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斌,四川大学中文系1984级校友。现任雅安日报传媒集团编委、融媒体指挥中心主任,雅安市中级职称专家委员会专家。
李国斌:有温度的媒体人
坚持理想,幸遇良师——“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李国斌出生在雅安市汉源县片马乡然莫村,那里地处大凉山边缘。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因为家庭原因,在高中时差点辍学。李国斌从小就对文学抱有极强的热爱,在他看来,文字和文学可以浸润心灵,扩大视野,是身处苦闷贫瘠土地上人类的精神良药。

川大上学期间照片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1984年,李国斌以汉源县文科第一名考入四川大学。秉持着对文学与历史的热爱,他毅然选择了中文系。李国斌回忆道,奔赴大学校园的路可谓不堪回首,离家最近的火车站也有90里路,李国斌只身提着一米多高的木箱,步行4小时到达渡口,过河后赶上班车前往火车站,几经辗转才到达学校。艰辛的求学之路,让李国斌对学习机会倍感珍惜。
太多的回忆涌上心头,谈到在川大中文系学习,李国斌对负责思政课的毛建华老师印象深刻。毛老师小小的个子却无法掩盖他过人的才华,凭借清晰的思维和惊人的感染力,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回忆课余时光,同学们曾为奔向望江公园,“推翻”了那道校园与公园间的“柏林墙”;也曾伸长脖子挤破头,只为蹭着同学的小黑白电视机,看众神角逐世界杯,马拉多纳封王……
川大图书馆丰厚的藏书,爆炸的知识海洋,畅游四年,让他如鱼得水,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养料。对李国斌而言,在川大最大的收获便是“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这也让他能够有勇气和底气去探索真理、追求热爱。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职业的技能或许可以在工作中逐渐摸索,但对李国斌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川大的浸养中培养三观、塑造思维,同时也正确引导了他何为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我读大学的时代,我认为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川大中文系打好了我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最好地基。”
脱离舒适,迎难而上——“困难是人生的必答题”
临近毕业,李国斌听说雅安要创建电视台,主动提出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回到雅安后,李国斌却被安排到广播电视局机关任职。这份让别人羡慕的“铁饭碗”,李国斌却吃得不香,“我还是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喜欢走出舒适区,去做新的尝试”。于是,工作八年后,李国斌放弃了好多人羡慕的公务员编制,转战新闻第一线,来到雅安电视台,重新从记者编辑干起,成为新闻中心主任、专职编委。后来为了继续挑战新的可能,去了雅安日报社。罗曼·罗兰曾言: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李国斌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个性,铸就了他媒体生涯精彩的一笔笔。

2006年,初到《雅安日报》的李国斌担任副刊部主任兼主编,负责文化类副刊《西康周末》的创办,着眼于挖掘雅安的历史文化、山川地理。新颖的视角,独特的报道,大气的版面,《西康周末》一时风靡雅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再后来,李国斌又主持创办了《生态雅安》杂志,填补了雅安高端人文地理类杂志的空白,从生态和绿色发展角度让世界认识雅安、拥抱雅安。
“困难是人生的必答题,碰见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它。”李国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记录中付出了许多艰辛。为了采访放牧牦牛的藏族同胞,李国斌与同伴爬上了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当年,红军北上,翻越夹金天险,如今李国斌也走上了这险峻的夹金山路。坚持着朝目的地前行,途中李国斌多次被蚂蟥叮咬,伤口无法凝固,鲜血浸湿了整个裤脚、袜子、鞋帮。但李国斌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凭借媒体人的敏锐嗅觉,将牛仔在春夏交接时赶牦牛下山、集中剪牦牛毛的农事活动,戏剧性命名为“中国式斗牛舞”,特写稿件获得四川副刊新闻奖,新华社看到后发通稿报道,剪牦牛毛活动影响传遍全国。后来,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受此启发,将其定为民俗文化活动——“东方斗牛舞会·夹金山剪牦牛毛节”,年年举办盛会,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欣赏。

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斗牦牛(参与嘉绒藏族剪牦牛毛)
李国斌艰险的新闻经历远不止夹金山之行,为了挖掘新闻素材,他甘于吃苦,以苦为乐,将惊险的经历付之笑谈:“考察芦山县的旅游资源时,要走的地方没有桥,我们就找了根木头过河,水非常湍急,我差点儿掉下去了,当时脑袋晕了眼也花了,还以为桥在脚下跑,其实是水在峡谷中快速跌落,非常危险”。在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大渡河大峡谷的古路村采访时,凌晨一点过,他和伙伴们还在深达几千米的峡谷绝壁上摸黑攀爬。李国斌还曾深冬在温度零下20度左右的环境中,用镜头记录下牛背山3660米海拔最高点的雄伟景象……
回忆工作历程,李国斌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到重灾区采访报道和救援的经历。5月12日晚上9点收到紧急集合通知,李国斌秉持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当夜奔赴震中之一的绵竹市汉旺镇。事发突然,初到灾区的预备役团物资短缺,李国斌一行人连续三天在巴士上坐着睡觉,连续三天没有吃到热食,又连续吃了十八顿方便面,并紧急投入到救援和采访中。5月15日,突击队前往受地震影响信号中断的清平乡开展搜救工作,在瓦砾碎石中突进,李国斌和实习记者陆睿也紧跟队伍进行搜寻与记录。次日上午出现堰塞湖,上级命令紧急撤退,不幸的是,撤退过程中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中最强的一次余震,山石滚落,预备役团官兵损伤惨重,团政委胫骨粉碎性骨折,其余五人受伤。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3日在棉竹市汉旺镇救援和采访

2008年6月14日,参加完映秀搜救直升飞机,撤离映秀时,和雅安陆军预备役团政治处干部合影。
“回来后很多人问我,需不需要做心理疏导,我说不需要,我的内心足够强大。”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李国斌没有退缩,在重灾区绵竹、汶川、什邡坚守88天,是雅安预团坚持时间最长的预备役军官之一。

持续奋战的三个月,李国斌担任预团政治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并负责雅安日报在前线的采访报道和指挥工作,先后采写了近10万字新闻作品。李国斌全程跟随记录了雅安陆军预备役步兵团从接到搜救失事飞机的任务,到迅速集结向映秀进发,迎着暴雨在复杂险峻的地形中艰难搜救的全过程。举头是绝壁残垣,脚下是百丈深渊,生命的脆弱、大自然的无情、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刻尽显,李国斌通过文字铭记下这场生死较量,8000字特稿《我们找到了失事直升机》震撼人心,获得2008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如今在新媒体大势下,纸媒无疑受到巨大冲击,作为雅安市唯一一家纸媒的融媒体指挥中心负责人,李国斌选择不断向媒体同行学习先进经验,勠力前行,把融媒体办得更好。同时,李国斌对纸媒仍有信心,“内容为王,主流、权威、深度是纸媒的优势。纸媒的无限伸张性,文字不随时间流逝的穿透力,给读者反复阅读思考的可能性都会给纸媒带来移动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把握温度,深蕴乡情——“有点情怀,有点远望的视野”
“一颗热心,一双冷眼,一双勤快的手,两条忙碌的腿,一个自由的心灵境界。”或许,李国斌与刘墉的思想不谋而合。身为从雅安走出去的孩子,令家乡骄傲的“李状元”,李国斌寄乡情于使命担当,选择回到雅安工作,挖掘藏匿于雅安的自然、人文宝藏,以镜头与纸笔向他人讲述雅安故事,这不仅仅是李国斌的工作,更是作为雅安人的使命感。“对于本土文化,需要带着情感,热爱是第一位的,要把对故乡最炽烈的情感投入到本土文化的挖掘传承中。”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多年来李国斌一直不遗余力地研究挖掘弘扬雅安的本土文化,足迹遍布雅安的山山水水,“搜寻到的关于雅安当地的资料,我都收了几柜子。”收集资料的同时,他也不断向外界输出,不管是在市委宣传部期间负责外宣,还是在市电视台和报社工作期间,李国斌都会尽最大能力向来到雅安的各路记者和文化学者讲述雅安的历史文化和山川地理。采访过程中,谈到雅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李国斌总能娓娓道来。

随着雅安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201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门为雅安制作了一本特辑,为了提升和确保特辑质量,市领导安排李国斌和几位本地文化宣传工作者专程赶到《中国国家地理》北京编辑部,对稿件和图片一一核对,并不断沟通联系各路摄影师,补充美图,每天加班到凌晨,一干就是一个星期。作为雅安资深文化学者以及摄影爱好者,李国斌对雅安哪个地方拍过什么、应该用哪些照片可谓信手拈来。参与指导编辑工作期间,李国斌果断打破原有框架,增添更换了很多照片,大大提升了雅安特辑的阅读性与收藏性。
回顾在雅安工作的数十载,李国斌见证了雅安所有重大的历史活动,参与组织策划的雅安重大文化活动成果斐然:作为秘书处副处长,参与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编辑出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历代名人咏蒙山》《雅安史迹名胜探实》等著作;作为策划组成员,策划实施中国魅力城市活动,助力雅安成功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参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生态城市等等……李国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隽永悠长的乡情。
在日常生活中,李国斌通过阅读、摄影、远游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认为新闻媒体人应该多阅读经典著作,提升文学底蕴,因为阅读就是和大师对话和智者交流。新闻人的学识与修养、思想的高度与深度,最终都会通过作品显现出来。
李国斌对母校饱含感激之情,对学弟学妹们殷切寄语:青年人应有独立的人格、独到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学会独立思考,不轻易被他人左右,保持正确的三观。要坚守做人底线,在大学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要有情怀,心中有诗和远方,追求一点精神价值。
在探索文学、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李国斌欣然接受困难与现实的无奈,不断挑战着自己的上限,历尽千帆,仍对工作回以热忱,对家乡报以感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手握正义之枪,浓缩世间万象,他以实际行动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阵地,守护雅安本土文化,展现着川大人心怀使命、负重前行的责任与担当。

撰稿人:黄昕璇
图片来源:由本人提供
来源:四川大学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