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文:“知青”纪念日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知情”纪念日
志远大鹏展翅,雄心烈火激昂。一声令下打行装。掀起洪流无挡。
酷暑挥镰割麦,严冬冒雪交粮。谁言苦累染青黄。回首心潮逐浪。

每年的10月28日,是我的“知青”纪念日。
1968年10月28日,在松花江北岸的一个农业县城里,母亲比往日起来的还早,为家人生火做饭。吃过早饭,母亲便匆匆送我去县城的广场,从这里出发将要去农村插队当知青。广场上人潮涌动,在主席台的下方,我们找到了去长山公社的知青带队人姜志国老师。天空变得阴沉,飘起了雪花。这是初冬的第一场雪,清新的空气,飘洒的雪花轻轻地落在了每个人的头上、衣服上、行李上后慢慢地不见了,留下湿漉漉的水珠。广场上被亲情、友情、乡情诸多情愫缠绕的人们全然不顾,尚未走向社会、带有几分稚气的男女青年们要远行了,父母、亲友们的牵挂、嘱托、希望、期盼……广播喇叭响了起来,每个知青胸前佩戴大红花,背着行李,排着整齐的队伍,短暂的欢送会后,便登上解放牌大卡车奔赴知青点。这是特殊年代让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人生的重大转折。
若干年后,因工作变动,我们三名当年同班一起下乡插队的知青在省城相遇了。于是每年的10月28日这一天,都要聚一聚,同时还有同届的同学及家人,大家在一起喝点小酒,忆忆当年,叙叙家常。去年相聚,共有6人,4人已退休,还有两人明年也到点了。当年风华正茂,如今两鬓白霜。皱纹见证历史,笑脸书写人生。大家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一声感叹“保重身体,享受生活!”

1968年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随即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成了第一批知青。据相关资料记载,此后到1978年,全国有近两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1965年下乡的人数较少,毛主席为这批知青题词:“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如今,我虽然生活在现代的都市里,但脑海仍跳跃出那小山村劳动生活的场景,以及劳动过后在那寂寞中寻找快乐的片段,还有村民熟悉的面孔,大山、炊烟、林涛、小溪,狼嚎、狗叫、鸟鸣、抓鱼、套兔子、撵狍子……
知青,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苦乐年华,为共和国的建设可以骄傲地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是呀,上天给我们老知青最厚重的礼物,就是对理想憧憬与追求的执着;就是对生活苦与乐后的微笑,就是对情感爱与憎的鲜明。
人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空,这是无法回避、无法选择的客观实际,该你奉献的时候就要奉献,我感谢那远去的知青年代。
青春虽逝终无悔!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