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当从西北来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在中国农历马年新春,从对联到窗花,从电视到网络,从微信平台到日常寒暄,关于马的祝福语随处可见。
中国的马文化历史悠久,历代历朝的帝王们爱马、骑马、好马的举动以及各朝代实行的“马政”起到了积极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民间的养马、马在各行各业中运用、马的民俗形成、马的娱乐享受和马的艺术展现等成了马文化发展动力的主体;历代文人骚客的颂扬和赞叹对马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起到了推波助阑的作用。
中华文明同马文化,紧紧相连。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驾驭马车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之一,而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众多关于马的名篇佳句。在中国古典文化中,马大多平静谦和、低调务实而又忠义可嘉,这从老马识途、犬马之劳、汗马功劳等成语可以看出,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人谦逊内敛的性格。
而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中,马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据青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学者耿占坤介绍,在藏族、蒙古族著名史诗《格萨尔》中,有许多关于骏马的描述。按照藏族的信仰,山神属马,甚至可以借助神力化为骏马在辽阔的草原奔驰,因此在中国部分藏族聚居区有“马年转山”的风俗。
无论是传说中的八骏,引发了一场大战的汗血宝马,还是名动天下的那十大宝马,抑或小说《西游记》中的白龙马,马在我们心中形象是忠诚、勤劳与强壮的。这一种品质像极中国人形象,勇敢与自强不息。如今的生活,马的作用被现代的交通工具所取代,我们一般只能从影视剧中看到它们的身影。马文化正在不断消亡,但是,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些成语确能够一直陪伴我们。
“马文化”是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类对马的认识、驯养、使役以及人类有关马的美术、文艺及体育活动等内容。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中,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见我国“马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厚程度。只要对中华文明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有真切感受到,如果将有关马的内容从我国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艺术作品将会残缺不全。
楚汉相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姬手中长剑落地,霸王自刎乌江,坐骑乌骓马跳江而亡;三国鼎立,逐鹿中原,襄樊兵败,关羽遭遇伏击被杀,赤兔马绝食而死。大江东去浪淘尽,承载着红颜泪、草莽悲的故事驶进现代。红光过后,尘埃落定,昔日的厮杀与呐喊渐远渐遥,渐听不到,透过历史的尘烟,凭吊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的古战场,横刀立马,金戈铁马,戎马倥偬……无论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总有一匹静立的马。马,以其特有的坚韧与忠良牵系着沙场与英雄,它沉默而笃定地定格在历史的视野里。亦如杨柳只有在西子湖畔才可以显示出宁静致远的风格,故事里的英雄只有在马背上才能显示出器宇轩昂的英姿。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北方民族之于马有着深厚的情结与历史文化内涵。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但在融合之前大多是北方的游牧文明进犯农耕文明,骠骑疾箭对阵长枪盾牌,打来打去,南方打输的居多,但农耕社会强大的文明终究将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同化,让他们变得知书达理,过上列鼎而食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马是战争的利器,顺便也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因素。自从僧格林沁的骑兵溃败于英法联军的枪炮,骑兵告别最光辉的岁月,马匹的战争功能也基本宣告终结。随着机械时代的来临,马匹远离时代中心,也远离了中国人的生活。
从此中国的马文化进入一个依靠回忆和想象的时代,直到马术成为正在中国蹒跚起步的体育项目。现在很多人不知道马术,中国的马术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实,中国古代也有骑术,而且历史悠久,最重要的特点是高超的御马术。强调人与马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种理念叫人想起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
骑术,泛指“骑马的技术”,也称为“马术”,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与“射艺”一样,为六艺之一。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据考古资料证实,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脉一带,自古就是氐、羌、大月氏、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张掖很多地方的山峡、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画,这些岩画中有大量远古先民的狩猎图和作战图,其中有骑士挽弓猎杀的。据考古学家们的初步研究,认为这些岩画刻于4000至1万年前,是远古游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遗存。
从黄帝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对马进行驯化了,传说有一个王亥驯马的故事,最早的一支骑兵据说也产生于那个时期。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当时人们还不认识马这种动物,便请黄帝来辨认。黄帝观察了很久发现,每当人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于是黄帝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王亥和马接触久了,有一天终于骑着马回来了。
王亥骑马的事很快就轰动了整个部落,不久黄帝也知道了。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也很感兴趣。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自己也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关上栏杆门,一只老虎乘虚而入,把新生的小马驹咬死了。王亥和应龙见马驹被咬死,气得快要发疯,立刻带上弓箭,骑马向老虎追去。他们跑过几十座山,终于找到这只老虎,把它射死在山谷中。回来时他们又骑着马顺便射死了几只鹿作为猎物。这些事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足智多谋,他脑子一动,对黄帝说:“既然骑着马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打仗时能不能也骑着马追杀敌人呢?”黄帝觉得很有道理,就下命令说:“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从此,黄帝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古代将马术列入“六艺之一”,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驾驭马车的技术。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据《书经•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戎车即战车。
官职“司马”也是由于马“寓兵于农,隐武于国”,周代首次把掌握军政和军赋的官称为“司马”,以突出马的重要性。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和西边的秦国,决心整军经武,学习胡人穿短装、习骑射之长,克服中原人宽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车战之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现,改变了商周时代马拉战车的作战观念。单骑灵活,速度快,在作战时能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所以中国古代重马之风盛行,《山堂考察•论马》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胜也”。唐太宗李世民骑术精湛,多次征战南北,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唐代的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有一种“透剑门伎”,表演者纵马从利刃林立的门中急驰而过,而不伤分毫,令人惊叹。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宫画家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进行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今天中国蒙古族的赛马和奥运会马术比赛中,盛装舞步骑术、三日赛和障碍赛,从某种角度都反映了两种体育文化发展脉络,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
现代马术的主要精神是比赛不强调速度,最佳速度为每分钟570米。盛装舞步被称为马的芭蕾,主要欣赏马的美丽姿态,其它两项比赛主要看人与马的和谐配合,一般能让马积极高兴地完成比赛的骑手得分较高,强迫马比赛的则得分低,观看马术比赛禁止发出刺耳声音,以免使马受到惊吓,马术的颁奖也体现对马的尊重,运动会获得奖牌同时,马也会获得绶带和马花。今天的蒙古族那达慕赛马,因为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极强,所以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中国的马术运动没有朝奥运会的方向走,却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特色,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民俗集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与此同时,我们在回顾中国古代的运动项目中可以发现,中国古代与马有关的体育活动其实非常丰富多彩,比如马球和马戏,可见,中国人和马也有自己的历史悠久的渊源。
----------------------------------------------------------------------------------------------------------------------------
作者简介:
陈玉福,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程琦,著名诗人,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任玲,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陈玉福工作室工作人员。
—————————————————————————————————————————————
“武威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