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一二)
清王朝从咸丰到同、光年间,外患频仍,内乱迭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的崛起成为了晚清朝廷中兴的标志。
短短二、三十年,出身湘籍的朝廷一二品大员的高官就有近30人,其中总督15人,巡抚14人。
还有许多朝廷重臣虽不是湘人,但也是有湘军背景的。
因此当时流传一个说法:“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据此又得出一个说法:“无湘不成军”。

前文也说过,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首次授衔,十大元帅中湖南籍3人,十大将中,湖南籍6人。
这六位大将是粟裕、陈赓、黄克诚、谭政、许光达和肖劲光。
粟裕、陈赓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说说黄克诚和许光达。

黄克诚(1902—1986),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黄克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等职。
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9年担任中央军委顾问等职务。

1959年,黄克诚在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平反。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黄克诚一生坦诚正义,敢说真话。由于这种耿直的性格,他一生十余次蒙受不白之冤,可谓历尽坎坷。
黄克诚最可贵的品质就在于他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实事求是,从不盲从。
从湘南暴动反对大杀大烧起,他不断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红三军团,他反对打中心城市的路线,反对乱杀“AB团”,这期间被批判撤职差点丢了命。
在长征中因提意见又被撤职,在苏北新四军他抵制“抢救运动”,在东北辽沈战役中,他反对死守四平与毛泽东的决策相悖。

毛泽东说他“上至中央,下至支部,没有不提意见的。”
而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黄克诚提意见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说,一个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但是经过考虑并形成了自己的意见,又不在会议上提出来,那就更不对了。
1959年7月2日庐山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被称为万言书)。
黄克诚开始并没有参加会议,是7月17日才被通知前往庐山参加会议的。
黄克诚看过彭德怀的信后,认为彭德怀的意见基本是对的,虽然有些地方写得不妥,但提出的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利益,他决定仍支持彭德怀的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黄克诚还是器重的,认为他是能“独当一面的好干部”,否则不会让他当总参谋长。
在庐山会议中毛泽东特别找他和周小舟、李锐、周惠几个人谈话,想把他们拉到自己一边,希望他们与彭德怀划清界限。
在这个决定自己政治命运的时刻,一贯敬重毛泽东的黄克诚仍然实事求是地一条一条地反驳毛泽东对他的批评。
在谈话中,毛泽东提到了“四平保卫战”。毛泽东说:“保卫四平,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固执地说:“即使是你决定的,也不对。”弄得毛泽东很不高兴。
在庐山会议上,由于黄克诚坚持自己的意见,被当做“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分子,在大会受到了严厉地批判,后又被撤销职务,身陷囹圄,蒙冤20余年。

有人说他保彭德怀是为了报彭的“救命之恩”。
当年中央苏区反围剿时,时任师政委的黄克诚被“肃反委员会”的人抓去,险些当“AB团”给枪毙了,是彭德怀救了他。
但是彭德怀从未跟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黄克诚也从不知道这件事,只是觉得自己突然被抓又突然被放有点莫名其妙。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黄克诚被迫在会议上作了检讨。事后他心中耿耿,无日得安。

他说:“违心地做检查,违心地同意‘决议草案’,这才是我庐山会议上真正的错误,这使我后来一想起来就非常痛苦。
因为这件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深远,从此党内失去了敢言之士,而迁就逢迎之风日盛。”
有鉴于庐山会议的教训,黄克诚在“文革”中无论处境多恶劣,都不肯再做任何违心的检讨、认错。
“文革”之后,黄克诚出来工作,仍然坚持讲真话。提出要给刘少奇等老一辈领导人平反。
林彪那样整他,他却对编写军史的同志说,要实事求是地写林彪,不能把他写得一无是处。

1982年,黄克诚担任了中纪委的第二书记。这之前他提出自己的年龄大了,不宜担任领导职务。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说,“不坐班可以,但是领导职务是一定要担任的,要的就是你这个名字。”
可见“黄克诚”这三个字代表了“实事求是”和“敢说真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就是黄克诚一辈子秉持不变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