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与白、黑与白的对峙
——孤城《一只乌鸦》中的意象塑型
陈明火
附原作:
一只乌鸦
孤城
一团雪,再也不想白活在其它雪们中间
一团雪
一个窟窿,要黑给这个世界看
一团雪
不惜孤绝,狠命将自己从白雪中
抠出来
一团雪
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
飞起来
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
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
擦一望无垠的
白
古今写乌鸦的诗人很多,有关乌鸦的意象塑型大体可归纳为这么几类。譬如:曹操式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喻为贤才之“乌鹊”;李白式的作为陪衬“独宿孤房泪如雨”的“夜啼”之“乌”;辛弃疾式的让人在“柳塘新绿却温柔”时,顿生满怀愁情之“寒鸦”;马致远式的引发“断肠人在天涯”的沉沉乡思之“昏鸦”;胡适式的“翁翁央央替人家飞”,却不被人认可之《老鸦》;紫竹心式的于深婉隐喻中所凸显的“一点,飞向深处的思想”之《一只乌鸦》;马新朝式的能融入内心深处的“一直跟踪到这里”之《废墟上的乌鸦》等。今日,品读了诗人孤城的《一只乌鸦》(《取暖——火柴盒·中国诗歌精选》,2023年1月),窃以为是在白与白、黑与白的对峙过后,所新生的“一只”不落流俗、重在个性,充满了生命活力与挑战精神的“乌鸦”。
可以这么说,这“一只”为孤城所独有的,且带有诗的呼吸、气质与厚重感的“乌鸦”,完全可以特立独行于中国诗坛,或是世界诗坛的意象塑型之林。
一团雪,再也不想白活在其它雪们中间
一团雪
一个窟窿,要黑给这个世界看
孤城擅长撇开诗题的既定短语“一只乌鸦”,就“乌鸦”的外部形体特征与大雪天独特的雪景,顺势来了一个就地取材,以另一个泛着新鲜味的特定短语“一团雪”而代之。于是,这不可小觑的“一团雪”,便以局部(即“一团”)的白,对峙了一片白(即“其它雪们”——因“雪们”已被拟人化了,可拟用“其他”)。而后,又以“一个窟窿”的黑,对峙着“这个世界”的白。
应该说,这种“对峙”,已在悄无声息之中上升到哲学“对立统一”之矛盾律的范畴。孤城能抓住属于矛盾律中的“对立”(即“对峙”),除了拥有思想的境界与诗学的修养之外,恐怕还与自身的经验积累、心路历程有关。我想,不仅是作者孤城,就是读者也会让自己的思绪在“对峙”中翩飞一回。真的,当我读到了诗中的这种“对峙”时,也就情不自禁地把我当年曾经“对峙”过的情景纳入其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批判右派的大会上,我用“吃了豹子胆”的“世界名著不是大毒草”之说,“对峙”了全国风行的“世界名著是大毒草”之说,让我的“对峙”付出了被“遣送还乡”的代价。当然,并非所有的“对峙”都如我之被“遣”的结果。比如我曾质疑诗人毛泽东的“诗要用形象思维”(此说,雄踞中国半个多世纪),提出“诗,还是用意象思维为好,诗人,必须用好意象”(长篇文学批评《“诗要用形象思维”的追踪》,《湖北大学· 中学语文》2004年8期)。又如有专家、教授、博导毁薄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我在天津《文学自由谈》(2006年3期)、武汉大学《写作》(2006年3期),先后发表《也请林先生放过海子》《“懦夫”“智者”说的缺失》与之“对峙”着,只需付出胆识与勇气……由此可见,孤城诗中的“一团雪”“一只乌鸦”的白与白、黑与白的“对峙”,能让我们代入其间的潜台词(即各个不同的“对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一只乌鸦》的前三行诗,省去了叙述“一只乌鸦”的所有烘托、渲染的文字,直接将“一只”想活出自己的风采之“乌鸦”的精神境界,托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有别于一般诗人在临近诗尾或诗后才出现的“高度”。
白与白、黑与白的对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着。孤城在承接了上一节属于精神觉醒的“再也不想白活在其它雪们中间”“要黑给这个世界看”的前提下,开始捕捉“一团雪”在对峙中的精神元素与支撑对峙的意志力。这样,就有了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的叙述力度与语义深度。
在我看来,为了凸显一只乌鸦的脱俗精神之“对峙”,孤城似乎成为了一个绘画的高手。在一转眼之间,便将两幅气韵浑然的精彩画面摆在我们面前。第一幅,忘我地拼:“一团雪/不惜孤绝,狠命将自己从白雪中/抠出来”。这里,“一团雪”已处于豁出性命,与一片“白雪”进行激烈的搏斗状态。其“不惜孤绝”,暗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个性自觉;“狠命”与“抠出来”的词组,张扬了“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高贵品质。孤城为“一团雪”进行了主观的意象塑型之时,在选用有叙事力量的词语或短语方面,是下足了功夫的。第二幅,有望的腾跃:“一团雪/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飞起来”。在“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左传·昭公十六年》)的潜意识里,可加深理解“一团雪”铁了心的“飞起来”的壮举。对此,我们能意味到“一团雪”从冰天雪地里心无旁骛地“飞起来”,绝不是一次随意、一次没有任何前提的预设,恰恰是在“有望”之中的一种勇往直前的“飞天”践诺。这种“践诺”,会在无羁的空间感里展示一种开阔之美以及与白色世界“对峙”着的人格魅力与灵魂脱俗的价值之美。
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
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
擦一望无垠的
白
“一团雪”的白与白、黑与白的对峙,还在有序地继续。“一团雪”一经“飞起来”了,“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就现出了原形。在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孤城对所咏之物(由“一只乌鸦”到“一团雪”,再由“一团雪”到“一只乌鸦”)的叙述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又是多么的合情合理。诗中,以揭开“一团雪”的真实面目,悄悄地呼应了诗题“一只乌鸦”。而后,在一种表现空间的幻变所带来的独特心理体验之时,不仅让白与白、黑与白对峙着,而且还用修辞兼格中的夸张、比喻与借代等手法,让“一块黑”像一个橡皮擦一样,“擦一望无垠的/白”。
“擦”,仅仅是一个熟悉的动作。然而,这个被孤城十分看重的动作,可以在其象征意义的牵引之中,任意“擦”去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面,都能找到值得“擦”的不同理由。比如:从天地一色的白色世界看,可“擦”去只容纳着的一种白雪皑皑的白色情调之“白”;从俗世的万象看,可“擦”去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毫无自我意识,甚至失去了自我的公共化之“白”;从精神境界的层面上看,可“擦”去虽说读书无数,却没有自己的思想,或是把自己的思想弄丢了之“白”;从艺术的角度看,可“擦”去作者无敬畏之心、作品无想象力、无个性的平庸与一般化之“白”……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写到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与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我们可见那只如“黑色的闪电”一样的海燕,是大智大勇的预言家或先驱者的形象。
当代诗人孤城在《一只乌鸦》里所着力刻画的“一团雪”的乌鸦,是一个敢于挑战世俗、平庸化的觉悟者或是开拓者的形象。
两相比较,各有各的味道:前者,贴近了革命战争时期血与火的历史风云,呼唤革命的“暴风雨就要来了”“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留下历史进程中真实的回音;后者,扎根于平静生活的客观现实,提醒忙碌着的人们要好好地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尽力地“擦一望无垠的/白”,可说是敲响了崇尚人格个性化的警钟。
2023年2月3日—4日于鄂州鸟缘居


作者简介:孤城,原名赵业胜,70后诗人,安徽无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现居北京,任《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出版诗集《孤城诗选》。作品散见《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等期刊。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并获奖。

作者简介: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