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人物点评 (之002)林黛玉
文:薛清伟
(撰稿朋友请联系丛书总策划 杨浩然 详见文尾征稿启事)
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心理学解析
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 薛清伟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林黛玉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颇具典型性。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折射出一定的人文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 悲剧命运 心理分析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非常看重心理描写,从心理角度分析人物特色,而正是心理描写的细腻到位使得故事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是贾母非常疼爱的外孙女,曹雪芹将林黛玉塑造成了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意义上的美女,清新脱俗,宛若天仙,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又不食人间烟火。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心理疾病虽达不到严重程度,但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障碍,一、出现抑郁性人格,由精神创伤引起。二、形成了强迫观念。三、心理过敏反应。此外,年龄很早就成的孤儿、故乡情结和形成的最大心结-爱情心结,这些表现得最为强烈,成为其悲剧性格和悲剧人生的主要因素。心理分析如下:
(一)抑郁质的气质类型,导致她悲剧性格的重要因素。所谓气质就是一个人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程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一般来说,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个类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的人。郁质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是相当缓慢而又非常柔弱的。这种人多愁善感,不耐挫折,情绪和情感的活动单调,而又不易表现于外。林黛玉的最大特点是多愁善感、敏感、脆弱,对贾宝玉的爱情坚贞不渝。她的气质就是典型的抑郁质。这是导致她“泪尽夭亡”的悲剧性格的重要因素。这种病态性格中的悲剧性因素分析如下:
1.心胸狭窄。黛玉的“心窄”颇负盛名。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说道宝钗的生日,看戏时,凤姐的一句玩笑话问小戏子像谁,史湘云心直口快地说戏子有点像黛玉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宝玉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与你何干?”在这里,林姑娘被把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心窄”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一起看西厢,宝玉是个书呆子,随意说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听了,不觉两腮通红,登时就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母去。”黛玉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还有一次,贾宝玉借《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妙词来进行试探,她首先想到不是别的,而是“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还有,《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种“心窄”因素也就是林黛玉性格中的悲剧性因素。2.过度敏感。《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有一次,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新巧的假花,她首先注意到的不是花的“新巧”,而是认为是别人挑剩下的,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林黛玉来到梨香院的这段也特有意思。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红楼梦》第八回,当宝玉要喝冷酒时,薛宝钗劝道:“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贾宝玉要吃冷洒,宝钗劝阻后,就放下冷洒,命人暖来再饮。黛玉指桑骂槐的对雪雁说:“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类说明过度敏感的性格。
(二)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属于性格柔弱的类型,这与她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草,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恩惠,便下凡人间还尽眼泪。林黛玉则成为了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年幼时母亲身患重病早世,而父也因病身亡,被迫寄养在荣国府。从其生长环境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幼生活在凄凉的家庭氛围中,很早便感受到人世间的炎凉。她柔弱的性格便是她生长环境的一个侧面反映。由于林黛玉身体虚弱,每天必须靠吃药维持健康,于是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病态美。《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诗将林黛玉形象进行了概括,显示出柔弱之美。
进入贾府之后,黛玉每天仿佛生活在阴影之中,童年的凄凉经历让她对周围的事物提高了警觉和自我防护意识,只要有一句话不顺她的心意,便会暗自流泪,黯然神伤。这首诗恰如其分地将林黛玉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概括。在进入贾府之后,尽管受到了很多人的宠爱和珍视,但是每天仿佛生活在阴影之中,童年林黛玉的生存法则就是不能多讲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这进一步加强了她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林黛玉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很少与其他姐妹们嬉戏玩耍,只愿同贾宝玉在一起,住到潇湘馆后,取名为潇湘妃子,并在院中种植了一片片翠绿色的竹子,显示出她的清高性格。
(三)阿德勒的自卑情结。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富年轻力壮,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全面、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在困难之时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培养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战胜自卑。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自卑感就促成了人格的障碍,成为人格发展的阻碍。
自卑感的产生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器官的自卑感,例如身体残疾、身体缺陷、体弱多病、性功能障碍等。二是主观自卑,例如父母双亡生活悲惨、兄弟姐妹过多失宠等都会导致自卑。三是社会交往自卑,在社会群体中体验到利益冲突而多愁善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自卑。
1.林黛玉的自卑源于器质性的缺陷——悔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只是女娇娥。”。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一个封建家庭,尤其像林如海这样的富贵显赫之家,极渴望一个男子来光宗耀祖、支撑门户!可是,林如海并没有子嗣,他们视林黛玉如珍宝,请贾雨村教她读书识字,为的是什么?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感”。林黛玉对这样浅显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她的父母对她越珍爱,她就越痛苦。她因自己“不是男儿身,只是女娇娥”、不能更好地取悦于父母,内心感到十分愧疚与自卑。2.家庭的不幸遭遇是林黛玉自卑的主观因素。林黛玉六岁时,她的母亲贾敏便去世了,父亲林如海随后也过世了。贾母虽然很疼爱她,让她在封建大家庭里吃穿无忧,可这些能与亲生父母给与的爱是没法相比的。林黛玉心理的每一点变化、愁苦贾母都不一定能察觉到。倘若如此,贾母也不会让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见无论怎样,贾母的疼爱相对于亲生父母也是有限的。
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是林黛玉自卑的一大诱因。初到贾府就时时留意,不敢“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林黛玉心里更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她谨小慎微地过着别人提供的衣、食、住、行,更加深了她的自卑感。
3.体弱多病是林黛玉自卑情结的一大因素。林黛玉初到贾府,第一次出场:“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时常哮喘病复发,又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别人能吃的东西她吃不得,别人能去的地方她去不得,她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放任消极悲观情绪的肆意泛滥,这在她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抑郁自卑的心态。
(四)林黛玉在心理学中的死亡本能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1.《红楼梦》“木石前盟”部分,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绛珠仙草居于离恨天,远离“恨”,则是无情无欲之人,虽具人形,也与草木无异。正是由于仙草的根本,才使得林黛玉对于自然万物特别的敏感。另一方面,“还泪之说”也可作为林黛玉如草木、随万物的证据: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的石头,以甘露灌溉,对于这样的恩情,绛珠草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宝玉用水,黛玉用泪,泪与水是一样的,那么黛玉同自然就等同了,就变为一个统一体。
2.离奇的处事态度
林黛玉人生态度的不同就是人生悲剧的首要表现。《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换做别人,肯定喜欢热闹,喜欢与人交往,体验快乐,也不怕面对伤感,毕竟我们会经常遇到不同的情绪,这才是一个人的现实感,这样的人生态度不怕生活中的失败低谷,才能变得更坚强。而林黛玉却怕伤感,宁愿抛弃快乐作代价,换得无悲无喜、无嗔无怒。这样的人生所得到的回报只能是消融自我,把生命消失殆尽。
3.雅致的诗歌创作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还表现在她所写的诗上。《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葬花吟》是在《红楼梦》中此回。林黛玉的诗歌创作以雅致取胜。她的诗词作品都是有感而发,书写自己真实的心理。如《葬花吟》写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自比落花,与其说是伤感落花,不如说是自悼,见落花而思己。落花的去处就是花冢,林黛玉随落花而去的香丘也就是花冢的代替。正因如此,黛玉才哭的真切伤感。花冢、香丘两个意象可说是黛玉拥抱死亡的证据。对个体生命的放弃与消解,是向死亡的一种回归。4.“施虐、自虐、受虐”的死循环。
在弗洛伊德看来,死亡本能还应包含施虐、受虐、自虐等。当攻击目标是他者时就形成施虐;当攻击目标返回自己时就形成自虐;当自虐者把攻击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他者时就变成受虐。林黛玉的施虐表现的更多的是对于她的宝哥哥。她本心善良,她的施虐充其量只是一种施压。宝玉经常“闷闷的”或突如其来地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实际上暗示了有“情”和“善”对他而言是一种负累,情的重负使他对未来充满恐惧与优虑,不断在内心探寻着“何处是归程”。如:《红楼梦》第十九回,“只求你们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了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第三十六回,“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她对自己的爱情感到不安,反复向宝玉求证,却求证过分,因此就使“木石前盟”成了剪不断的流泪史。在施虐、自虐和受虐中变成死循环,也印证了黛玉死亡本能的悲剧人生。
附录:四大古典名著人物点评丛书征稿启事
《红楼梦》人物点评 《西游记》人物点评
《水浒传》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四大名著研究会、四大名著人物点评编委会、经典文艺编辑部、校园作家编辑部正在开展丛书撰稿筹备工作,欲招集名著爱好者每本书最少50名,半年内完成每本书50到100个人物点评。每个人物点评4000一6000字。有意者请速报名。丛书计划于2023年年底由国家出版社出版。
力争上半年就完成初稿。有兴趣参与编写的可以联系我们,有能力组织推荐他人撰稿的也可以联系我们。
稿件将陆续在都市头条平台展示,所有入选作者列入本册编者名录,推荐5篇入选者列入扉页编委名录。颁发编者证书、获奖证书、编委证书。赠送盖章签名的图书一套。获奖作者发稿酬或上万元文友特供酒。希望列入副主编的单独联系我们。
有报名的写一份个人简介发给我,定出写作时间计划,写哪一部名著哪个人物点评。组织推荐者,要提供被推荐者信息资料。我们将邀请进入具体的作者群,《红楼梦》作者群、《西游记》作者群、《水浒传》作者群、《三国演义》作者群。
有兴趣参与编写和组织推荐者,加我微信,注明“四大名著人物点评”。领取任务。 丛书总策划 杨浩然 微信18311351120
执行主编 何老师 编审 偶然
经典文艺编辑部
校园作家编辑部
四大名著研究会(筹)
四大名著人物点评编委会
202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