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破烂夫妇
鲁生琳
我要给小区楼下一对收破烂的夫妻写文章,朋友戏笑我怪异,你刚给刘姥姥写过文章,怎么又给收破烂的夫妻写文章?我笑了笑说,怜贫惜弱这是我的天性,天性难改啊!
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收破烂总是同卑微肮脏污秽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们印象中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年纪大,没文化,所从事的行当被人们瞧不起。我在位的时候,很少在意这些人的存在。退休以后爱在街道遛达,他们偶尔一些不起眼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这些人怎样生活,想了解一下他们的欢喜和忧愁,看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人生的亮点,用以启迪自己。
我住进金泰小区整五年了,每天都能看到一对收废品的夫妻,丈夫五十多岁,按说年纪不大,可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条条深深的皺纹,高高的个子,清瘦的面庞,不爱说话,总是闷着头忙碌着。妻子不过五十,一头短发,个头不高,微胖的身形,红色的面庞上总是挂着微笑,走起路来急急迫迫,一看就是个利索人。
每天早上七点,丈夫蹬着三轮車,妻子坐在車子上,准时来到小区的楼下,先将车子上的一个大黑包放在楼拐角的一張破旧的方桌上,妻子便急急火火地进到小区的几个院子,逐个捡垃圾桶里的废纸箱和空酒瓶飲料瓶。丈夫蹬上三轮车在沿街的各个门店,一边蹬一边吆喝,“收破烂”,天晴天阴,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我原来并没在意他们,一次从路边走过,他们一个偶然的举动感染了我,也使我难以忘记。前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天很冷,刮着风。夫妻俩正躲在楼拐角吃中午饭,妻子麻利地将一块肉夹给丈夫碗里,丈夫笑着又将肉夹给妻子。我站在路边呆呆地一步都不想离开。我想人们通常形容夫妻感情总是用花前月下,花好月园一类的美词,这一对收破烂的夫妻在清冷的寒风中,为一块肉互相谦让,这难道还不如花前月下吗?
这一对夫妻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的事。下午六点该收工了,他俩将废纸箱整理成一摞一摞,用绳子扎起来,装在三轮车上,再将空酒瓶飲料瓶装满蛇皮袋子,架在纸箱上用绳子捆好,满满当当一车。丈夫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妻子使劲地在车后推着,到了路平车少的地方,妻子熟练地跳上车子上的后座位,脸上绽放出幸福的微笑,丈夫得意地吹几声口哨,这是他们劳累一天,正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听小区的老人说,这一对夫妻是商洛山里人,在这里收破烂已经十几年了,两口人缘好,和小区的业主们处得很熟,他们为了孩子上学从山里来到城市,将一儿一女供成大学生,不容易啊!我想,这样一对普通的农民,本能地凭着对未来充满的憧憬,期望孩子长大能有出息,从山里来到大城市,既不靠国家救济,也不乞求他人,就凭两口的辛勤劳动,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将两个儿女供成大学生,实在令人钦佩啊!人们很难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界定每一种鲜活的人生,这一对夫妻的工作既简单又平凡,我却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到了纯洁和高尚,他们的人生并不显赫,却闪闪发光。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收破烂这个群体劳动的社会价值。通过观察这一对夫妻颠复了我对收破烂这个行业的认知,现在才领悟到,每天分散在大街小巷,叫喊着“收破烂”的这一群人,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既消化着自已人生的苦难,又为这个城市消化着数以百吨千吨计的垃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这一支既不要财政负担,又毋须政府组织管理的游击大军,这个城市将成为垃圾成堆,蚊蝇孳生的脏乱差城市,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是创建文明城市不可缺席的一支生力军,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从观察这一对夫妻的劳作中,引起了我对苦乐观的思考。在常人的眼里,认为有钱就快乐,养尊优就快乐。我却从他们微笑的面庞看到了劳动的快乐。每当我看到妻子轻松地跳上丈夫三轮车后座,面部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的时候,我就好像欣尝一幅绝妙的图画,更像一股暖流传导到我的身上,使我也分享到了他们的快乐。我想人们要获得快乐并不是件难事,快乐是自己的感觉,人往往在受苦的时候,也会有快乐伴随。回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我正上大学,整天饿着肚子,却能从书本中找到快乐,享受过一个难题被破解之后的快乐,享受过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的快乐。70年代我在农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我和农民在一起,春种秋收,战天斗地,享受过棉成堆粮满仓的快乐。享受过大片大片的徒坡地被平整为连片的良田的快乐。在那个年月,我正年轻,早上起床,呼咙咙喝一碗凉水,蹬上自行车,在田间地头看莊稼长势,沐浴着初升的太阳,呼吸着田野青苗上飘过来的阵阵青香,心底清纯畅亮,别无奢求,一心想着奉献,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段,至今回忆起来仍然会感到怀念和留恋。我想这一对收破烂的夫妻,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可他们清彻明静,心胸沉稳,凭自己的劳动将一双儿女供养成才,他们心里踏实,他们享受的人生快乐,比那些贪婪无度,敛财成瘾的人快乐得多。
作者简介:鲁生琳,1935年生,陕西旬邑人。1961年陕西师大毕业留校,任政教系政治经济学助教。后陆续调咸阳市周陵中学、渭城区红旗公社、咸阳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从事教育、基层领导和宣传工作。1984-1992年担任西安市新城区委书记,1993-1996年担任西安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百篇,现已结集出版《春播秋拾》散文集等,作品感情真挚、意蕴深厚、语言隽永,深受读者喜爱。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