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291
滕子京 范仲淹

滕宗谅(991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词人,客观上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滕宗谅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初任潍、连、泰州从事,助好友范仲淹主持筑捍堤堰,迁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知县。天圣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贬至闽北邵武县。历任大理寺丞、左司谏、天章阁待制、礼部员外郎,后因坐言官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庆历七年(1047年),滕宗谅由于治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有功,调任为江南重镇苏州知州,上任后不久薨于任所,终年五十七岁。
滕宗谅一生清正廉明,勤政为民,政绩卓越,任职岳州期间被同朝文学家王辟之赞誉“治最为天下第一”。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于康定元年(1040年),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读滕子京 范仲淹
- -兼读《岳阳楼记开篇13字,藏着宋灭亡的秘密》有感
岳阳楼建闻名天下,《岳阳楼记》传遍华夏。
二人曾为同年进士,1推行新政实施变法。
有谁能够事先料到,陷于党争不能自拔。2
被贬岳州修建此楼,仲淹写记话里有话。
注: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2.指欧阳修君子党(君子党,史无其名,食堂将庆历新政骨干称为君子党)与御史中丞王拱辰一派的党争,结果以君子党失败而告终。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