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筋石脉篆刻法”。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刘方明先生从山体岩石的自然状态中,将筋张脉肌的现象予以抽取、整理,妙合于篆刻作品中,历经四十多年的研探、创作数百件,逐渐形成“山筋石脉”篆刻法,理论上归纳有“三大类八个方面”,留存作品实例200多件。其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篆刻艺术表现形式,极大的丰富了篆刻艺术表现方式。对明末文彭(1498-1573)至近代齐白石(1864-1957)等篆刻大家一直推崇、延用的以其书法特质入印而形成个人风格的创作路径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更是一种篆刻艺术审美趋向的提升,客观的说“山筋石脉”篆刻法是前无古人后接来者的一种崭新的篆刻方法。

灵壁石中的“筋张脉肌”现象

刘方明简介:
1958年生人、海上画派吴昌硕先生再传弟子。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扬州八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扬州八怪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二届篆刻展评委,篆刻作品获1983年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作品奖、入选中国第二届篆刻展等。 东南大学、扬州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书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环球人物》第295期文化专访刊行“吴昌硕再传弟子、诗书画印四艺皆精。刘方明,扬州八怪传承人”。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欣赏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厚重”1983年全国篆刻评比获奖作品

《上海书法》杂志1983年第4期第8页

所获奖状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舒天”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刘玄父”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徐伯生”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青山如屋”与纯汉印刻法比较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晋王”朱白相间印与一般印刻法比较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少聪”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如高山坠石”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不乏简静”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百岁将军”

【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扬子”

1979年秋苏州丁香巷小石子街四号拜张寒月先生为师(吴昌硕入室弟子)学习篆刻

1981年冬日韩天衡先生为刘方明篆刻作品题;“大朴不雕,辛酉冬日题方明同志所作建军历程印谱并誌敬服。“

1983年夏日谢稚柳先生为刘方明的【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厚重”获全国篆刻征高优秀奖题字;“金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