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年文化圣地——莫高窟
文/张泽新
走进西北大漠戈壁,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循着高低起伏、绵延不断的鸣沙山东麓望去,就能看到在其崖壁上开凿出的历经千年岁月的历史沉淀和沧桑面貌。这里便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敦煌莫高窟,珍藏着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惟妙惟肖的泥质彩塑,闪耀着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东西文明交融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临宕泉河,窟区南北长达三里有余。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元朝之后,丝绸之路废弃了,莫高窟停止了新建。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莫高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藏。历经十多个朝代精雕细琢的洞窟,浓缩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瑰宝与传说,见证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件经卷文献后,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当岁月的尘埃被一代又一代文化学者、考古工作者拂去,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逐渐在人们的眼中显现,被誉为“东方卢浮宫”。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走过那条树影斑驳的甬道,便一步步走进了悠远的历史。高高低低的石窟被大大小小的门封了起来,石窟排列在不同的层面上,参差错落,在崖壁上如同一张张凝重的历史画册,在初春阳光的抚摸下,显得神秘而又庄严。莫高窟现存洞窟大小不一,其建筑形制主要有五种:一是禅窟,是古代和尚修行坐禅的地方。二是中心塔柱窟,是洞窟中间凿出连地接顶的中国方形楼阁式塔形,塔柱的四面开龛。三是殿堂窟,呈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塑像,其余壁面和窟顶都绘壁画,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式的建筑。四是佛坛窟,台上是塑像,这也是中国的传统。五是大像窟,因窟里面有巨大的佛像而得名。
走进佛洞,里面有雍容大度的佛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气韵生动、飞天婀娜多姿,精巧的构图,艳丽的色泽,烘托出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尤其是高大的佛像以撼人心魄的姿势静坐,慈眉善目,面容丰润,神态安详。他们含蓄的微笑,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纹,让人倍感庄严而又亲切。
莫高窟既有雄伟浑厚高达三十多米的巨大佛像,又有灵巧精致仅十余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其佛像按照成因大致可分两类,或依石而凿,或假泥以塑。泥塑佛像在洞里数量很多,它们以木为骨架,以泥为肌肤、衣裙,再饰以颜料。塑像形态各异,佛教传说里的不同角色都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这些佛像姿势、眼神、装束、色彩各不相同,向人们传达了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信息。
众多的石窟中,最高的塑像要数96号窟中的大佛,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攒尖高耸,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又称北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开凿于初唐,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第148号洞窟是释加牟尼涅槃雕像,也称睡佛像,洞窟又叫李家窟,据说是盛唐时期敦煌地方上的李姓望族所建,也有逢迎李氏唐朝的意思。佛像呈侧身睡眠状,因此叫睡佛。眼前这睡佛虽然不及乐山大佛那么高高大大,得仰视才可见,但雕像技艺却是一流的,线条流畅,神态自然,体现出盛唐雕刻圆润细腻饱满丰盈的特点。洞窟呈半圆拱形顶,弧顶画满了袖珍之极的佛像,个个手笔不凡。此雕像虽名为睡佛,但表现的是释迦摩尼涅槃后出殡的情形,雕像背后簇拥着的是释加牟尼的弟子,共有七十二个。虽然是出殡,但弟子们的表情却各有不同,哭啼者多,木讷者不少,甚至还有露出笑意和憎恶之色的。像这样的雕刻组合在国内的众多寺院中并不多见,却生动地将佛性、神性和世俗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表现出某种微妙而精深博远的意义。
唐代是莫高窟彩塑的黄金时代,不仅善于营造大型佛像,更精于塑造与人等身的群像,第45窟的塑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作。这组塑像形神俱备,仿佛是盛唐时期不同人物的写照,充分展现出人间性格,生动地刻画了佛陀与弟子等不同的身份与内在性格,佛陀的庄严、弟子的谦恭、菩萨的柔媚、天王的威严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厚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膛,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佛左侧为老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而目光有神,是一派老成持重的高僧神态,颇具长者风范。佛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双手抱于腹前,身披红色袈裟,内着淡绿色僧祗支,鼻梁挺直,鼻头浑圆,嘴唇饱满,颇为秀美,在恭谨中透出青年的朝气。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莫高窟的壁画,主要有七类:尊像画,释迦牟尼故事画,佛成佛后说法教化的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4.5万平方米的壁画,若按两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绝大多数洞窟内都画有佛像,有的洞窟四壁几乎全画佛像。据介绍,莫高窟现存绘佛像最多、佛像题名最多的洞窟是第254窟(北魏)。其四壁总面积约131平方米,佛像画为47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8.5%,除已毁坏的,共绘小佛像1235身,其中榜题1235条保存完好,佛名清晰可认的有715身,是莫高窟现存千佛题名最多的洞窟。254窟佛像多画在洞窟四壁和中心塔柱四周很注目的地方,每身小佛像为矩形,大体分为华盖、背光、佛身、莲座四大部分。佛身大多为结跏趺坐说法像,或禅定像。千佛可以说真是千佛一面,大同小异。但画师们用不同颜色涂染的千佛,每八身为一组,通过左右搭配,上下错落的精心排列组合之后画成的千佛图案,达到了“佛像错落,身光交叉,佛佛相续,光光相接”。佛像造型的身体比例、面相五官也富有规律感,绝大部分佛像的面部略显方而带圆,鼻梁长而高直,用白粉描线两侧晕染精细,很好地表现出了五官的立体感。袈裟的穿着有的披肩,有的双领下垂上下左右规律交替。佛像的华盖表现为双层结构,上层圆盖装饰两颗大宝珠,下层垂幔装饰三颗大宝珠,两边斜垂流苏,各装饰三颗小宝珠,佛像的莲座采用了富有动感的翻瓣莲花,整个装饰使得佛像呈现出了更加庄严的气象。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副画作是创作于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位于莫高窟第61窟,这是一副佛教史迹画,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据说是武则天称帝后,做梦时梦见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现身,于是第二天就命工匠迅速描绘她梦里见到的五台山图。这幅画作高3.42米、宽13.45米,全图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图中山峦起伏,河流蜿蜒,道路纵横,五峰并峙,主次分明,构图繁而不乱,装饰性强,体现了画家驾驭大题材、创作大壁画的高超技艺。图中还描绘了众多高僧、官吏、商贩、善男信女等五百多个各种人物以及驮运、挑担、打柴、诵经、拜塔等社会生活场面,再现了当时的市井风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地理等多重价值。该作品描绘各类建筑二百多处和桥梁十三座,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资料。这幅壁画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古老且巨大的全息形象地图。其魅力绝不仅仅是因为大,而是壁画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带给人巨大的震撼。
飞天,是每个莅临莫高窟的游客倾慕不已的敦煌艺术形象,甚至成了人们心中的艺术情人。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云雾缭绕中,她们裙袂飘扬,俯瞰众生万象;仙乐飘缈中,她们舞姿妖娆,笑对人生百态。飞天形象产生于印度,最初是男性,魁梧强壮,孔武有力,是印度人理想中的男性形象。当佛教传到中国后,飞天这一艺术形象也跟着进来了,因此早期的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便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男性味,体态虽说接近女性,但面目亲善,额满脸丰,气度阳刚。到了印度佛教兴盛时期,飞天慢慢变成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化身,两者原本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恩爱之外,极尽歌舞娱乐,享尽了欢乐与幸福,后来两人合为一体,成了一个不男不女,或者说兼备了男女特征的形象。随着时间流逝,女性取得了主导地位,飞天才真正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女性形象,各种文艺形式也接纳了这个形象,成为优雅、灵动、美妙、神性和美丽的象征。
在莫高窟112号和237号等洞窟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壁画,体现的就是完美而卓越的壁画技艺和令人神往的飞天艺术形象。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是佛和菩萨们的侍从,她们极尽美学意义上的造型,其实际功能是娱佛,就是替佛和菩萨们表演,以供其娱乐。这些飞天形象大多为上身半裸,束裙收腰,披着长长的纱巾,头戴宝冠,脖子上挂着璎珞,皓腕上戴着环镯,体态丰满又不失婀娜俏丽,神情悠然、恬美,线条流畅、飘逸、灵动、多变,色彩艳丽但不繁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宗教意义,而且从中我们还看到唐朝仕女图的某些痕迹,尤其是线条、构图和人物造型。总的来说,反弹琵琶的飞天艺术造型,从色彩、造型和舞蹈形式,乃至从中流溢出的独特的艺术气息,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如果没有飞天,它们的壮阔与大美将会失色不少。正是飞天,像甘霖,滋润了干涸的敦煌,如朗月,普照着冰冷的黑夜中的莫高。千百年之前是这样,千百年之后仍然是这样。
在16号石窟甬道北侧的石壁上,可以看到那个神秘的“藏经洞”,就是那个曾让世界轰动的洞窟。窄窄的洞门敞开着,洞窟并不大,空空荡荡,依稀可辨那壁上的佛像,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曾经藏着那么多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文物。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经史子集、社会文书、天文学著作、医药学文献、通俗文学作品、刺绣、绢画、法器和外来民族文字等文物五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等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我国的艺术文化源远流长,但因为遭遇朝代更迭和战火的损毁,留给后人的艺术作品在时间上看并不完整甚至出现一些断代。莫高窟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中国美术史传承上的空白,让我们看到了从四世纪至十四世纪各时期的艺术风格和题材演变的过程,完全可以把它视为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艺术史”的缩影。同时,由于莫高窟是历代无名艺术大师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因此,莫高窟的存在弥补了中国古代只有仕人艺术作品留存、鲜有民间艺术作品传世的缺陷,它是我国伟大的艺术传统中最富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因素的艺术瑰宝。莫高窟以其绵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珍贵的价值、完好的保护,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代美术博物馆。
一个艺术的明珠、文化的宝库,为什么不建在人流密集的地区或者交通要道,却要建在偏僻荒凉的戈壁荒漠?最流行的说法,是圣地异象说。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一个黄昏,沙门乐僔游历经过鸣沙山,站在宕泉河河谷的悬崖上,“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即看到三危山在夕阳下射出万道金光,辉煌圣洁,奇异无比,并且显现出千种佛尊的身影祥光。乐僔赞叹不已,虔诚地下跪祈祷。他认为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于是在此地主持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乐僔之后又来了一个叫法良的高僧,莫高窟的营建就从这两人开始。
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敦煌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各国商贾云集至此。商人出门在外,求财、求平安,佛教得以盛行。有钱的商贾巨富纷纷出资开凿石窟,莫高窟佛教文化石窟群日益壮大。在唐代鼎盛时,形成了“千窟争荣”的繁盛之势。
莫高窟是否真的是因为出现了圣地异象才选址于此,现在已不得而知。据专家分析,莫高窟选在如此偏僻之地是很有科学道理的。敦煌四周为荒漠戈壁,风沙很大,雕凿了洞窟容易被风沙侵蚀。鸣沙山是沙砾岩,质地坚硬,耐腐性强。洞窟坐西朝东,与三危山隔河相望。夏季风从东方吹来,三危山成为天然屏障,为莫高窟遮挡风沙。冬天,风沙从洞窟背面的西方袭来,吹过窟顶呈45度角吹下,风沙不会灌入洞窟。在整个敦煌戈壁找到这样一个“安全区域”是很难得的。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下,莫高窟经过千年风霜洗礼,依然保存了大量壁画与雕塑。这是文化留存之幸,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辉煌闪光。
莫高窟选址鸣沙山,也与其佛教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佛教讲求脱离尘世生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鸣沙山因为有宕泉河的滋润,红柳丛生、草木青绿,成为一块沙漠绿洲。绿树掩映着莫高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风沙,也阻挡了阳光对洞窟的照射。这里作为佛教圣地,环境清幽,飘逸着灵性的气息。
大漠把所有喧闹和生机都给了莫高窟。无数佛教艺术瑰宝蕴藏其中,让好多人魂牵梦萦。风沙的不断侵蚀,壁画的多种病害,游客的蜂拥而至,使得莫高窟面临着毁损的巨大危险。从四十年代起,我国便开始了一场莫高窟保卫战。新中国建立之初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数字敦煌”现代科学保护时期。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专家、教授、学者和工作人员择一事、终一生,青灯孤影,甘守清贫,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敦煌,几十年如一日在风沙中守护世界遗产,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历久弥新。如今,从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到“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超过两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再到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上线,经过多年努力,敦煌研究院已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海量数字化资源,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在参观莫高窟,必须首先到数字展示中心观看《千年莫高》主题电影、《梦幻佛宫》球幕电影,然后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几个开放的洞窟。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保护和旅游之间的矛盾,让游客减少了参观时间,使保护和旅游两者取得了平衡。
历史、艺术、匠心人意,在千年时光的交织中,展现了莫高窟无尽的魅力,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悠远精微。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她的美妙神韵,只有细细品读,才能触摸千年文明的脉搏。我们今天能崇仰千年文化圣地莫高窟,真得感谢千年圣河——宕泉河的默默守护,更应致敬古往今来的所有高僧、信徒、石匠、画师和守护者们,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以宕泉河的淡定心态各就各位,各行其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才成就了灿烂辉煌、美轮美奂的莫高窟。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