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话语言再现大儒风采
——杜崇斌长篇小说《大儒张载》读后
作者:孙伟峰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被冯友兰先生尊为“横渠四句”,其作者正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
不久前,我收到了著名作家杜崇斌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大儒张载》,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一连读了两遍。我很好奇,也很想知道,杜先生是如何用小说的手法将这位先哲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又耐人寻味的,两遍读后,我明白了,杜先生不是用文学去书写的,而是用满腔的生命热忱、炽热而至诚的情感去书写的。
读这本书,就好像穿越到了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宋代,到了秦岭脚下、渭水北岸,到了钟灵毓秀、古朴端庄的横渠镇,和这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哲学家(李国平语)展开了一场对话和交流,展开了一场思维的碰撞和哲思的激辩。

通读这部巨著,我以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观点鲜明。尽管是小说,但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文艺观。杜崇斌先生用如椽的巨笔,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一代大儒张载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对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和人格精神的描写,都是以史实为基础,再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但总体上来说,没有夸大歪曲,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北大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在其专著《宋明理学十五讲》中对张载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思学并进,德智日新。”杜先生的这本书,很好地阐释了这个观点,无论他谒见范仲淹,还是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归家专心著书立说,他不停地学习、思考,就像他的诗所写的那样:“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通读这部《大儒张载》,我感觉杜先生将张载的这种精神,很鲜明地表达出来,很难能可贵。

第二,史料翔实。国家领导人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杜先生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曾写到,为了创作这本书,他曾多次到眉县调研,多次拜谒张载祠、张载墓和张载纪念馆,还采访过当地的张载研究专家和张载的后人等,对张载的著作《横渠易说》《正蒙》《经学理窟》等也进行了透彻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宋朝与西夏和辽国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正是在这些广泛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实地还原出那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开明盛世,还原出那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且有着重大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的大儒张载,还原出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当然,杜先生对张载的研究还不完全体现在这些方面,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杜先生还对张载的年谱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考证出了他不愿为官的三个理由:一是张载本身就无心仕途、淡泊名利;二是他要积累学问智慧,要遍读天下之书,;三是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可以说,没有扎实的功底,没有长期地积累,没有广泛阅读,没有实地考证,没有深入地研究,是断然写不出如此丰满立体而又栩栩如生的张载来的。杜崇斌先生对张载的研究之深入,之广泛,是任何一个传记类作家都应该学习的。一个好的作家,就应该走出书斋,到现场去,到历史中去,才能书写出创作出一个个好的作品来。

第三,语言诗化。这是这部小说让我看到的最大的亮点,它的语言很美,具有一种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理念的升腾力,一种从具体的人物情节提高到普遍的意蕴、诗情的概括力,它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这种诗意的小说创作手法,我冒昧地揣测,与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等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经过作家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以及场景,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比如在第三章《那时花开》中描写张载与吴玉等人赏菊吟诗时,作者写到:“五个少年就这样一边赏菊,一边饮酒对诗。秋风轻拂着,红叶黄叶在他们身边飘零着,花园里菊花的幽香丝丝缕缕飘来,和着桌上的酒香,令这个秋日的午后显得那样清新,那样充满诗意,又是那样令人陶醉。”再比如在第八章《热血报国》中,作者写到:“张载吟着吟着,远远听到了渭河波涛汹涌的哗哗声。渭河到了,但见河水暴涨,浑浊的河水已经淹没了枯水季堤岸边暴露的沙丘和灌木,一河怒涛裹挟着泥沙,向东奔腾着……那汹涌的波浪声似乎应和着张载那雄浑的歌谣,为他壮行!”等等,这样的描写,在这部小说中比比皆是,也由此可以看出杜先生的语言魅力。
小说到底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人听的。是视觉的语言,不是听觉的语言。这种诗化的语言,有着震撼心魄的激情,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韵致和醇味,是作家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合与升华,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给人以美感。
作为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杜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生活化、平民化的张载形象,填补了国内对大思想家张载进行宏大文学书写的空白,领略了他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也重温了北宋那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杜崇斌先生文学历程的一次重大尝试和挑战,也是一次非凡地跨越。
总之,阅读《大儒张载》这部小说,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美的教育,一次文学创作的学习。我们有理由期待,杜先生能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用他如椽的巨笔,再为我们书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来。



作者简介:孙伟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百余篇习作在《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终南文化研究》《中国航天报》《军工文化》《宝鸡日报》《秦岭文学》《山东散文》《华山文学》《作家摇篮》《秦岭》《南湖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联系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开发区科技新城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