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概述
沈俊杰
对联,大家一般都比较熟悉。春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结婚,要写个婚联;乔迁,要贴个乔迁新居联;节庆,要写个庆贺联;死人,要写个挽联。总之,对联用途十分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然而,这些都只是对联的具体表象。那么,究竟怎么样才叫对联呢?突然这么一问,恐怕能回答出来的人就不多了。那么,我们就首先从对联的定义概念上来讲解对联。
关于对联的定义,翻遍所见到的关于对联的书籍,还找不到一个比较科学、严谨、完整的定义概念。
就我所掌握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联的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辞海》的解释说:“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红纸对联,则叫春联。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相传起源于后蜀主孟昶之自撰春联,贴于桃符上下,谓之“题桃符”。至宋时遂推广到用在普通楹柱上,后又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这些定义都是就对联的具体表象泛泛而言,完全没有涉及到对联的本质特征,表达亦不够精炼,不够准确。
那么,关于对联的定义究竟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我认为,应该根据《联律通则》的规定,用下面这段文字来表述,才更合乎定义概念的规范:
对联是由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而组成的对偶句;是集文学性、实用性、谐巧性于一身的,且具有独立文学形制的一种文学艺术体式。
这个定义,就涵盖了对联的所有艺术属性和全部格律要求,抓住了对联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比较科学、严谨、完整的定义概念。定义由两个分句组成。我们看主干部分:首先,对联是对偶句。然而,这个对偶句,又不是一般的对偶句,而是由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而组成的对偶句。揭示的是她的外在形式及格律要求。其次,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体式。而这种文学艺术体式又是集文学性、实用性、谐巧性于一身的,且具有独立文学形制的一种文学艺术体式。揭示的是她的文学艺术属性,这是其它所有文学艺术体式所不具备的。
好了,我们知道了对联的定义概念,那么,创作一副合规的对联,到底还有哪些讲究、有哪些规矩、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大家知道,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是国粹,应该发扬光大。
俗语说,对联、对联,既对、又联。那么,究竟是怎么个对?又是怎么个联法的呢?简单地说,就是五对一联。
我们先来看一副对联: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曾国藩“赠何栻”
就以这副对联为蓝本,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看字句。上联两个分句,四七句式,十一字;下联也是两个分句,同样是四七句式,十一字。这即是对联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字句对等。上下两联的字句必须相等。
其次看词性。上下联相对应的词,如千顷-二分(数量词)、太湖-明月(名词)、鸥-鹤(名词)、与-随(连词或动词)、陶朱-何逊(专名词)、同-共(副词)、泛-移(动词)、宅-家(名词)。上面所说是按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概念来说的。如果按古汉语的字类划分来说,湖-月、鸥-鹤、陶朱-何逊、宅-家,是名词,实字对实字也。除此以外,其余都是虚字,属虚字对以虚字也。不论用哪一种说法,相对应位置词语的词性都相同。这即是对联所要具备的第二要素,词性对品。这里的“品”,就是品类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结构。结构包括组词结构和组句结构两个方面。先看组词结构:
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的组词结构是,如千顷-二分(偏正结构)、太湖-明月(偏正结构)、泛宅-移家(动宾结构)。
上下联相对应各分句的组句结构是,千顷太湖-二分明月(偏正结构词组分别作定语),鸥与陶朱-鹤随何逊(并列结构词组分别作主语),同-共(副词分别作状语),泛-移(动词分别作谓语),宅-家(名词分别作宾语)。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下联相对应的词及组词、组句结构都必须一致,这即是对联所要具备的第三要素,结构对应。
我们再来看节律。节律,也称节奏,主要是指语义节奏。当然也还有律句节奏。还是这副对联,我们来看他的节奏是怎样的: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上联前一个分句是二二节奏,后一个分句是四三节奏;下联同样是前一个分句二二节奏,后一个分句四三节奏。上下联相对应各分句的语义节奏必须一致,这即是对联所要具备的第四要素,节律对拍。
下面来看声律: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般来讲,当句中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交替安排,可以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约定俗成来处理;上下联相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相对或曰相反,节奏点可理解为二四六字位的字。这即是对联所要具备的第五要素,平仄对立。
前面讲的是“对”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这五个方面只是形式上的对,还没有涉及到内容。写对联,光有形式,没有内容,那肯定是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联的好坏,除了要有完美的形式外,主要的、关键的是要看内容。这个内容,就是靠“联”来体现的。
下面就说“联”。对联对联,不光是对,还要有“联”。这里的联,是指联系的联。说的是上下联所写之内容要有联系,不能风马牛而不相及,不能对成无情对。这即是对联所要具备的第六要素,形对意联。
我们还是拿这副联来说事,看他这副联是怎么把上下联的意思联系起来的。
这副对联是曾国藩题赠给何栻的,上下联必须围绕着何栻这个人来写,上下联之间必须要有联系。
何栻,字廉昉,清·江阴人,道光进士。曾任吉安知府。罢官后流寓淮扬,以盐致富,大兴第宅,曾因以题赠此联。
上联“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写何栻致富之事。说是在浩荡千顷的太湖之上,你就像陶朱公一样,与鸥鸟为伍。陶朱即范蠡,辅佐勾践而灭吴,以报会稽之耻。但其知道,勾践只可与其共患难,难与其共忧乐,遂浮海至齐,隐姓埋名,与鸥为侣,置产业至数千万。复尽散其财去陶,自号陶朱公。泛宅,谓以船为家也。
下联“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写营建之事。说是在二分明月之夜,你就像南朝的何逊一样,伴随着仙鹤,移家扬州。何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他在扬州时,每值梅花盛开,常吟哦其下,后官至洛阳,思梅不得,固请再任扬州,自随以鹤。适逢寒梅怒放,大开东阁,与文人友好,笑傲终日。后杜甫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句;徐凝《忆扬州》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句。
这副联用致富与迁家的典故,题雅词以赠何栻,恰如其人,恰到好处,用典确切,联系紧密,不失为一工对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副工整、合规的对联,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所述六个方面的要素。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工整、合规的对联了!
假如不是这样,那就不能算作一副工整合规的对联,或许根本就算不上对联。比如说,袁世凯死后,有人送了一副所谓的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
有人看后,就私下议论:“这袁世凯怎么对得住中国人民呢?”送挽联的人正好接着话说:“这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嘛。”写这副所谓挽联的人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深层次的意思。送挽联是假,表达这层意思是真。
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后奉命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戊戌变法时,出卖维新派。任山东巡抚时,镇压义和团。后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扩编北洋军,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武昌起义时,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威胁孙中山让位,并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建立北洋军阀政权。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后又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实行独裁专制。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宣布恢复帝制,准备登皇帝位。护国战争爆发后,被迫取消帝制。不久病死。
其实这根本就算不上一副对联,这只不过是人们利用了对联这种形式来讽刺挖苦袁世凯而已。这副所谓的挽联,至少是字句不对等、节律不对拍、平仄不对立。
再比如无情对:
鸡冠花未放,
狗尾叶先生。
这是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中记载的学生嘲笑先生的一副无情对。说的是有一个姓叶的塾师,看见院子内鸡冠花还没有开花,就随口吟出了“鸡冠花未放”,但就是想不出好的下联,口中却一直在念叨这个出句。突然被一学生听到了,学生略加思索,脱口就对出了“狗尾叶先生”这么一句。
老师听后,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略显尴尬,但也没什么可说的。从字面对上来看,确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字字工对,严丝合缝。字词对仗工整,而意则各不相干。出句为主谓句,说的是鸡冠花还没有开放;而对句却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成了“叶先生”的定语,起到了嘲讽的效果。该作尤以“叶-花”、“先生-未放”最为精妙,在特定的情境下,讽刺辛辣,令人捧腹。
再比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出一上句,“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随之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果-树”,名词相对;“然-已”,副词相对;“一点-千寻”,数量词相对(古八尺为一寻);“休-不”,副词相对;“纵-相”,动词相对;“干-斧”,名词相对(“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如大动“干戈”)。上下句相对应的字词对仗极为工整,前五个要素“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都做到了,就是最后一个要素“形对意联”没有达到,句意毫不相干,出人意表。
尤其是下句的意思,象是在解释无情对的妙处一样,字对、字字工稳,意思却各不相干,实在是天衣无缝。上句中的“树”“已”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作后补式。而下句中的“果然”,副词,是一个不能拆分的双音节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的意思。
上句中的“纵斧”,动宾结构词组,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词组,纵-动词,斧-名词,组合到一起,表示操纵斧子去砍的意思。而下句中对以的“相干”,动词,就是一个不能拆分的双音节词,表示互相干犯之意;“不相干”,即互不干涉之意。从表意上讲,上下句完全是各说各话,语义间没有丝毫的联系。像这样的对句,严格地讲,就不能算作是一副名副其实的工整、合规的对联了。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它是晚清士大夫在练习对句时,过分强调字对工整而形成的一种对句怪胎,后逐渐形成为一种文字游戏,以供人们把玩。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上下联所对内容隔得越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人为地拖延时间。这种对句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而前后呼应,也别有一番情致,作为练字、炼句、休闲、娱乐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此文系作者于2023年2月24日在咸宁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讲对联课之讲义稿。
作者简介:
沈俊杰,字圣通,湖北孝感人,汉族,中共党员,咸宁市商务局副处级退休干部。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华诗词网》执行坛主兼联版首席版主十年;咸宁报业集团所属咸宁论坛之“咸宁诗联”版首席版主十年。2020年(含)前,先后担任《咸宁诗词》《咸宁诗联》《潜山诗词》《潜山诗联》主编。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咸宁市潜山诗社社长;咸宁市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有《联言对语》《以言集》《以言又集》《以言再集》《漫谈对联艺术的诸多讲究》《赋体入门指要》《散曲概述》等专著面世。还曾参与《鄂东南女子诗词选》《古今诗人咏咸宁》《咸宁市对联集成》《诗咏香城泉都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并主编《庚子壮歌》《风雨同舟》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