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文:母校师恩暖心窝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母校恩师暖心窝
回首学生时代,凝眸师长音容。满园桃李馈情浓。攒下滴滴感动。
三尺讲台传授,一腔热血殊功。恩深耳畔响敲钟。雪鬓霜花高诵。
初春的阳光照在崴子里,复苏的黑土地给屯子里的人们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那年的3月,9虚岁的我,上学了!
记得,上学的第一天,是母亲送我去小学校的。
小学校就坐落在屯子东头的土路南,是村上小学校专门为屯子里孩子上学方便而设的一个点,有一、二年级两个班,由一位老师负责。待屯子里孩子念完二年级,上三年级时就到二里多路的后屯村上小学校学习。
小学校教室十分简陋。窗户上的窗户纸虽然抹了麻籽油,但阳光无法直射进教室。黑板清晰可见木板间的缝隙、钉子帽的痕迹,但却是新刷的墨汁,显得黑亮。课桌是用几块木板钉的,底下没有间隔,长条凳子是用两根树干锛平刨光并列钉的。白石灰把土墙壁刷得雪亮,给初入校门的孩子们减少了不少心理上的压抑。炉子里的苞米瓤子烧得噼噼啪啪作响,但也驱散不了北方初春的冷意。
李文老师简短的讲话后,给同学们发了语文、算术两本新书,开学仪式也就结束了。
回到家后,我喜出望外地翻看书的封面和里面的插图。这是我第一次嗅到了课本散发出的阵阵墨香。
在我的记忆中,李文老师是一位瘦高个子的英俊男青年,彬彬有礼,讲话谦和,穿一身蓝布衣服,很精神。他住在二里多路的后屯,每天早早就来到小学校,为同学们烧炉子。有一次李文老师家访,摸着我的头对母亲说:“这孩子字写得好,听课用心,将来一定有出息。”李文老师一句夸奖和鼓励,在我幼小心灵里埋下了好学上进的种子。
为我上学,父母亲事先早就做了准备。那年的正月,父亲休假回来一连几天教我练习写自己的名字。
说起自己的名字,父母亲曾几次跟我说,在我周岁时“抓周儿”,炕上摆放了几件东西,饭碗里放一块上杂拌果子、拨浪鼓、笔、筷子,让我自己去抓,结果我抓了笔。于是,父母亲高兴地给我起名为“文”,并取“文武双全”意往下排。所以,二弟名为“武”、三弟名为“双”、老妹妹出生在县城,名为“彦”。
感恩父母亲赐予儿女的名字。我渐渐地懂得了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而更深的内涵则是名字的尊严、名字的价值、名字的责任……
就在那年的麦秋,我家搬进了县城与父亲团聚。父亲之前就为我联系了接收的小学校。小学校是以李兆麟将军命名的,在县城里很有名气。因屯子里与城里教学不同步,我只好重新入一年级学习,分到一年三班,班主任是李文秀老师。
李文秀老师,个子不高,圆脸,头上梳两根辫子,讲话声音较高,但很和蔼。她拉着我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并细心的嘱咐开学要带的东西。从那一刻起,眼前的李文秀老师给我这个屯子里来的孩子,留下可敬、高大的形象。

兆麟小学校是在原来庙宇的基础上辟建的。东西两个大殿,西面的大殿仅存地基上的青石板,而东大殿仍屹立在那里,被间壁成老师的办公室。东大殿坐北朝南,三面各有花岗岩台阶,南面的台阶比较宽。拾阶而上,大殿四周青砖铺地,朱红色的圆柱子撑起长长的檐廊,雕梁画栋,房盖上的琉璃瓦,正脊之下连着四条偏脊,五脊六兽……显得十分的神奇。
正方形的学校园区,正大门向北开,还有东西两个便门。老师办公室东侧由北至南两排教室,南面那排教室延伸到老师办公室的南面,北面的教室开南门、南面的教室开北门,中间的空地平时是师生做广播体操的小广场,冬季里则抬水、端水浇成滑冰场。南面那排教室的南边是足球场,上体育课踢足球,每年学校都在这里举办运动会,选拔运动员参加县城小学校六一运动会。
开学的那一天,李文秀老师发完新书后,叮嘱回家一定把书皮包好了。包书皮的纸是父亲从县印刷厂要来的包装用的废弃牛皮纸,褶褶皱皱的很不规则,母亲先用饭锅冒出的热气熏一下牛皮纸,然后一点一点地平整,最后剪出包书皮的料为我包书皮。
那个年代小学是六年一贯制,机不逢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物资极大匮乏,就连百货公司9分钱一张的大白纸有时也断货脱销。加之学习需要越来越多的纸张和本子。父亲只好抬脸求人,从县印刷厂要来切下的白纸边子,订很窄的本子给我当演草本。父亲有时给我拿回工作中废弃的统计报表订成练习本。曾有一个阶段,学习所用的白纸,也玩起了“川剧变脸”成了黄色的草纸。这种草纸,是县造纸厂就地取材生产的,不仅没有脱色,还不光滑,而且非常脆,写起字来费笔尖。就是这样的纸,也得正反两面用。
李文秀老师教学认真负责,注重学生的品学兼优。一年级下学期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加入了少先队。小学校的大队部专门举行了入队仪式。学生们穿白布上衣,整齐地站在老师办公室前面的场地上。东大殿高高的基座就是现成的主席台,几位学校领导站在那里。当主持人老师宣布入队仪式开始时,在队伍最前面身穿整齐的白衣服、白球鞋的高年级同学组成的鼓乐队敲起了大小洋鼓(军鼓)、吹起了小洋号(军号),鼓声咚咚、号声嘹亮。“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少先队队歌》响彻校园。学校领导讲话,宣布入队名单,少先队代表发言,然后给入队同学分别佩戴红领巾。当李文秀老师把红领巾给我戴在脖子上时,我激动得小脸蛋儿红了。
李文秀老师带这个班级从一年级一直到四年级,然后像跑接力赛一样把接力棒交给了班主任周志忠老师。
周老师中等身材,白皙的脸庞,乌黑的分发,写一手好字,钢笔字非常规范,粉笔字在全学校老师中也数一数二。周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一直教完六年级毕业。
当时,兆麟小学校有费耀武、胡景堂、周志忠三位男老师非常出名。费老师是大个子,有一点水蛇腰,脸较白,梳分头。胡老师,也是大个子,头发拔顶,前额既宽又亮,脸色微红。费老师和胡老师都是学校的篮球健将。三位老师事业心强,教学过硬,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
县第一中学坐落在县城的西北隅,北二道街横贯东西,与三面交汇的路构成一个很大的独立教学区,并在西侧的路西还有一个三合院,习惯叫西小院的教学区。
学校的两个大门柱子撑起的拱形门脸上镶嵌着醒目的学校名字。一进校门,一左一右两个篮球场,迎面有教室和办公室,西侧是俱乐部,东侧与障子相隔还有马棚、马车、菜地。东北角一个很大的多用途操场。俱乐部的西面是高中班,大部分初中班教室都在办公室后面和西小院。水房子有专门师傅烧开水,负责打钟。钟有点特别,如锅盖大小的圆形铁,声音清脆悠长,辐射整个校区。北二道街路南,还有学校食堂、宿舍生活区。
我初中在八十班,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孙学芳、副班任是语文老师张跃,到了高中时班主任于光久又是数学老师。从小学到中学几位老师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恩,重如山。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师是对您们的至高赞誉,桃李满天下是对您们的精彩华章!时光陪伴恩师们风雨兼程地走进了耄耋的城堡,延年益寿、享受幸福晚年就是学生的最大心愿!然,无情的岁月,缅怀的痛楚,学生默祷天堂之上的恩师灵魂永生!
母校,是刻在我记忆中的一个个幸福温馨的摇篮,是一步步登高的梯子,令我情真意切!
恩师,是装在我心海里的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图画,是一张张远航的风帆,让我无限感激!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