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不能忘却的记忆
战役先行东北,红旗指向西南。顽强英勇斩敌顽。劲旅丰碑史卷。
文物深藏记忆,光标再现当年。军歌唱起震云天。耀眼星光璀璨。
已是冰封大地,素裹银装。连日来雨夹雪、小雪下个不停,气温一直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虽说是迟到了的冬天,但来得就是个猛,毫不逊色,毫不吝啬。
2012年11月25日,陪同来自齐鲁大地革命老区的朋友,我们一行6人,驱车去哈尔滨市辖的双城市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
如今已是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坐落在双城市东北隅。这是一座有着95年历史的青砖灰瓦顶、木结构硬山墙的民居建筑。据介绍,占地5 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 1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有一月亮门相通,有7栋房屋,每栋房屋5间,共有房屋35间。东院为三合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南面有内外墙,内墙有一个门楼,直通前面的外墙大门。西院东西南北四栋房屋形成了一个四合院,南面中间有一门洞。
东院的窗户玻璃贴着米字形的纸条,真还有点战争的味道。正房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书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走进屋内,一尊两米高的林彪半身铜塑像坐北朝南,这是纪念林彪诞辰100周年其女儿林立衡所赠。只见他戎装英姿,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左前方,右手拿望远镜至胸前,左手攥紧拳头从军衣左下摆里伸出,好像在观察敌情,并坚定进攻的决心。
东屋紧里间是林彪的卧室,外间是办公及会客室,西屋是作战室和小型会议室。这里有战场态势图,林彪、罗荣桓、谭政和刘亚楼正在分析战场上的态势,塑像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还特意考虑林彪怕冷、怕光、怕风“三怕”因素而挂上了厚厚的窗帘。西厢房是秘书和警卫班的住所,东厢房是伙房、仓库,均力求恢复当年的模样。
西院,正房是当年的通讯枢纽处,陈列着通向前线和各纵队不同功率的电台。房屋内基本恢复了那个年代东北民居的旧貌。东西厢房如今设有集各种图片、图表、影像、实物等为一体的展览,使历史事件鲜活生动,更具感染力。
在这里,我们又拾起了那红色的记忆。1946年12月至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在此成功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夏、秋、冬三季攻势、辽沈战役等战斗、战役22次,为解放全东北,继而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据介绍,辽沈战役历经52天,共歼灭国民党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11个军、36个师级地方保安团、队47.2万人;我军伤亡6.9万余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巨型浮雕,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四野主要将领研究战争局势的场景,林彪手持放大镜观看作战地图的动作更加逼真。在四野的战史展厅,以东北战场为重点全面回顾了纵横天下、屡建奇功的光辉战斗历程。也正因为此,1955年授予军衔的元帅、将领均居全军之首。在全军10位元帅中就有林彪、罗荣桓2位,在10位大将中就有肖劲光、黄克诚、谭政3位,在57位上将中就有19位……四野先后诞生了521位高级将领。
提起双城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我再熟悉不过了。在部队工作那些年,经常到双城来。原来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是县人民武装部的办公场所。有一年下基层,我一个人曾一连3天住过东院正房的西屋。我穿插讲解员的间隙向客人介绍着。在我的记忆中,原来旧址门前是一条小巷,如今门前的民房不见了,拓建成了水泥广场,还摆上了退役的舰艇;原来东院的外墙大门上有一块任凭雨雪风霜吹打得早已褪了色的“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1946.12—1948.9)县级文物”的木牌子,如今大门上那副“名播四海举手千军平北地,威震八方弯弓一箭定南天”的对联在述说四野的辉煌与功绩,经过修缮的旧址以特有的形式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历史,是特定时空真实的记录。历史就要客观、公正地展现给后人。
朋友,当我们来到双城在这座普通民宅群落中参观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时,无不被四野的赫赫战功所震撼,倍感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