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开创新中国
毛泽东为什么要注重人的思想教育?就是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出来人生教育,也是在长期革命生涯总结出来真理。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一个从新民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变革,它牵扯到政治领域经济基础变革,对中国两三千年来生产资料变动所有权,将私有资产转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历史性的变革,这引起社会震动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要办成这件历史性大变革,处理吸取苏联经验外,更大地是本着中国国情推动社会变革,毛泽东作为主要领导人,站在社会的前沿,推动社会变革主要领导人,随时都在引导中国人民前行。
一九五三年九月八日到十一月,全国政协常委会举行第四十九次扩大会议,以专题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经济建设问题。开会的前一天,毛泽东在九月七日邀请陈叔通、黄炎培、李烛成、章伯钧、盛丕华、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章乃器等九人,在颐年堂开会,向他们详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解除工商界中存在的一些疑虑。毛泽东特别指出,整个过渡时期不是三五年,而是几个五年计划时间。应邀参加会议的都是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也是为政协常委扩大会的召开组准备的。
九月八日正式开会,周恩来在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报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全面阐述。周恩来说:“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我们就认定新民民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同纲领》中虽然没有写社会主义前途,但这是因为考虑到当时写上去还不成熟。所谓不成熟,不是说在领导分子中间还不了解,而是说还要经过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把它更加明确起来,使它具体化”。周恩来这样一讲,就表明中国一成立,就要建设社会主义,但时机不成熟,还得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不能盲从。接着,周恩来又说:“在我们的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中,不是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国家宣布所有的生产资料过国家所有,而在这一天以前,一切都原封不动毫无变化。这是不可能的,······我国根据国际条件尤其是国内各阶级联盟和经济发展情况,不采取这种激烈的突然变革的办法,而采用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那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在过渡时期中,要使社会主义成分比重一天一天增加。过去我曾与盛丕华先生说过,将来‘阶级消灭,个人愉快’。就是说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做到‘水到渠成’”。
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认识与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宣传教育,向外部延伸,在中国政协扩大会中宣传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在九月十一日,周恩来在总结报中说:“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这就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方针以及方略。中国共产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在理论上创举。改变了原来设想的搞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为了扩大过渡总路线的教育,周恩来又分别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共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传达和讲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接着在九月二十四日,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号,向全国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真正意义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从毛泽东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从已有资料可查,到正式公布,历史时期一年。过渡时期总路线酝酿和形成过程,总路线从传达和宣传也是逐渐扩大范围过程。总路线中间经过了中共中央的多次讨论会议、全国财经会、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等重要会议充分讨论才形成的总路线,非常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总路线的制定和公布,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和稳妥的步骤的。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公布和宣传教逐渐扩大,为了更好地公布宣传教育,毛泽东要求中央宣传部起草一个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纲出来经几次拟稿,毛泽东都不太满意。毛泽东写信给主持起草工作的胡乔木说:“此建议看了一篇,比前好多了。我做一些增改,请你邀伯达、凯丰看一下,看是否妥当。如果有意见请告我;如无意见即送尚昆照扩大名单印发各同志阅看。最好今天即能印发,并请各同志明天(十四)即看一遍,准备提出修改意见。估计还会有修改的”。这个提纲名称定为《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在修改提纲过程中这样说的:“从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和‘左’倾的错误”。这就是毛泽东确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体说法。
这种精神不是人生固有的,而是在后天生长,经过长期思想教育培育锤炼而成的。人在出生后,都是咿呀哇啦的叫声,伴随着家庭和社会环境生活而成长,受到环境熏陶,父母家庭生活,阶级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打上各种不同烙印。但在社会生活和影响下,包括学习的行为思维为不同,发生本质的改变,为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完全给便自己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理念,打上新的烙印,也可能为之奋斗终生。
毛泽东生在封建社会农村,是一个普普通通农家的孩子,小时候以母亲相伴生活,父亲为了家业参过军,毛泽东在成长,随着母亲回到娘,然后又在外婆家成长,受到舅舅一家影响和教育,体现了一个大家生活。相互之间融合关爱,互不欺诈,坦诚相待,共度生活难关。
毛泽东的经历过亲情、老师、以及革命熔炉锤炼,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团结以劳动者团体广大人民力量。对人民进行教育,为人民切生利益考虑。
毛泽东精神:经过历史历练,在革命长期斗争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劳动本色一身,自我约束,敢于斗争;根据客观和主观的能动性,利用唯物辩证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结合中国实际,完全独立自主、不被强势力所压倒,以团结斗争,独立与民主之林;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廉洁清风,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以无产阶级不但解放自己,而且解放全人类的建设美好的幸福的共产主义精神。
毛泽东在学校读书中就有悟到,在1916年12月,他给朋友黎锦熙写信中就提出了“德智体应全面发展”、“体弱可以变体强”、“身心可以并完”说法,到1917年4月1日写出了《体育之研》,观其国之现象,存在“国力恭〈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的现象。毛泽东为国担忧“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如果自己身体要好,就要“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这就告诉人们,人生中成长,体育之重也。毛泽东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这里充分说明了,人生在世,如果强壮的体博,也就有德智了,也就是全完。但社会现行“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不知健壮的身体重要。
毛泽东告诉人们:“儿童及年人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的方法。多数人不知,“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因读书成疾病而夭折,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培育人的话应在“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而今现象“今人则多偏于智”。社会现象“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餂之,厚赏以诱之”。
毛泽东列举“三育并重”未育体,“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9〕而短命,有贾生〔10〕而早夭,王勃、卢照邻〔11〕,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就被夭折了。壮于体的“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12〕;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13〕;烈士武臣,多出凉州〔14〕。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15〕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16〕,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也值得后人学习的。
毛泽东告诉人们,若发现自己身体素质差,“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这才能“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反之“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
最后毛泽东强调,“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旨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讵〈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28〕,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29〕,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30〕,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50年代初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到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充分揭示了体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提出:“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1942年在延安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50年代他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游泳,提倡打球、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运动,并多次接见在国际赛场获得好成绩的优秀运动员,号召运动员要向为新中国夺得第一枚国际游泳比赛金牌的运动员吴传玉学习,“要超过吴传玉,要安心终生做体育工作”;毛泽东不仅把体育与“打日本”结合起来,并且把体育与发展民众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强调体育的人民性和广泛性,同时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
这就是教育人的第一要素,就是强壮身体,才能适应各种自然的挑战,才能敢于战胜各方面敌人。人生中也是第一要素。不能荒颇,再其次就是德智发展。
毛泽东在教育人道德,就是要树立坚强人生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在宣传,重在教育,同时也要辅以必要的思想斗争。他指出:“劳动人民中的缺点或者错误,是能够经过适当的政治工作,使他们加以克服或者改正的”,应坚定不移地宣传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毛泽东强调,社会舆论应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要弘扬正气,批评落后,要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爱憎分明,公正公道,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毛泽东提出道德观念十分明确,就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道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教育人民群众、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结合传统的艰苦朴素和社会发展建立起来的作风建设进行道德教育。这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建国史上,提出了“遵守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又是什么呢?在词典里是这样写的:适应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与资产阶级道德相对立的无产阶级道德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渐上升为共产主义道德。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为摧毁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服务,只是少数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道德。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体现为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先进分子所接受。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的、自觉遵循的道德。它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一种重要精神杠杆。
共产主义的道德真正含义,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形态。作为人类历史上道德类型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包括三个内容:形成和发展;原则和规范;社会作用。
共产主义的道德,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处于深刻的阶级对立之中产生出来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道德,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资产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精神武器,除了调整本阶级成员之间的内部关系,并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合理性做充分的论证外,还是资产阶级用以约束无产者行为的一种手段。无产阶级道德是作为资产阶级道德的对立物出现的,这种道德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又是无产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无产阶级道德一旦产生,就以其特有的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抨击剥削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面目,并协调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内部关系。在无产者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中,无产阶级道德高度赞扬各种带头维护无产者利益的行为,那些用罢工和其他形式反对资产者的人,通常都会得到多数无产者给予的道义上的支持。一切损害无产者利益的行为,就会受到无产阶级道德的强烈谴责。这就使无产阶级道德成为团结本阶级、反对剥削者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武器。
共产主义道德萌发于无产阶级在自发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朴素的道德观念中,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它的产生是与无产阶级本身的成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无产阶级逐渐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并且从理论上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和罪恶的本质,懂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以及这种解放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的道理。在真正把握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后,无产者的道德观念有了极大的变化。他们的眼界从原先争取个人的经济利益,扩大到消灭整个剥削制度;其奋斗目标也从求得自己的解放,变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成为无产阶级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最根本标准。
在道德实践上,共产主义道德起初只是少数先进无产者的道德观念,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共产主义道德被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接受和实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为共产主义道德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并且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共同的道德和纪律,这使共产主义道德开始从阶级道德向整个社会道德转化。
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既是无产阶级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关系的认识,又是对人们的行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它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了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共产主义道德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总是在人们内在信念的支持下,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为。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摆在无产阶级面前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需要运用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手段,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对敌人斗争坚定、勇敢;对无产阶级的事业和政党无限忠诚;对同志讲阶级友爱;对人民极端热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在危险面前,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等等。这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无产阶级从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地位,变为整个社会的领导阶级。新的社会条件,要求共产主义道德有新的原则和规范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事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需要绝大多数人参加才能实现。为了使人们同心同德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在道德问题上就需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主义成了整个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它不但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最显著标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既是无产阶级阶级本质的表现,也是无产阶级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道德的最根本的标准。它要求每个革命的无产者,都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以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精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切谋取个人和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与这种道德要求不相容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与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内容密切相联,是它们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建立,特别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的情况下,进行经济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已被提到首要的地位。每个人劳动的好坏,直接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千百万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劳动态度以及与此有关的爱护公共财物等问题,就成了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能否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有重要的意义,认真钻研科学技术,以创新的精神从事劳动,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对新一代劳动者的重要要求。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概括,也出现了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充实和丰富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涉及人们行为各个方面的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随着共产主义社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后,那些属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的将会消失,有的要发生变化,并且还会充实和丰富许多新的内容。比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条重要的规范,随着人类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国家逐渐消亡,到那时候,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就不再作为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代新人,必然会根据社会生活的要求,代之以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新的道德规范。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道德无不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大多是理论与实践相割裂,言论与行动相脱离。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是一种自觉的、内在的要求,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它最基本的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言论与行动相一致。因此,共产主义道德是与任何虚伪和欺骗都是不相容的。
共产主义道德从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团结本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人类解放的正义事业而斗争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作用,主要是:(1)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先进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必将表现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广大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必将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更大的积极性,为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良好的精神条件。(2)共产主义道德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一系列行为规范,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全新的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彼此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即使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要按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责己严,责人宽,相互尊重,彼此谅解,使矛盾和冲突得到妥善、正确的解决。(3)共产主义道德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引导人们做一个高尚而有道德的人。因此,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共产主义道德是反对和批判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有力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各种剥削阶级道德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消失,但是,剥削阶级道德的残余和影响,还会以旧传统和习惯势力的形式长期存在,妨碍人们遵循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只有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武器,与之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才能使剥削阶级道德的残余和影响逐渐减少,并将随着整个社会极大丰富的物质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实现,而最终趋于消失。共产主义道德必将日益成为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道德。那时,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人们将主要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依靠高度的自觉,来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上述共产主义到行为,就是要搞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有一个好的党风、好的军风、好的民风,归根到底要有一个好无产阶级的党风。就像毛泽东说的那样“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无产阶级党风正派了,就会带动全国道德风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无产阶级党风不正,就会把全民族的风气搞糟。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及时地告诫全党,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作风。1956年,在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又一次指出,在我们的许多同志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作风的现象,必须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的这次大会上,“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被当作党员的义务写进党章。
毛泽东告诉人们:“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明确告诉人们,批评和自我批评及其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及其道德意义。其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因为这个武器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具备和掌握,“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工农基本群众是在我们方面。它的道德意义也十分明显,能使我们“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怎样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开展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呢?毛泽东提出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他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批评和自我批评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并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其次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能够认真地解剖自己。同时,在自我批评中要有毫不隐瞒、严于责己、闻过则喜的精神。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第一等圣人的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修正主义,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要斗私,批修”,兴无灭资,维护公共利益,不谋私利。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只有以共产党道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现和改正自身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求得道德上的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
毛泽东深知榜样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他都非常注重适时推出道德楷模。早在1936年12月,毛泽东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就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模范行动对全国人民的教育作用,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压倒邪气”。这些论述,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对榜样的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
革命战争年代,刘胡兰、张思德、白求恩等一批与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的英雄模范被树立起来。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号召人们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为人民利益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高度评价焦裕禄、时传祥、王进喜等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另外,毛泽东还赞扬过孙中山、鲁迅、朱自清、吴玉章、徐特立等人的高风亮节:他们或者表现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或者表现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力量,或者表现出宁可饿死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表现出挖山不止的艰苦奋斗精神,一个人就是一个方面的榜样,就是一种道德标准。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榜样人物的宣传,把抽象的说理变为生动的形象教育,向全国人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作者:雪明 系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
毛泽东赞扬国家最高领导人周恩来,在他去世写诗词《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之后,毛主席写了一首词悼念总理,其中滋味,除了主席能懂,还付予谁说?
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
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
江山如画忆丹心,宏图遗愿永不灭。
永不灭,新苗茁状,势与天接。
“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可以看出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与无限哀思。“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极高评价。也是毛泽东给人民树立的共产主义道德典范。
还有朱德总司令,一身廉洁,一生清风,高风亮节,以身作则,不为私利,九十高寿还接见外宾,临终为他死而大哭。也是一位共产主义道德楷模。
雷洁琼对毛泽东的赞誉:私欲一时,公者千古。这就是毛泽东注重教育人,把中国人一盘散沙,拧成一股绳子的人,有信仰,有追求,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人。
毛泽东极其重视国民教育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他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把教育作为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阵地,强调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先导地位。而“德育”最主要的内容即要加强各层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分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即“解决好跟谁走、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教育阶级性和人民性实现方法的问题上,毛泽东尤其重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在《高教六十条》中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服务”作为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强调不管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或“在高等学校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和非党的团结合作”。显然,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根本性质决定其必须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利益,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通过相关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保证国民教育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基本方向不动摇,使国家的教育资源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用,最终充分实现劳动者的教育权。
编著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