哥姐姐从外地赶回来为我送行;年迈的父母顶着寒风步行四五里送我至大运河轮船码头;以及离家时长跪在年近九旬久病不起的奶奶床前挥泪告别,一幅幅成了我今生永久的记忆。
今年的春季征兵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应征入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每个热血青年的光荣义务。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但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长怀远虑,居安思危。建设强大的国防,保卫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老一辈革命军人, 我寄希望于广大青年要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投身火热军营,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
今天特以诗歌的形式回忆还原50年前的那段人生经历。
当年十八九,踊跃争参军。
全家都赞成,登记跑得勤。
征兵名额少,全县九十名。
政审不发愁,体检心不宁。
身高五尺五,体重百十斤。
生怕不合格,愿望成泡影。
收到通知书,三夜未彻眠。
奔走告亲朋,街坊喜又惊。
穿上绿军装,甭提多高兴。
欢送真隆重,告别众乡亲。
代表新战士,上台表决心。
青春献祖国,争优五好兵。
牢记党培养,不忘家乡情。
红旗迎风展,客轮笛长鸣。
严父左嘱咐,慈母右叮咛。
到了部队上,常给家写信。
锣鼓声声里,离乡奔军营。
水路至镇江,两岸尽风景。
换乘闷罐车,继而到南京。
车站饭菜香,氛围好温馨。
黄昏又开拔,不知往哪行。
夜到目的地,安徽三界停。
解放大卡车,待发等命令。
车厢两旁边,横幅簇崭新。
欢迎新战友,字字暖人心。
整队提要求,报数又点名。
风大天又冷,山沟好寂静。
巅簸几里路,漆黑没人影。
顺着车灯看,满目松树林。
到达目的地,哪里像军营。
没有灯光亮,只见满天星。
分明是工地,马达声轰鸣。
住宿山坡上,条件很艰辛。
房门没油漆,窗户木条钉。
全连百余人,连长关俊英。
党团建支部,政指杨广林。
三排九个班,每班十新兵。
老兵当班长,个个比哥亲。
睡觉没板床,上课席地听。
地铺人挨人,稻草赛黄金。
百日生活苦,劳动加军训。
出操迎旭日,夜岗陪月明。
队列天天练,学习背条令。
射击加投弹,卧雪又爬冰。
考核争优秀,会拼定能赢。
抬土搬石头,力气大比拼。
建设新营房,人人有干劲。
寒冬腊月里,个个汗淋淋。
顿顿吃的饱,体重长几斤。
内务常检查,评比争先进。
表彰好同志,喇叭响不停。
周末看电影,拉歌真带劲。
难忘分兵时,相拥不舍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军旅起跑线,最忆当新兵。
五十年前事,思念到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