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第七部 创造奇迹
第一百三十六章 注重中国人思想教育
(二)
智育大众
普及大众文化
毛泽东根据自己社会调查和社会现象,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劳动者没有文化,不是劳动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者就会受到奴役和虐待,欺诈和剥削。所以毛泽东从学习文化到要到毕业时,他在1917年10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当选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长,主持该会会务时。他就发起办工人夜校,让那些工人“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的智力开发。教国文、算数、常识,开始大众化教育。
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国共合作时期,以至革命起义暴动,井冈山斗争,建立革命瑞金根据地苏维埃政权,还是长征时期,到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阶段,乃至建立新中国,在建设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到最后临终去世,一生中都把大众教育提到首位,特别是劳动者教育优先,普及提高人民素质的智育教育,为我国教育提出多向改革,使智育教育贯彻到始终。
毛泽东没有走苏联的集中式教学模式,培养精英化的培养道路,按这种模式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城乡教育差距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意识到苏联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这些问题,他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有智慧有劳动技巧,又红又专的劳动者,不是培养成做官当姥爷,而是各行各业能上能下劳动者。这就是大众化受智育。
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性“扫盲运动”使全国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下降到15%之外,同时也在高等教育领域走多样化办学的道路,让高校向广大工农群众开放,在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通过这样的方式强调教育权的平等,解决广大劳动群众接受教育、获得文化知识,充分使劳动者受教育方面的权益。
智育主要内容
毛泽东是一位终身学习的人,也是一位传授理论知识的导师。在数十年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智育经验。
毛泽东智育方法,是根据主体(人)的活动,即人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连的。学习首先要和必须符合人的本性,必须在人的身体条件范围内有限度地进行。对于那种脱离人的具体实际,强制进行,忽视人的本性的学习,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冷冰冰的知识灌输,使人不会所接受的。
1941年元旦,毛泽东为延安保育院的小学生金德崇题词—“又学习,又玩耍”。简单生动的几个字包含了对智育的深刻理解。毛泽东一向认为,爱玩耍是孩子的本性,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他说,入学前的小孩,从出生到七岁,需要接触事物很多,心里产生好奇心特别强烈,用自己目光和自己能够行动去模仿。从人出生,睁开眼看世界那一刻起,就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东张西望,肚子饿了,学会吃奶,手不停运动,并开发出自己的声音,两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玩泥巴和沙子,而且特别喜欢,以他们为伴,在玩耍中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他还认为,对孩子的认知引导应该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拔高,要在人认识事物的本能和自然形成的过程范围内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其实,只要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是玩耍和模仿。交互式的学习活动包括群体玩耍和整体模仿都是人实现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学习主体的创造力、表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在玩耍和模仿中获得的。所谓“寓教于乐”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要在人的身体承受范围内进行,要有度,特别是要符合年轻人的身体特点。这是毛泽东多次强调的观点。1953年6月30日, 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说: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许多东西;但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都不能过重;尤其是十四岁到十八岁的青年,劳动强度不能同成年人一样;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跳跳蹦蹦;这些特点都和成年人不同;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方面要充分兼顾,两头都要抓紧。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祝福学生们首先要身体好,然后是学习好,将来才会工作好。1965年7月3日,毛泽东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又一次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他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的课程、讲授和考试不能以学生为敌人,要利于培养青年们在体、德、智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些从学习主体出发来认识学习活动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尤其具有针对性。
智育是一个综合的和全面的三维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学习,还包括社会实践中的学习;不仅是教学活动,更是研究活动;不仅是对正确经验的获取,不再犯错误教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农下中农学习;在学校则要老师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1958年9月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变成既懂知识又能劳动的人。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道理。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的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5 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各阶级的分析》。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但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提倡从实践中学习。不管你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和人打交道都要从实践中学,去发现内在存在的矛盾,去解决矛盾,提高理论,在指导实践,创造和飞跃。
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毛泽东这一主张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1964年7月5日, 在和一名大学生交谈时,他明确反对注入式教学法,勉励大学生,要学习方法论,从中找到书中原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要自己研究书本的问题,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师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常常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
“一万年都有两点”,这是毛泽东最为崇尚的辩证法。在学习的问题上,他更是强调学习是辩证的,强调学习贵在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他批评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不掌握“两点”,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又变成北风派;自己毫无正确的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更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只有学会和熟练运用了这些原则,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起来。
智育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了然于胸的循序积累的线性过程。在学习的起点上,要甘当“小学生”,谦虚自知,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从国家的高度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上世纪60年代,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全国出现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高潮。核工业系统有人对还没有学会和掌握的尖端技术,就跃跃欲试地想搞革新。宋任穷及时地发现和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写信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宋任穷时,针对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像小孩学写字,要先写正楷,后写草书。二机部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提出对没有掌握的苏联设计“不准改”,对苏联供应的仪器设备不准乱拆乱动,对苏联的设计和设备做任何改动,都要经过上级批准,等等。这就及时“压缩了空气”,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混乱,以防乱中出错,难以改正和修复。
智育是长期性
智育是长期,不是一年半会就成的。“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一句话。“一有意志,万事皆成。我劝同志们也和我一道学习。事务太多,时间不足,然亦可以挤一点。养成学的习惯,就能学下去。”这是毛泽东于1959年9月1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过的一句话。
毛泽东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和践行了这两句话。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更加嗜读和加强学习。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故居就像个书的海洋,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卫生间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和学习,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一有时间就开卷学习,孜孜以求。直到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和对学习的坚持。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和学习。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迷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中离世了。
毛泽东的学习思想贯穿于他学习实践的全部和生命历程的始终,充分揭示了学习的内涵、意义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谁在学习、什么是学习和怎样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的学习思想和理论,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并不是一篇短文就能概括的,充分研究和发展毛泽东的学习思想和学习理论也将会是一个针对现实的重要课题。摘自姚燕作者的《毛泽东谈学习》,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内容有所改动。
智育,毛泽东总结:学习书本知识(理性知识)是完全必要的;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要善于思索,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反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学生自学。
智育提高民众创造力
通过毛泽东对全民进行智育教育,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科学技术的掌握,在实践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发挥人的潜在意识,改变社会,适应生产力发展。
我国在没有大工业情况下,在全民受教育,经过不同的培训,初步掌握工业发展的道路,创出汽车,火车、飞机大炮,大轮船、核舰艇,两弹一星,为农服务的拖拉机,以及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以及北斗导航,现代通讯网络,人们常用的手机,可近距离通话,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改变人的认识观念,出门有车坐,飞机、轮船,天上飞,地下跑的。这是大众的智育成果,每天都有新的成果初现,创造力在智育中,还会创造出满足人们日益增加丰富多彩生活。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人的生存活动,不但要有生存的技巧,为了人的基本能力,通过劳动而后的食物来源,学习以劳动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总结了人类起源,他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是不能分割的,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其教育权,就必须让国民教育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能够与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他在1958年视察天津大学时的讲话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让广大学子在劳动中学习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参加生产劳动,缩小脑体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劳动者不因接受教育而改变其劳动者的身份,同时也使其不因参加劳动而荒废学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包括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学校开设生产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学生半工半读参加生产劳动等等,在鼓励广大劳动者参加学习的同时也改革各层次教育体系,使之能够为劳动者教育权的实现提供便利。具体到高等教育层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措施是1961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又称《高教六十条》。该条例深入贯彻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用专章规定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实现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统一。这样的政策安排,使高校师生得以走近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深入社会生产的第一线,将生产劳动活动贯穿到高校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适应社会分工名副其实劳动者。
编著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