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国泰认为,每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矿藏,那是人“沉睡着的力量”——潜在的智慧,需要老师们去勘采、发掘和唤醒,如果不被发掘、唤醒,就会像灿烂的火花得不到氧气而熄灭。而兴趣、自信,正是塑造自身的最大动力源。
“三标课堂”: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好老师。走进黄冈实验学校高三(3)理科班的教室,小老师正在上测试课,老师坐在后排聆听。学生们六个人一组,每组一个小组长,组内两个人结成帮扶对子。小老师将课堂目标写在黑板上,带领同学读标和释标,让同学们认清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要完成的目标,比如要掌握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然后进行测试。20分钟后,小老师公布答案,学生交换答卷,互批互改,签名赋分,各小组组长统计小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后填写到黑板上的统分表中。小老师根据表格进行点评。然后个人自查错题,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对子帮扶;对子无法解决的难题,小组帮扶;小组无法解决的难题,全班帮扶;全班无法解决的难题,老师帮扶。
教育家杂志记者刘秀萍采访小老师管洪
笔者看到,在每一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着一张“己文化简案”,上面写着己梦、己训、己规,目标大学,目标分数和目前情况分析。高三(3)班的学生小管成绩优异,作为组长,其组志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他带领全组发扬“比学干帮超,多快好省高”的学风。当笔者问及小管的梦想时,他的眼中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我的梦想是考上西藏大学,那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李校长告诉笔者,“三标课堂”简单、快乐、灵动、有效,完全从学生个体出发,课堂由学生主导,学生对设定的课堂目标当堂进行自我反思、内省、升华,对所学知识做到堂结堂清、不留尾巴。老师的角色也完全颠覆了传统。作为引导者,教师在课程最后进行必要的典型例题精讲或思想、方法点拨。“有时候,甚至不用老师补充,学生们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当堂知识。”李校长强调。
每个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互相弥补弱点,互帮互助。当两个孩子在一起讨论解决了问题后双手击掌,这既有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最好的自我评价。

孟国泰表示,“三标课堂”从最后一名抓起,向第一名看齐,一个不落,一分不差,因材施教,培优扶弱,确保大面积、大幅度、高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的“三标课堂”,不仅改善了教学流程,改进了教学关系,而且重塑了课堂教学价值观。
笔者聆听了六年级“小老师”小昆讲解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登幽州台歌》,他落落大方,声情并茂,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小昆借幽州的典故,分析作者陈子昂的性格特征,让笔者大感意外。“小老师”小昆为讲课而准备的教学流程,更是清晰明了。小昆说,自从有了“三标课堂”,自己就是小老师、小主人,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学习变得更主动,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大老师肖燕与小老师小昆
刘校长表示,“三标”教学模式,破除了满堂灌的教学,学生走上前台做老师,老师做助教,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信自主,即便将来没有考上大学,但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走上社会,在哪个行业都会是佼佼者。
五年级小菁同学在语文老师有事不在时,自己组织课堂,自己检查学习情况,让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熟记古诗词,不仅带领同学学习,而且带给同学新的思想,新的学习方式。
孟国泰向笔者强调:“‘三标课堂’让那些胆怯的人变得不再胆怯,让那些害羞的人变得不再害羞……高分是高快做人的副产品。并不是只有成绩好,才能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绩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能力。”
教育家杂志记者刘秀萍在观摩“课程大世界”
“个体课程”:把阳光洒向每个孩子。
孟国泰一直在探索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开设1500门“课程大世界”,这里面,最值得一说的是“个体课程”。“个体课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自主设置的课程。所有的过程由学生自学,没有老师参与。
孟国泰认为,“个体课程”的前提是要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到底什么是教育?是把我懂的东西教给你,还是我给你提供阳光、雨露和土壤,让你独立成长?许多老师说,我只开设我懂的课程,这是不对的。你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就不能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了吗?”
初一(1)班的学生小庆,性格内向,羞涩沉默,但酷爱写诗写文,孟国泰发现她有文学天赋,便激励她开设“文学创作课”,她受到鼓舞,创作了许多小诗和文章。黄冈实验学校的学生小娜端庄大方、秀外慧中、思维灵动,镇定自若,反思能力超强,人际沟通顺畅,孟国泰建议她开一门“主播课”。
端庄大方、秀外慧中、思维灵动的小娜
其实,这里的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在英文中课程“course”还是航线、行动方向的意思。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说,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经验,他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孟国泰的“个体课程”便是如此。
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学校里,这样的“个体课程”还有很多。小麒开设了“数学思维课”,同学们称他为“数学小王子”;小颖同学开设了“生活中的物理课”,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解题,得到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小玥同学开设了“宝石鉴赏课”,自信地走在成为珠宝商人的路上。还有,小超开设的“武术课”、小煜开设的“奥赛课”、小钰开设的“合唱指挥课”、小贤开设的“英语教学课”、小靖开设的“地理旅游课”……
小记者采访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的大记者
“‘从个体出发新课程’关系到每个人的天然性格、兴趣爱好和个性成长。有一个人便可以开发一门‘课程’,每个人的思维和创意是各不相同的。”孟国泰笑言。
肖老师说,学校是充满童趣的乐园,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富矿。
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开课程;课程大世界,一人一世界,有才你就来(孟国泰语)。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就是要将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勤于思考、敢于发现自己的人。
(选编自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2018年第5期,插图为编辑所加。)
作者:邢晓风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